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蘇軾詩作曾提“炸牡丹” 明清時炸花片成流行小吃

把鮮花的花瓣扯下, 一片片的加以油炸, 當作賞春應景美食, 聽著似乎像是小說中虛構的細節, 不過, 蘇東坡確實有兩首詩作談到這個做法。 其一為《雨中看牡丹》:“未忍污泥沙, 牛酥煎落蕊。 ”另一首為《雨中明慶賞牡丹》:“明日春陰花未老, 故應未忍著酥煎。 ”

網路配圖

當然, 依古人記載來看, 東坡居士並不是炸牡丹花的首創者。 宋人祝穆《古今事文類聚》中就有“酥煎牡丹”一條, 引錄了一則軼聞:孟蜀時, 兵部尚書李昊每將牡丹花數枝分遺朋友, 以興平酥同贈, 且曰:“候花凋謝, 即以酥煎, 食之, 無棄穠豔。 ”其風流貴重如此。

(《複齋漫錄》)

按其所述, 五代西蜀的時候, 逢到牡丹盛開, 兵部尚書李昊不僅要向每位好友都送上多枝鮮花, 還會同時贈以上等的牛酥油, 並且囑咐:“等牡丹花將要凋謝的時候, 就用酥油煎炸一下吃掉, 不要讓如此的華豔遭受被遺棄的命運!”這麼說來, 在五代時, 炸牡丹鮮花片的做法就已經出現, 李昊即使不是發明人, 也是積極的宣導者。

網路配圖

無論如何, 蘇東坡兩次在詩中提到“酥煎牡丹”, 顯示他對這一道奇巧炸食頗為愛好。 值得注意的是, 南宋人吳曾《能改齋漫錄》一書引錄邱濬《牡丹榮辱志》, “花屯難”中有一條為“酥煎了下麥飯”, 就是說, 把牡丹花片用酥油煎炸成小吃之後, 卻當鹹菜一樣, 用來下粗糧飯。 在《牡丹榮辱志》的作者看來,

如此的做法是和頭戴鮮花上廁所、圍坐花叢前鬥茶酗酒一樣, 都是牡丹的災難。 既然出現了這一論點, 那麼, 顯然, 酥煎牡丹在宋代確實存在, 是風雅人士當中流行的一款芳饌。 所以, 東坡詩中並非杜撰, 他和他的同好們真的會將微凋狀態的花片炸熟了品嘗。

傳為宋人林洪所作的《山家清供》也提到, 南宋初年, 吳太后喜歡將“牡丹瓣”“用微面裹, 煠之以酥”。 該書還介紹了一款“薝蔔煎”, 是把大瓣的梔子花片用熱水燙一下, 晾至微幹, 裹上甘草水調成的稀麵糊, 在油中煎熟, 據說品嘗起來“清芳極可愛”。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