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快遞漲價未必是壞事

有報導稱, 圓通、申通等6家快遞公司紛紛發佈《關於全網派費調整的通知》, 要求所有派件網點的派件費上調0.15元/票, 實施時間均為6月1日。 輿論目前最關心的是, 國內快遞價格是否會跟著漲。

派件費是快遞公司發件網點支付給派件網點的費用, 一般由發件網點付給總部, 再由總部付給派件網點。 因此派件費上漲可以理解為快遞公司內部費用漲價。 據行業人士解釋, 提高派件費一是可以支援網點的建設運營, 二是可以提高快遞員的收入水準。

快遞公司提高派件費, 包括提高快遞員的收入, 遲早會導致快遞價格上漲。

據說各快遞公司目前尚未決定提高收件價格, 快遞費暫時是穩定的。 但既然派件價格上漲了, 快遞員收入提高了, 也就意味著快遞公司成本上升, 則快遞業憑什麼不漲價呢?有人會說, 快遞公司應當內部消化成本。 但這種內部消化能力不是無限的, 漲價恐怕只是時間問題。

很多人會覺得, 快遞業務只是一件簡單體力勞動, 收入高了說不過去。 這很容易使我們想起以前“腦體倒掛”的說法, 認為腦力勞動者工資低於體力勞動者或者白領工資低於藍領, 就不正常。 這是一種輕視體力勞動的思維。 其實在一些發達國家, 各行業收入鴻溝消失, 有些藍領工種早就高收入了。 比如在美國, 管子工、碼頭工人的收入如果超過大學教授,

也不是稀奇事。

有時候, 漲不漲價似乎成了一個道德問題。 但最終決定快遞業是否漲價的, 只能是市場, 而不是用戶的道德意識與願望。 內部消化派件費提價, 必須以快遞公司能夠內部消化為前提。 但是誰有調查研究得來的資料, 能夠證明他們具有這種內部消化能力?成本的轉嫁是以成本是否增加, 以及市場主體有沒有能力轉嫁為歸依的, 而提價就是快遞公司轉嫁成本的能力。

有人指責快遞公司“串通提價”, 構成市場壟斷和價格壟斷。 這種嫌疑的確是不能排除的, 但也有跡象表明, 現在的快遞價格是過低了。 快遞價格過低的一個有力證據是, 現在快遞這種物流形式被中國人濫用了。 網購被國際公認為中國的新“四大發明”之首,

快遞送貨在中國最普及, 其“負外部性”已經相當明顯且嚴重。

這裡僅舉兩例:一是快遞車輛在街頭、社區橫衝直撞, 已經引發很多人的擔憂;二是快遞業的包裝材料已經造成嚴重環境負擔。 據國家郵政局統計, 2014年全國139.6億件快遞件, 共消耗約140億張快遞運單、20億條編織袋、55.84億個塑膠袋、21億個封套、67億個包裝箱、114.5億米膠帶、20.1億個內部填充物, 全部變成生活垃圾。

快遞如何綠色化, 已經成為一個時代命題。 辦法暫時還沒有想出來, 但抑制快遞消費倒是一個現實路徑。 快遞給人們帶來便捷, 但這種便捷不宜被濫用, 至少不宜以低價鼓勵快遞消費惡性膨脹。 當政府想抑制能源消費的時候, 辦法是提高油價。

快遞漲價, 有利於抑制快遞消費過快增長, 從而形成新的市場均衡。 政府要做的就是用好價格這個杠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