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周恩來的經濟貢獻:最早提出實現四個現代化

新中國誕生後,周恩來擔任開國總理,長達26年。 這26年,我們党在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上,進行了艱辛的探索,領導人民經過艱難曲折的歷程,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初步建立起了較為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

周恩來為之耗費了大量心血。 在黨中央和毛澤東領導下,周恩來肩負著新中國經濟建設主要組織者的重任。

建國初,為了收拾國民黨政權遺留下來的財政經濟的爛攤子,周恩來向黨中央建議,把陳雲從東北調來北京,主持全國財經工作。 他積極支持陳雲等同志大刀闊斧地開展穩定物價和統一財經的重大鬥爭,結束了自抗戰以來連續十二年使我國人民深受其苦的通貨膨脹、物價飛漲的局面,財政收支接近平衡,為安定人民生活,恢復和發展工農業生產創造了有利條件。

抗美援朝戰爭開始後,周恩來堅決執行“邊打、邊穩、邊建”的正確方針,有力地保證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進行,並在短短三年時間奇跡般地完成了恢復國民經濟的艱巨任務。

在此基礎上,開始了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規模的經濟建設,組織實施了以156個大型專案為主體的第一個五年計劃。

在國家經濟建設順利發展的情況下,一度出現急躁冒進的現象。 周恩來等同志及時覺察到這一情況,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的方針,並採取措施,保證經濟建設繼續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到1956年底,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前完成,為國家工業化初步奠定了基礎,並順利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 中國人民幾年時間在經濟建設上取得的成就,遠遠超過了舊中國的一百年。

1960年,國民經濟陷入了極度困難的境地。

為了扭轉這種局面,周恩來在國務院審議國家計委報告時,確定了“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調整國民經濟的八字方針。 在毛澤東支持下,他同劉少奇、陳雲、鄧小平等同志一道,採取一系列正確政策和果斷措施,排除重重困難和阻力,對國民經濟進行大調整。 1962年底,全面調整工作初見成效,國民經濟在連續兩年大幅度下降後開始上升,到1964年全面好轉,出現了欣欣向榮的景象。 周恩來領導經濟建設的卓越才幹,在這一時期又一次得到了充分發揮。

1966年開始的長達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給黨和國家造成嚴重災難。 在極端險惡的環境中,周恩來殫精竭慮,苦撐危局,運用高超的鬥爭藝術,同林彪、江青兩個反革命集團進行大智大勇的鬥爭,努力減少嚴重內亂對國民經濟造成的損失,保證國計民生最基本的需要,維護國家機器的運轉。

同時,千方百計地保護一批黨政軍領導幹部、著名民主人士和專家學者。 林彪反革命政變陰謀被粉碎後,周恩來衝破“四人幫”的阻撓,力促鄧小平出來工作,經毛澤東同意,終於恢復了鄧小平的領導職務。 他堅決支持鄧小平對“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混亂局面大刀闊斧地進行全面整頓,收到顯著成效,得到了全黨全國人民的衷心擁護。 周恩來在“文化大革命”中度過了他的最後歲月。 他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奮鬥到最後一刻,確實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周恩來對新中國經濟建設的傑出貢獻是難以一一列舉的,可以說,建國以後26年中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每一重大成就,無不凝聚著他的心血。

周恩來在領導經濟建設過程中,形成了十分鮮明的特點和風格。

第一,始終把經濟建設放在極其重要的位置上。 周恩來提出,“生產是我們新中國的基本任務”,不抓生產,“沒有飯吃,其他一切都沒有辦法”。 周恩來最早提出了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思想。

第二,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從實際出發,首先是要從中國的基本國情出發。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人口多,底子薄,經濟發展必須同國力相適應。 周恩來認為,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應該有一個較高的速度,這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所決定的。 但是,我們所爭取的應該是有現實可能和實際意義的發展速度,不能脫離實際,盲目蠻幹,甚至虛報浮誇,自欺欺人。

第三,統籌全域,全面安排,正確處理經濟工作中的重大關係,做到協調發展。周恩來認為,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

第四,自覺堅持民主作風,認真並善於聽取各方面意見。周恩來經常提醒大家,我們的權力是相當集中相當大的,如果處理不好,就容易忽視民主,獨斷專行。他說,光有集中,沒有民主,就成為官僚主義了。他說:允許有不同意見,這才是社會主義的自由,才有心情舒暢。他常舉唐太宗能聽魏征的不同意見,做到兼聽則明的例子教育幹部。三年國民經濟困難時期,為了解決緊迫的全國性糧荒問題,周恩來單獨約見有關部門負責人商談,就達115次之多。當時,許多重大決策和具體措施,就是在這種坦誠的討論與磋商中逐步形成的。

第五,嚴謹細緻,一絲不苟。這是周恩來的一貫作風,很多接觸過他的同志,對此都留有深刻的印象。重要報告和材料,他都認真審閱,凡涉及國民經濟的一些重要資料,往往要親自核算。如有疑問,有時半夜把相關人員找去查對,直到徹底核實清楚為止。

第六,正確處理政府工作和党的領導的關係,始終把政府工作置於党的領導之下。周恩來說:我們已經在全國範圍內建立了國家政權,而我們黨在政權中又居於領導地位。他善於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變為政府的法令和決定,然後頒佈實施。(資料由淮安周恩來紀念館提供)

第三,統籌全域,全面安排,正確處理經濟工作中的重大關係,做到協調發展。周恩來認為,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

第四,自覺堅持民主作風,認真並善於聽取各方面意見。周恩來經常提醒大家,我們的權力是相當集中相當大的,如果處理不好,就容易忽視民主,獨斷專行。他說,光有集中,沒有民主,就成為官僚主義了。他說:允許有不同意見,這才是社會主義的自由,才有心情舒暢。他常舉唐太宗能聽魏征的不同意見,做到兼聽則明的例子教育幹部。三年國民經濟困難時期,為了解決緊迫的全國性糧荒問題,周恩來單獨約見有關部門負責人商談,就達115次之多。當時,許多重大決策和具體措施,就是在這種坦誠的討論與磋商中逐步形成的。

第五,嚴謹細緻,一絲不苟。這是周恩來的一貫作風,很多接觸過他的同志,對此都留有深刻的印象。重要報告和材料,他都認真審閱,凡涉及國民經濟的一些重要資料,往往要親自核算。如有疑問,有時半夜把相關人員找去查對,直到徹底核實清楚為止。

第六,正確處理政府工作和党的領導的關係,始終把政府工作置於党的領導之下。周恩來說:我們已經在全國範圍內建立了國家政權,而我們黨在政權中又居於領導地位。他善於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變為政府的法令和決定,然後頒佈實施。(資料由淮安周恩來紀念館提供)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