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國際>正文

二戰史:凡爾賽播下的劫難惡種,英法美各懷鬼胎!

導讀:在上一篇文章我講到了一戰結束, 各戰勝國準備在法國巴黎召開會議。 其實巴黎和會是一戰中協約國集團為締結合約而召開的, 共有27個國家參加, 蘇維埃俄國沒有被邀請, 參加巴黎和會的各國代表就有1000多人, 其中全權代表就有70人, 但是實際上操縱會議的, 就是“三巨頭”美國總統威爾遜, 英國首相喬治, 法國總理克列孟俊, 會議室想通過柔和建立世界永久和平, 實際上卻是一場分贓會議。

由於英法美三國的利益不一致, 他們各自打著小算盤, 最後達成的條約則是相互妥協的結果, 其實法國希望嚴懲並盡可能的消弱德國, 在一戰中, 西線戰場大部分在法國境內, 法國也付出了500萬軍民的沉重代價, 在加上德法兩國之間的世仇, 使得法國具有強烈的復仇情緒。

法國希望取得德國的工業權以補償自身在戰爭中的損失, 這也代表了法國人們的心聲, 德國投降後, 法國很快就佔領了德國工業區的主要城市, 克列孟俊代表法國提出了, 象徵性懲罰德國軍國主義, 包括當眾處死德國皇帝, 收回阿爾薩斯和洛林建立萊茵非軍事區, 德國對戰爭中法國的損失進行戰爭賠償, 由戰勝國對德國的海外殖民地進行瓜分,

由於這些苛刻的條件, 克列孟俊獲得了“老虎”的稱號。

雖然許多英國士兵也在戰爭中喪生, 以至英國國內民眾仍希望嚴懲德國, 但英國首相喬治還是認為發國的主張過於嚴厲, 英國的外交政策是維持一個均衡的歐洲, 避免任何一個國家獨大,

如果法國的主張全部得到滿足, 就會成為歐洲大陸的超級強國, 這不符合英國的長遠利益。 另外英國也擔心德國的復仇心理, 德國還是英國的第二大交易夥伴, 過分削弱德國同樣會損壞英國經濟, 總體來講, 英國的要求, 削弱德國軍力至較低水準, 保證英國的海上霸權, 瓜分德國海外殖民地, 德國進行戰爭賠償但不可過分, 幫助德國重建經濟。

與英法兩國相比, 美國總統威爾遜的建議要理想主義得多, 早在停戰前, 就提出了十四點和平原則, 十四點原則不英法的主張更為寬鬆, 但是英法並不買帳, 美國國內一直奉行孤立主義, 民眾普遍不願過分介入歐洲事務, 更不願看到再次爆發世界大戰。

除了英法美之外, 參會的義大利, 日本等國也都各懷鬼胎, 的野心, 日本則希望奪取德國在中國山東的租借地和太平洋上的重要島嶼, 以確保日本在東南亞地區的優勢, 日本的要求引起了中國人民的強烈憤慨, “五四運動”因此爆發, 中國最終也未在合約上簽字。

各方為了各自的利益在唇槍舌劍,最後妥協達成統一的意見,最終簽訂巴黎和約。

各方為了各自的利益在唇槍舌劍,最後妥協達成統一的意見,最終簽訂巴黎和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