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為人有四重境界:謙卑、謙恭、謙遜、謙和

謙謙君子不比泛泛之庸,

因為他們的為人擁有四重境界,

故而他們能活得更內心舒坦,

處置世事能更遊刃有餘。

謙謙君子的四重境界, 就在於四個“謙”。 下麵, 國館君將與你一一道來。

第一重境界:謙卑

謙卑, 除了謙虛不自大, 也有討巧的意味, 甚至會成為壓制個性健康發展的隱形殺手。 但在現代生活中, 它不失為一種保護自己的有效方式, 特別是在這錯綜複雜的人際交往和形形色色的利益之爭中。

在任何交往處事中, 人總是喜歡一種謙虛的交談交往方式。 三國劉備就不失為一個開明謙卑的君主, 從他三顧茅廬誠心求諸葛亮出山便可以看出來了, 根本沒有居高臨下的態度。

試想一下, 一個人頤指氣使甚至飛揚跋扈地與你交談舒服些, 還是戰戰兢兢、低眉順眼與你交談舒服些?顯然是後者, 同時謙卑並不是卑微。

第二重境界:謙恭

謙恭比起謙卑, 它有恭敬、恭維別人的意思, 但這其實更接近於讚美。 它是一個人內在品德和修養的高度表現, 不因學問博雅而驕傲自大, 也不因地位顯赫而處優獨尊, 相反, 謙恭者學問愈深愈能虛心謹慎, 地位愈高愈能以禮待人。 它是人際關係潤滑劑, 當別人讚美自己之時,

沒有虛榮, 而是繼續把事做得更好;當別人做錯事時, 也不因此貶損他人。

第三重境界:謙遜

謙遜較前面兩者更有一種低調的追求精神, 而這一點往往就體現在學識上。 謙遜的人不會因為自己學識優渥而話語浮誇、自以為是。 世上沒有人是能夠什麼都懂的,

學問包羅萬象, 更應該謙虛地向他人的長處學習, “三人行, 必有我師焉。 ”則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

此外, 謙遜, 就要做到敢於面對並承認自己的局限和短板, 多學別人長處, 不出風頭, 只有這樣才能修得真知, 啟迪心智。

第四重境界:謙和

謙和, 是這四重境界中的最高階。 它所關乎的是除虛心外的和氣、和睦、和善, 謙和之人是至德之人, 正所謂“道生於靜逸, 德生於謙和”。 處在這一境界中的人總是友善的, 他們會真誠地對待別人、幫助別人, 甚至甘願為了成全別人而犧牲自我利益。

戰國時期的廉頗藺相如能夠最終和解, 不就在於藺相如的謙和之心嗎?無論廉頗如何百般為難藺相如, 他都能以天下為公, 始終保持一顆謙和容忍的心, 最終廉頗慚愧不已, 負荊請罪, 將相之和成為千秋佳話。

保持謙和的心態, 對我們在為人處世中大有裨益, 退能明哲保身, 進能感化他人。 修得謙和在, 則能不煩不躁, 一生都是幸福自在的。

這四重境界,人人都應至少領悟一二,而它們之間,其實並無多大差異。唯一不同的是,謙卑會讓他人和自己相安無事,相處舒服;謙恭則讓他人高興,願意接近你;謙遜讓他人敬佩、敬服;謙和則是讓他人感動、感念及感恩。

這四重境界,人人都應至少領悟一二,而它們之間,其實並無多大差異。唯一不同的是,謙卑會讓他人和自己相安無事,相處舒服;謙恭則讓他人高興,願意接近你;謙遜讓他人敬佩、敬服;謙和則是讓他人感動、感念及感恩。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