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楠溪江畔-大若岩陶公洞一日遊

大若岩陶公洞, 在永嘉楠溪江畔, 是南朝齊梁時期道教思想家陶弘景(西元456-536年)編著《真誥》的地方, 道家稱作“天下第十二福地洞天”。

陶弘景博學通識, 愛好山水, 原在齊朝做過大官, 後辭官隱居山林。 到了梁朝, 皇帝厚禮請陶出山, 他堅辭不就。 皇帝只好經常寫信向陶諮詢政事, 時人稱“山中宰相”。 有一次, 皇帝就寫信問 “山中何所有?”陶答:“山中何所有, 嶺上多白雲, 只可自怡悅, 不堪持贈君。 ”後人為紀念這位隱君子, 把這洞命名為陶公洞。

驅車前往大若岩, 穿過楠溪江邊一個上刻“漸入佳境”的隧洞, 真叫名不虛傳了, 放眼望去, 綠的山, 綠的水、綠的田園——對於久居都市的人來說, 真的不需要多, 就一個綠, 就心曠神怡了。 車到兩條溪流的交匯處,

沿小楠溪江的方向拐, 不一會兒, 就進入了大若岩景區。

那頭聳立著巨石, 大可十圍, 高如塔樓;一面刻有“登仙石”的字樣, 但不見臺階, 凡人不知怎樣才能爬上。

登仙石對面, 有塊石碑, 一人來高, 上刻篆字“陶公洞”。 後面有個門台, 掛匾額, 書的就是“天下第十二福地”。 兩邊有一副對聯, 蠻長, 只記得上聯的半句“到此便清新”。

進了門, 首先是一個大燭架, 一柱柱紅燭朝天燒, 燭邊流下的, 不宜比作眼淚。 這裡燭煙雖濃, 還能向高空散發。

再走幾步,進了洞口,有座快建完的漢白玉橋,工程蠻大,其實可有可無,因為橋四周早有回廊。繞了橋過去,是寬闊的洞府,據說可以容納千人。正中又是一排排大燭架,上面燒滿了數不清的紅燭,嫋嫋黑煙彌漫在洞內,天長日久,早把洞壁熏得漆黑。有人往燭臺這邊巡來,將在那些點燃不久的紅燭撲滅,取下,存入籮筐;後面又有香客,等待騰出的空位,燒上新的紅燭,如此迴圈反復。

正後方,是一間廟宇模樣的建築,上面掛了個“洞天佛國”匾額,進去初看不見佛,再細看,才見僅一尺高的瓷觀音像。廟宇後面,又是一排燭架,香火也很盛,紅紅的燭光照透了洞底,燭煙滾滾往外翻卷。

往左轉,上了臺階,又有門台,上掛“胡公大帝”的匾額。進了去,原來是洞府中的洞府,可容數百人。洞底神臺上坐的就是胡公大帝,紅臉眯眼,掛“有求必應”金字匾額。胡公大帝,原姓胡名則,北宋永康人,因為民請命,奏免了衢、婺兩州的人頭稅,百姓感戴,立廟祭祀,逐漸由人而神。正宗胡公廟在永康方岩,不知何時在此興建行宮。

再走幾步,進了洞口,有座快建完的漢白玉橋,工程蠻大,其實可有可無,因為橋四周早有回廊。繞了橋過去,是寬闊的洞府,據說可以容納千人。正中又是一排排大燭架,上面燒滿了數不清的紅燭,嫋嫋黑煙彌漫在洞內,天長日久,早把洞壁熏得漆黑。有人往燭臺這邊巡來,將在那些點燃不久的紅燭撲滅,取下,存入籮筐;後面又有香客,等待騰出的空位,燒上新的紅燭,如此迴圈反復。

正後方,是一間廟宇模樣的建築,上面掛了個“洞天佛國”匾額,進去初看不見佛,再細看,才見僅一尺高的瓷觀音像。廟宇後面,又是一排燭架,香火也很盛,紅紅的燭光照透了洞底,燭煙滾滾往外翻卷。

往左轉,上了臺階,又有門台,上掛“胡公大帝”的匾額。進了去,原來是洞府中的洞府,可容數百人。洞底神臺上坐的就是胡公大帝,紅臉眯眼,掛“有求必應”金字匾額。胡公大帝,原姓胡名則,北宋永康人,因為民請命,奏免了衢、婺兩州的人頭稅,百姓感戴,立廟祭祀,逐漸由人而神。正宗胡公廟在永康方岩,不知何時在此興建行宮。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