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災害、創傷與危機管理”研討,專家:微信可提升災難回應

5月17日至18日, “災害、創傷與危機管理”國際研討會在華東理工大學舉辦。 會議聚焦災害社會工作, 圍繞災害預防、危機管理與創傷應對的中美經驗等展開討論。

在研討會上, 華東理工大學社會工作與社會政策研究院院長徐永祥介紹了中國災害社會工作在實踐、研究方面的進展。

徐永祥認為, 中國的災害社會工作起步於臺灣的9.21大地震, 當時的經驗是, 社會工作介入災害地區, 首先要做需求評估、問題評估和服務需求評估。 此後的重大災害, 包括三年前外灘的元旦踩踏事件, 社會工作都是先評估、再介入。

5.12汶川地震以後, 中國的災害社會工作學科開始受到關注並逐步建立起來。 從汶川地震、雅安地震再到魯甸地震, 三個階段, 使得中國社會工作實踐形態、社會認知度、政府接受度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徐永祥還總結並肯定了兩種社會工作災害服務模式:“巷巷會”和“火鳳凰”。

“巷巷會”是華東理工大學社工服務隊在汶川地震後總結出的服務模式, 該服務隊組織共300多人次, 參與汶川抗震救災服務一年。 服務隊組織災民住到一起, 需要災民自己解決各種問題時, 社工會進行協調和指導, 而不是代替他們行為。 同時, 社工還培訓志願者和社區工作者。 而浦東新區社工協會的“火鳳凰”計畫則是幫助災區婦女, 讓她們有活幹。

地震以後很多人失去工作, 災區的婦女很多都會刺繡, 浦東新區社工協會就請上海的國家級工藝大師給她們做培訓, 同時, 請外貿公司收購刺繡產品, 實現了可持續發展。

2016年, 阜寧龍捲風災後, 張海波針對這些假設進行了檢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