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圖憶|國有成均,在浙之濱:浙江大學的120年

浙江大學迎來建校120周年 視覺中國 圖

5月21日, 浙江大學將迎來120周年校慶。 這座出生于“中國人自己最早創辦的新式高等學堂”的名校歷經百年滄桑依舊風華不減。

從大學路求是書院舊址到玉泉校區, 再到西溪校區、之江校區、華家池校區、紫金港校區, 浙江大學也漸漸成為杭州這座城市的文化代言。

2017年5月17日, 杭州, 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西區求是書院文化元素建築群落成。 視覺中國 圖

初創求是

清政府甲午戰敗, 維新派人士主張變法維新, 救亡圖存。 “公車上書”後的第二年, 杭州知府林啟認為杭州現有書院“空談義理, 溺志詞章”, 希望能夠振興實學, 培養人才。 1897年, 浙江省巡撫廖壽豐為創辦求是書院呈報清廷的奏摺獲准, 浙江大學的前身在維新浪潮中應運而生, 於1897年(清光緒二十三年)5月21日正式開學, 杭州知府林啟兼任書院總辦。

求是書院章程

林啟(1839—1900)

字迪臣, 福建侯官人。 1876年中進士, 授翰林院庶起士。 後為編修, 放陝西學政。 1889年為浙江道監察禦史。 因反對慈禧太后挪用海軍經費建造頤和園, 被貶為衢州知府。 1896年調任杭州知府, 1897年至1900年兼任求是書院總辦, 並親自負責國文教學。 1897年農曆正月創辦求是中西書院, 同年辦蠶學館, 為浙江絲綢工學院(2000年改名為浙江工程學院)前身。 1899年辦養正書塾, 即今杭州高級中學前身。 三校為浙江省開創省立大學、職業學校和普通中學先河。

求是書院從清末的創辦之日起, 即確定了“居今日而圖治, 以培養人才為第一義;居今日而育才, 以講求實學為第一義”的辦學宗旨, 也是中國人自己創辦的最早的新式高等學校之一。

求是書院學生體操課畢之圖(1900年10月)

浙江高等學堂留杭同學合影 (1951年4月)

浙江高等學校旅滬同學會成立 (1931年4月)

1898年,就讀於求是書院的4位學生前往日本留學。求是書院因此被後世譽為“開中國官費留日風氣之先”。1900年,八國聯軍攻陷北京之時,求是書院學生蔣百里等人組織了勵志社,發表文章抨擊時政,遭致清廷追捕。書院以派往日本留學的方式保護了這批學生。1898年至1902年,求是書院資送何燏時、許壽裳、蔣百里、錢鈞夫等32人赴日留學。至1903年,浙江留日學生總數達154人,居全國各省第二位。何燏時後成為北京大學首任校長。

當年的求是書院

求是書院主樓

求是書院主要招收“有志於講求新”學者。書院課程分必修課與選修課,必修課有國文、英文、算學、歷史、地理、格致(物理)、化學及體操等,選修有日文、外國史地、音樂等,肄業以5年為限。

1986年4月,求是書院舊址被列入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代末改建,1997年8月,求是書院舊址被列入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1901年11月,求是書院改稱求是大學堂,次年又改為浙江大學堂。1903年12月,遵照“欽定高等學堂章程”規定,改名為浙江高等學堂。

風雨飄搖的二十世紀初,更名為浙江高等學堂的浙大前身培養出邵飄萍、吳覺農、都錦生、蔣夢麟等歷史文化名人。

定名浙大

1928年4月,浙江高等學校改稱“中華民國大學院浙江大學”(簡稱浙江大學)。同年7月1日,在校名前加“國立”兩字,定名為“國立浙江大學”,著名教育家蔣夢麟、邵裴子先後出任校長。

大學院院長蔡元培簽署第389號訓令,定名國立浙江大學(1928年5月25日)。

國立浙江大學校門(1934年)

華家池農學院新校舍舉行奠基典禮,國民政府教育部長、交通部長和浙江大學校長出席(1934年4月)。

至1936年,學校已設有文理、工、農3個學院。文理學院設有外國語文、教育、史地、數學、物理、化學、生物7個學系;工學院設有電機工程、化學工程、土木工程、機械工程4個學系;農學院設有農藝、園藝、植物病蟲害、蠶桑、農業經濟5個學系。浙江大學初具規模。

1936年,著名地理與氣象學家竺可楨任校長。同年9月,竺先生在開學典禮上發表演講,他向台下的懵懂學子發問“第一,到浙大來做什麼?第二,將來畢業後要做什麼樣的人?”隨後他引用美國作家羅威爾的箴言——“大學的目的,不在使學生得到麵包,而在使所得到的麵包味道更好。”

竺可楨(1890—1974)

字藕舫,浙江紹興人,氣象學家、地理學家和教育家。1918年獲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學位,1936年至1949年任國立浙江大學校長,解放後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教育部發文,任命竺可楨為國立浙江大學校長(1936年4月8日)。

甫進浙大,竺可楨便問上層要經費,著手于充實教授人選、補充圖書儀器設備、重視校舍的最低標準;他設置公費生,給貧寒子弟求學機會;他深知身體與頭腦同等重要,因此事無巨細、親力親為,甚至抓體育鍛煉,為師生造游泳池;因為個人的求學經歷,竺可楨強調民族復興,也強調西方科學。

竺可楨在浙大十三年,幾乎從不缺席早晨六點半的升旗典禮。他曾在《升旗典禮之意義》一文中說,這是為了“在堅定我們的自信力,相信中華民族是有出路的民族,是方興未艾的民族,是有朝氣而不是暮氣沉沉的民族。鼓勵大家奮發有為,堅持信仰,每天升旗典禮,就是要堅定大家的自信力。”

抗戰流遷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爆發,戰火很快延燒到浙江。同年11月,竺可楨校長率領全校師生員工及部分家屬,攜帶大批圖書資料和儀器設備,開始西遷,流亡辦學。

初遷浙江西天目、建德;繼遷江西吉安、泰和;三遷廣西宜山;幾經周折,歷盡艱辛,行程2600余公里,於1940年2月到達貴州,在遵義、湄潭、永興等地堅持辦學7年,直到抗戰勝利。

浙江大學西遷路線示意圖

竺可楨校長實地考察西天目山禪源寺期間,與體育教授舒鴻、一年級主任潘承圻在寺前合影,照片上題字為竺校長手跡(1937年秋)。

西遷途中,在開往桂林的船上,竺可楨校長與同學共進午餐 (1937年)。

師生乘坐民船從浙江建德赴江西吉安途中(1937年12月)

遵義浙江大學校舍分佈圖

遵義浙江大學校舍分佈圖

湄潭校舍 (1939年)

龍泉分校校舍——風雨龍吟樓(1941年10月)

1945年6月,浙江大學離開貴州時,竺可楨還特刻石立碑“國立浙江大學黔省校舍記”,豎立於辦公樓前。

國立浙江大學黔省校舍記

島夷之患興,區內俶擾,徒都重慶,學多內移。土陷賊中者,輒冒險阻,間道來歸。國家增學校,延師儒,優其廩給,收而教之。由是西南之名都繁邑,僻區(左耳旁奧)壤。往往黌合相望,弦歌之聲洋洋。然顧庶事草創,師資圖籍,弗備弗精,亦其勢然也。當是時,國立浙江大學遷徙者數矣。民國二十九年春始抵貴州之遵義,而別置一年級生於青岩。既而以理、農二院處湄潭,文、工二院處遵義,師範學院則分佈兩縣間。湄潭有鎮曰永興,一年級生複徙居之。蓋積時六稔,而以學院名者五,析系至二十有五;以研究院名者一,析部至五。其隸而附者,若工廠、農林之場,中學、小學之屬,又不一而足。師弟子之在校者,總三千人。其講堂、寢室、集會、辦公、操練、庖福之所,取諸廨宇寺觀與假諸第宅之羨者十八九。故其材不庀而具,其功不勞而集,其新築者取苟完而已。凡為屋之數,千有餘間。其書自四部七略暨聲、光、電、化、算數、農藝、工程之著作,不下五萬餘冊;其儀器以件計者三萬;機器以架數者七百有奇;標本都萬二幹。凡所以安其身,養其知,肄習其能者如此。遭時多故,世不復以簡陋見責,甚或有從而譽焉者。可楨竊獨憂之。夫至變而莫測者,事也;至賾而無竟者,學也。守先哲之所以明,而益窮其所未至,以應方來之變,猶俱或躓焉!況區區但襲故跡,無所增進,而謂可與一世角智力,競雄長,倖存而不替,何其(單人旁真)歟!校故在杭縣,清季為求是書院,院廢,為高等學堂,民國十六年易今名。餘乃倡“求是”二字,以與多士共勉焉。

軍興以來,初徙建德,再徙泰和,三徙宜山,而留貴州最久,不可以毋記也;故記之以念後之人。

1997年7月,湄潭縣設碑“浙江大學湄潭辦學記“(拍攝於2017年4月)。

英國科學史學家、皇家學會會員、英國駐華文化與科學協作代表團團長李約瑟博士與夫人參觀浙大實驗室(1944年10月)。

這是浙江大學重要發展時期,在顛沛流離的戰爭環境下,浙大奇跡般地從抗戰前只有文理、農、工3個學院16個系的地方性大學,一躍成為有文、理、農、工、法、醫、師範7個學院27個系的綜合性大學。1944年4月和10月,英國學者李約瑟博士先後兩次到貴州的遵義和湄潭,訪問西遷中的浙江大學。之後,把抗戰期間浙江大學在難以想像的艱苦條件下所取得的教育成就和科研成果介紹給國際科學界,將浙江大學稱為中國“最好的四所大學之一”,並將其比喻為“東方劍橋”。

農學院蠶桑系的學生(1934年)

航空工程實驗室(1934年)

學生們在鑄工車間實習(1935年)

動力實驗室(1935年)

浙大求是隊獲宜山“正常杯”籃球賽優勝獎(1938年10月1日)。

1938年11月01日,竺可楨校長在廣西宜山的開學典禮上發表演講,並提出要以 “求是”兩字為校訓。這與求是書院“居今日而育才,以講求實學為第一義”的辦學宗旨不無呼應。

竺可楨與丁緒賢、胡剛複合影于廣西桂林中學物理實驗室(1940年1月)。

解放之後

1946年底到1947年上半年,北平、天津、上海、南京、杭州等幾十個城市、50多萬學生,相繼舉行罷課和遊行示威,反美抗暴鬥爭和反饑餓、反內戰、反迫害的民主愛國運動在全國各地蓬勃展開。

被日本飛機轟炸後的教室 (1939年2月5日)。

為保存民族文化瑰寶,免遭戰火之災,學校協助浙江省搬運文瀾閣的四庫全書到貴陽,圖為貴陽地母洞書庫 (1942年5月1日)。

同學們舉行遊行示威(1947年5月)

浙大學生自治會主席、罷課執行委員會主席于子三等4人,於1947年10月26日淩晨被國民黨軍警特務秘密逮捕。10月29日下午6時20分,於子三被殺害在保安司令部監獄。

于子三烈士(1947年10月)

浙大學生為于子三出殯,遭到軍警破壞(1948年1月)。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1949年8月26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委任馬寅初為校長。1951年10月,根據教育部通知,國立浙江大學去國立,改名為浙江大學。

竺可楨校長與部分教師在大學路校舍前合影,照片上所題人名系竺可楨校長手跡(1948年10月)。

當年,鄉紳曾水清得知浙大要在龍泉辦學,就將剛剛建好不久的曾家大院讓出(拍攝於1991年4月)。

1998年9月,由原浙江大學、杭州大學、浙江農業大學和浙江醫科大學四所高校合併組建成立新的浙江大學,原浙江大學校址成為玉泉校區,原杭州大學校址成為西溪校區,原浙江農業大學校址成為華家池校區,原浙江醫科大學校址成為湖濱校區。

新浙江大學成立大會會場(1998年9月15日)

2017年5月18日,杭州錢江新城主題燈光秀增加浙大120周年校慶專場。 視覺中國 圖

如今,浙江大學新建了海甯國際校區、舟山校區,在英國帝國理工大學也設立了海外校區,成為一所世界知名的一流大學。

國有成均,在浙之濱;啟真篤學,求是育英。百廿過去,今日浙大依舊在江浙之濱續寫著輝煌。

浙江高等學堂留杭同學合影 (1951年4月)

浙江高等學校旅滬同學會成立 (1931年4月)

1898年,就讀於求是書院的4位學生前往日本留學。求是書院因此被後世譽為“開中國官費留日風氣之先”。1900年,八國聯軍攻陷北京之時,求是書院學生蔣百里等人組織了勵志社,發表文章抨擊時政,遭致清廷追捕。書院以派往日本留學的方式保護了這批學生。1898年至1902年,求是書院資送何燏時、許壽裳、蔣百里、錢鈞夫等32人赴日留學。至1903年,浙江留日學生總數達154人,居全國各省第二位。何燏時後成為北京大學首任校長。

當年的求是書院

求是書院主樓

求是書院主要招收“有志於講求新”學者。書院課程分必修課與選修課,必修課有國文、英文、算學、歷史、地理、格致(物理)、化學及體操等,選修有日文、外國史地、音樂等,肄業以5年為限。

1986年4月,求是書院舊址被列入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代末改建,1997年8月,求是書院舊址被列入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1901年11月,求是書院改稱求是大學堂,次年又改為浙江大學堂。1903年12月,遵照“欽定高等學堂章程”規定,改名為浙江高等學堂。

風雨飄搖的二十世紀初,更名為浙江高等學堂的浙大前身培養出邵飄萍、吳覺農、都錦生、蔣夢麟等歷史文化名人。

定名浙大

1928年4月,浙江高等學校改稱“中華民國大學院浙江大學”(簡稱浙江大學)。同年7月1日,在校名前加“國立”兩字,定名為“國立浙江大學”,著名教育家蔣夢麟、邵裴子先後出任校長。

大學院院長蔡元培簽署第389號訓令,定名國立浙江大學(1928年5月25日)。

國立浙江大學校門(1934年)

華家池農學院新校舍舉行奠基典禮,國民政府教育部長、交通部長和浙江大學校長出席(1934年4月)。

至1936年,學校已設有文理、工、農3個學院。文理學院設有外國語文、教育、史地、數學、物理、化學、生物7個學系;工學院設有電機工程、化學工程、土木工程、機械工程4個學系;農學院設有農藝、園藝、植物病蟲害、蠶桑、農業經濟5個學系。浙江大學初具規模。

1936年,著名地理與氣象學家竺可楨任校長。同年9月,竺先生在開學典禮上發表演講,他向台下的懵懂學子發問“第一,到浙大來做什麼?第二,將來畢業後要做什麼樣的人?”隨後他引用美國作家羅威爾的箴言——“大學的目的,不在使學生得到麵包,而在使所得到的麵包味道更好。”

竺可楨(1890—1974)

字藕舫,浙江紹興人,氣象學家、地理學家和教育家。1918年獲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學位,1936年至1949年任國立浙江大學校長,解放後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教育部發文,任命竺可楨為國立浙江大學校長(1936年4月8日)。

甫進浙大,竺可楨便問上層要經費,著手于充實教授人選、補充圖書儀器設備、重視校舍的最低標準;他設置公費生,給貧寒子弟求學機會;他深知身體與頭腦同等重要,因此事無巨細、親力親為,甚至抓體育鍛煉,為師生造游泳池;因為個人的求學經歷,竺可楨強調民族復興,也強調西方科學。

竺可楨在浙大十三年,幾乎從不缺席早晨六點半的升旗典禮。他曾在《升旗典禮之意義》一文中說,這是為了“在堅定我們的自信力,相信中華民族是有出路的民族,是方興未艾的民族,是有朝氣而不是暮氣沉沉的民族。鼓勵大家奮發有為,堅持信仰,每天升旗典禮,就是要堅定大家的自信力。”

抗戰流遷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爆發,戰火很快延燒到浙江。同年11月,竺可楨校長率領全校師生員工及部分家屬,攜帶大批圖書資料和儀器設備,開始西遷,流亡辦學。

初遷浙江西天目、建德;繼遷江西吉安、泰和;三遷廣西宜山;幾經周折,歷盡艱辛,行程2600余公里,於1940年2月到達貴州,在遵義、湄潭、永興等地堅持辦學7年,直到抗戰勝利。

浙江大學西遷路線示意圖

竺可楨校長實地考察西天目山禪源寺期間,與體育教授舒鴻、一年級主任潘承圻在寺前合影,照片上題字為竺校長手跡(1937年秋)。

西遷途中,在開往桂林的船上,竺可楨校長與同學共進午餐 (1937年)。

師生乘坐民船從浙江建德赴江西吉安途中(1937年12月)

遵義浙江大學校舍分佈圖

遵義浙江大學校舍分佈圖

湄潭校舍 (1939年)

龍泉分校校舍——風雨龍吟樓(1941年10月)

1945年6月,浙江大學離開貴州時,竺可楨還特刻石立碑“國立浙江大學黔省校舍記”,豎立於辦公樓前。

國立浙江大學黔省校舍記

島夷之患興,區內俶擾,徒都重慶,學多內移。土陷賊中者,輒冒險阻,間道來歸。國家增學校,延師儒,優其廩給,收而教之。由是西南之名都繁邑,僻區(左耳旁奧)壤。往往黌合相望,弦歌之聲洋洋。然顧庶事草創,師資圖籍,弗備弗精,亦其勢然也。當是時,國立浙江大學遷徙者數矣。民國二十九年春始抵貴州之遵義,而別置一年級生於青岩。既而以理、農二院處湄潭,文、工二院處遵義,師範學院則分佈兩縣間。湄潭有鎮曰永興,一年級生複徙居之。蓋積時六稔,而以學院名者五,析系至二十有五;以研究院名者一,析部至五。其隸而附者,若工廠、農林之場,中學、小學之屬,又不一而足。師弟子之在校者,總三千人。其講堂、寢室、集會、辦公、操練、庖福之所,取諸廨宇寺觀與假諸第宅之羨者十八九。故其材不庀而具,其功不勞而集,其新築者取苟完而已。凡為屋之數,千有餘間。其書自四部七略暨聲、光、電、化、算數、農藝、工程之著作,不下五萬餘冊;其儀器以件計者三萬;機器以架數者七百有奇;標本都萬二幹。凡所以安其身,養其知,肄習其能者如此。遭時多故,世不復以簡陋見責,甚或有從而譽焉者。可楨竊獨憂之。夫至變而莫測者,事也;至賾而無竟者,學也。守先哲之所以明,而益窮其所未至,以應方來之變,猶俱或躓焉!況區區但襲故跡,無所增進,而謂可與一世角智力,競雄長,倖存而不替,何其(單人旁真)歟!校故在杭縣,清季為求是書院,院廢,為高等學堂,民國十六年易今名。餘乃倡“求是”二字,以與多士共勉焉。

軍興以來,初徙建德,再徙泰和,三徙宜山,而留貴州最久,不可以毋記也;故記之以念後之人。

1997年7月,湄潭縣設碑“浙江大學湄潭辦學記“(拍攝於2017年4月)。

英國科學史學家、皇家學會會員、英國駐華文化與科學協作代表團團長李約瑟博士與夫人參觀浙大實驗室(1944年10月)。

這是浙江大學重要發展時期,在顛沛流離的戰爭環境下,浙大奇跡般地從抗戰前只有文理、農、工3個學院16個系的地方性大學,一躍成為有文、理、農、工、法、醫、師範7個學院27個系的綜合性大學。1944年4月和10月,英國學者李約瑟博士先後兩次到貴州的遵義和湄潭,訪問西遷中的浙江大學。之後,把抗戰期間浙江大學在難以想像的艱苦條件下所取得的教育成就和科研成果介紹給國際科學界,將浙江大學稱為中國“最好的四所大學之一”,並將其比喻為“東方劍橋”。

農學院蠶桑系的學生(1934年)

航空工程實驗室(1934年)

學生們在鑄工車間實習(1935年)

動力實驗室(1935年)

浙大求是隊獲宜山“正常杯”籃球賽優勝獎(1938年10月1日)。

1938年11月01日,竺可楨校長在廣西宜山的開學典禮上發表演講,並提出要以 “求是”兩字為校訓。這與求是書院“居今日而育才,以講求實學為第一義”的辦學宗旨不無呼應。

竺可楨與丁緒賢、胡剛複合影于廣西桂林中學物理實驗室(1940年1月)。

解放之後

1946年底到1947年上半年,北平、天津、上海、南京、杭州等幾十個城市、50多萬學生,相繼舉行罷課和遊行示威,反美抗暴鬥爭和反饑餓、反內戰、反迫害的民主愛國運動在全國各地蓬勃展開。

被日本飛機轟炸後的教室 (1939年2月5日)。

為保存民族文化瑰寶,免遭戰火之災,學校協助浙江省搬運文瀾閣的四庫全書到貴陽,圖為貴陽地母洞書庫 (1942年5月1日)。

同學們舉行遊行示威(1947年5月)

浙大學生自治會主席、罷課執行委員會主席于子三等4人,於1947年10月26日淩晨被國民黨軍警特務秘密逮捕。10月29日下午6時20分,於子三被殺害在保安司令部監獄。

于子三烈士(1947年10月)

浙大學生為于子三出殯,遭到軍警破壞(1948年1月)。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1949年8月26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委任馬寅初為校長。1951年10月,根據教育部通知,國立浙江大學去國立,改名為浙江大學。

竺可楨校長與部分教師在大學路校舍前合影,照片上所題人名系竺可楨校長手跡(1948年10月)。

當年,鄉紳曾水清得知浙大要在龍泉辦學,就將剛剛建好不久的曾家大院讓出(拍攝於1991年4月)。

1998年9月,由原浙江大學、杭州大學、浙江農業大學和浙江醫科大學四所高校合併組建成立新的浙江大學,原浙江大學校址成為玉泉校區,原杭州大學校址成為西溪校區,原浙江農業大學校址成為華家池校區,原浙江醫科大學校址成為湖濱校區。

新浙江大學成立大會會場(1998年9月15日)

2017年5月18日,杭州錢江新城主題燈光秀增加浙大120周年校慶專場。 視覺中國 圖

如今,浙江大學新建了海甯國際校區、舟山校區,在英國帝國理工大學也設立了海外校區,成為一所世界知名的一流大學。

國有成均,在浙之濱;啟真篤學,求是育英。百廿過去,今日浙大依舊在江浙之濱續寫著輝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