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筆墨不語 蒼山厚土——陝西畫家馬飛山水作品解讀

畫家馬飛

人為物蔽, 則與塵交。 人為物使, 則心受勞。 勞心於刻書而自毀, 蔽塵於筆墨而自拘, 此局隘人也。 但損無益, 終不快其心也。

我則物隨物蔽, 塵隨塵交, 則心不勞, 心不勞則有畫矣。 畫乃人之所有, 一書人所未有, 夫畫貴乎思, 思其一則心有所著而快, 所以畫則精微之, 入不可測矣。 想古人未必言此, 特深發之。 愚者與俗同譏。 愚不蒙則智, 俗不濺則清。 俗因愚愛, 愚因蒙昧。 故至人不能不達, 不能不明。 達則變, 明則化。 受事則無形, 治形則無跡。 運墨如己成, 操筆如無為。 尺幅管天地山川萬物而心淡若無者, 愚去智生, 俗除清至也。

——上人石濤畫語錄

我想以石濤話語為此篇——馬飛畫解讀開篇語。

中國藝術, 無論是文人畫, 還是民間年畫, 工藝裝飾都是一個線的世界。 其境界的高低, 就是用線的“多”與“少”中間的拿捏, 實在令操持者唏噓感歎!當今學黃賓虹者多入魔道,

片面追求“筆底金剛杵”的蒼渾、厚重、老辣, 而中國藝術精神的正本清源, 仍然是文質彬彬的中庸之道, 所以要在蒼渾中顯清新, 厚重中顯光潔, 老辣中顯明新, 這樣才能在張揚中顯內斂之正途。 當然, 這要求畫者同步提升內在修養, 所謂“寧可濕衣, 不可亂步”也。

《蒼山厚土》

馬飛出生在饑餓國民經濟低谷的五十年代, 長相平平, 頭髮稀疏而飄逸, 面孔呆板而細想活躍, 操著一般人難以聽懂的陝北方言, 其人厚實、坦誠, 德藝雙馨, 思維敏捷, 15歲輟學, 回鄉務農, 砍柴放羊, 日出日落, 春來秋去謀求生計, 風雨兼程, 四處奔波, 飽經滄桑。 俗話說是金子總會發亮的, 他心中一直有一種熾熱的上陣心和不甘寂落的心潮在燃燒, , 不甘心在山溝溝裡悶著, 一個偶然的機會在向他招手, 橫山縣文工團招工, 他憑著自己的一技之長考取了縣文工團, 多才多藝的他又是給劇團畫佈景, 又是給劇團拉二胡, 繪畫和音樂讓這位元飽懷激情的陝北後生既喂飽了肚子, 又激揚起對藝術的追求。 於是他在人生這條滾滾長河裡開始了對生的打拼,

對藝術的創造, 幾十年如一日苦耕細作, 從舞臺美術設計到繪畫藝術至高境界的提升。 你看馬飛的國畫《崖畔上》, 把一孔窄而低矮的陝北窯洞如一株紅高粱豎立在高高的黃土崖畔上, 那高高的黃土崖畔幾株紅個通的酸棗在晨曦的輝映中格外引人。 一位嬌小可人樸實而羞澀的陝北女子在羊腸道上姍姍走來, 讓一位出門放羊的陝北後生禁不住唱起了酸溜溜的情歌。

馬飛似乎一度喜歡用焦墨作畫, 其山水作品亦介於寫生和虛構之間。 其畫面氣韻的營造, 一方面得益于黃賓虹, 及西北這片生他養他的熱土。 另一方面得益于導師國家畫院副院長范揚先生的指導, 作為生命旅途中的一場修行的中國繪畫,

說來只是心性外顯——文人畫說到底, 是心性之學, 繪畫創作從本質上說是一種生命境界的修煉, 把自己的注意力轉向內在的生命意識, 從而使自己的靈魂也得到了慰藉、安撫和淨化。 “天性所受, 各有本分, 不可逃亦不可加”。 (《養生主注》)心性無疑是決定藝術品質, 促使其生成和作為的內在根據。 水墨作為中國人獨有的“言說”, “氣韻”便是中國人獨有的“意韻”。 或者更進一步說, 筆墨作為中國繪畫的獨特言說形式, 既是本又是末, 既是體又是用, 中國畫的魅力、美感、意韻、自然還要歸結於創作主體境界上。

《聖地陝北》

值得注意的是,“體”絕對不是附加在物質之上的審美價值或美感上層建築,它是藝術家賴以生存和現身的本性來源。在海德格爾美學中,“體”之一義可以看作世界在海氏意味著開啟遮蔽的大地。藝術作品正是通過對大地的“去蔽”而建立和開闢世界。所以,藝術高低不在於實際創作中對筆墨運動的“多”與“少”,而在於人類智慧能否發掘本真的存在,從而不取而取,不舍而舍。待到是與非,內於外,俗於真,彼於此。

隨遇而安,“山林”與“廟堂”,“遊外”與“遊內”,界限已然打通,能不著實,又不空虛,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在似真非真,似假非假之間,任意逍遙——言以蔽之,就是達到“應物而無累於物”的意思上,畫家才算是懂了“藝術”。馬飛也是一個知不足踐行者,他年輕時沒有機會進入藝術院校,但善於剪紙藝術心靈手巧的母親給了他一個感悟藝術的頭腦。一旦有閒暇馬飛便以“正本清源”為基調,上追唐宋五代,下涉元明清諸家諸法,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以屆知天命之年,仍以只爭朝夕和古人“對話”。他在國家畫院學習之外便到北京各大書店查閱臨習很多適合自己的作品,如明四家小品,清四王等等信手拈來為我所用,吮吸著先賢們的精華智慧。

他也深明白元松雪翁,畫無古意雖工無益。中國畫是雅的藝術又是國粹哲學上的意在言外,在繪畫領域中的表述往往是“景少意長”,這也被看作中國繪畫“意境”美的一個典型特徵。它強調畫面實景的單純性,求緊緊抓住事物的本質選取生活中最動人、最有意義的部分,這就是中國筆墨提倡的“以少許勝多許”。但是中國筆墨同時又存在另一個走向,那就是以“多許見少許”。與倪瓚的不食人間煙火的“簡”相比,王蒙的“繁”從另一個極端表達了其空靈剔透的心性這與前者豈非矛盾?答案自然是否定的,繁簡多少不是關鍵,關鍵是創作主體的審美觀照達到了怎樣的境界,是否已經與把“言”與“道”完全打通,是否已經與天地精神的審美觀照產生了交融,是否有意識地引導人們對更高審美境界進行把握——倘若已經“忘言”,又豈會斤斤計較“言多言少?”

所以不拘繁簡,只窺大道,才端是畫家的精神高峰體驗。莊子在《秋水篇》中明確指出:“可以言論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論,意之所以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顯而易見,可以言說是物之粗理,可以意會的是物之精理。

《一方水土》

馬飛的山水畫作品是在西北地緣文化生長起來的一道特產,儘管很多評論家都把他與山水大師黃賓虹的作品藝術比照,認為他是最顯黃賓虹氣象的畫家。但我認為馬飛在大氣與細膩,視覺形貌與內景特質上,有著黃賓虹那個年代所以不具備的高度和深度。馬飛的筆墨更有韌性,更有起伏,更有韻味,更有節奏,更具整體性,因而也更能表達山水畫的物質,精神和心靈的相融互契。特別是在焦墨技法的個性化與性情化發展上,他將焦墨語言與焦墨語言既拆分又統一起來,前者作為繪畫語彙,繪畫語境被他在創作中加以深入提煉,後者則作為繪畫語勢,繪畫語調而存在與他的創作風格和美學秩序裡,語言是靜的,而言語是動的,二者共同構成他的焦墨山水精神流程。我始終認為馬飛的山水畫創作雖然沒有全面顛覆傳統藝術的基本框架,但至少他已經遠離了陳舊的創作套數與審美常態,他也在長安畫派石魯與趙望雲之外確立了一個新的西北藝術海拔。

大風起兮土飛揚,登高山兮望故鄉;瞻四海兮灰蒼蒼,敘情懷兮意茫茫!馬飛在這生他養他的黃土地上無不對其系上最大情愫,他說他將以畢生精力用筆墨發掘家鄉的山山水水。陝北的溝溝壑壑、山山峁峁給了我博大、渾厚、淳樸的情懷。當炊煙繚繞,牧羊晚歸,那就是我心中最大的鄉情。信天遊代代相傳,我眷戀這塊土地,時常追憶著過去的歲月……

《陝北農家》

讀一本厚重扎實的《馬飛畫集》來自於藝術之外的震撼力,決不亞於這些作品本身極度飽滿的藝術張力。言下之意,馬飛的畫作就與同他的同鄉創作的高度非凡的文學經典《白鹿原》一樣具有典型價值,他的令人震驚的對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把握能力表現在筆墨上,也許並不觸目驚心,而自作品中浩蕩釋放出來的那種獨一無二的思想文本和精神意象更是讓我拍案叫絕。以他《秋來滿地金》為例,也許一千個讀者有一千種認識和評價,但有一點似乎無人質疑,他通過此畫構造了真正的具有現代人文精神的山水時空,孕育在作品中的物我兩忘,天地交融,時空凝含的意境與縱橫交錯虛實相見,筆墨貫通的手法,完美無缺的創造了一種藝術奇觀。我從這幅畫中看到了具有哲人思維的馬飛,正在用純正藝術的繪畫的語言極其明晰地表達著一個國畫家的智慧與哲思,可以將畫家的精神生態,思想生態,心靈生態,藝術生態熔為一爐,每一幅畫都可以稱為一個多元共存的生態系統。

《棗香》

在篇章最後我想用黃賓虹語錄總結如下:

離於法,無以盡用筆之妙;拘于法,不能全用筆之神。

畫非渴筆不蒼,又非漬墨不潤。

古人用筆之外,尤重用墨,畫中三昧,舍筆墨無由參悟。

畫重蒼潤,蒼是筆力;潤是墨彩,筆墨功深,氣韻生動。

祝馬飛先生百尺竿頭,等待他的下一次我們會將迎來一個更加燦爛輝煌的明天。

(李娜2012年寫於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

馬飛簡介:

馬飛,陝西省綏德縣人。原任榆林市文聯調研員,現為陝西省美術家協會會員、陝西省著名人物檔案協會會員、榆林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榆林市各界人士聯誼會理事;2014年榆林市市委、市人民政府評為有突出貢獻拔尖人才,2011年至2012年進修於中國國家畫院範揚工作室,現為國家畫院範揚工作室畫家。

主要獲獎情況:

1987年陝西省首屆藝術節獲舞美設計三等獎;

1989年陝西省第二屆藝術節《齊王悔宮》舞美設計獲二等獎併入編陝西戲劇志《榆林卷》;

2001年國畫作品《晚山夕照》獲全國第四屆當代山水畫優秀獎;

2005年國畫作品《墨竹圖》獲全國梅、蘭、竹、菊大獎賽銀獎;

2006年國畫作品《九月重陽》獲陝西省美術幹部作品展優秀獎;

2006年國畫作品《七溝八梁》獲陝西省慶祝建黨85周年美術作品展優秀獎;

2006年國畫作品《三十裡鋪》入選慶祝建國57周年“和諧陝西”優秀作品展,並被陝西省政協收藏;

2008年國畫作品《龍泉溝傳說》獲陝西省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美術作品展優秀獎;

2009年國畫作品《山水》獲全國少兒美術教育學術展,教師優秀作品獎(中國美協主辦);

2013年國畫作品《牧羊山歌》由陝西省美術館收藏;

2014年國畫作品《聖地陝北》由陝西省選送全國第十二屆美展;

2015年國畫作品《聖地陝北》獲陝西省第二屆美術獎銅獎;

2015年國畫作品《聖地》入選第二屆全國少兒美術,教師作品展(中國美協主辦)

作品在多種刊物發表,並在北京、山東、西安多地舉辦畫展多次。出版《馬飛山水畫集》多部,個人傳記編入《陝西美術家》等多部辭書。

《聖地陝北》

值得注意的是,“體”絕對不是附加在物質之上的審美價值或美感上層建築,它是藝術家賴以生存和現身的本性來源。在海德格爾美學中,“體”之一義可以看作世界在海氏意味著開啟遮蔽的大地。藝術作品正是通過對大地的“去蔽”而建立和開闢世界。所以,藝術高低不在於實際創作中對筆墨運動的“多”與“少”,而在於人類智慧能否發掘本真的存在,從而不取而取,不舍而舍。待到是與非,內於外,俗於真,彼於此。

隨遇而安,“山林”與“廟堂”,“遊外”與“遊內”,界限已然打通,能不著實,又不空虛,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在似真非真,似假非假之間,任意逍遙——言以蔽之,就是達到“應物而無累於物”的意思上,畫家才算是懂了“藝術”。馬飛也是一個知不足踐行者,他年輕時沒有機會進入藝術院校,但善於剪紙藝術心靈手巧的母親給了他一個感悟藝術的頭腦。一旦有閒暇馬飛便以“正本清源”為基調,上追唐宋五代,下涉元明清諸家諸法,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以屆知天命之年,仍以只爭朝夕和古人“對話”。他在國家畫院學習之外便到北京各大書店查閱臨習很多適合自己的作品,如明四家小品,清四王等等信手拈來為我所用,吮吸著先賢們的精華智慧。

他也深明白元松雪翁,畫無古意雖工無益。中國畫是雅的藝術又是國粹哲學上的意在言外,在繪畫領域中的表述往往是“景少意長”,這也被看作中國繪畫“意境”美的一個典型特徵。它強調畫面實景的單純性,求緊緊抓住事物的本質選取生活中最動人、最有意義的部分,這就是中國筆墨提倡的“以少許勝多許”。但是中國筆墨同時又存在另一個走向,那就是以“多許見少許”。與倪瓚的不食人間煙火的“簡”相比,王蒙的“繁”從另一個極端表達了其空靈剔透的心性這與前者豈非矛盾?答案自然是否定的,繁簡多少不是關鍵,關鍵是創作主體的審美觀照達到了怎樣的境界,是否已經與把“言”與“道”完全打通,是否已經與天地精神的審美觀照產生了交融,是否有意識地引導人們對更高審美境界進行把握——倘若已經“忘言”,又豈會斤斤計較“言多言少?”

所以不拘繁簡,只窺大道,才端是畫家的精神高峰體驗。莊子在《秋水篇》中明確指出:“可以言論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論,意之所以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顯而易見,可以言說是物之粗理,可以意會的是物之精理。

《一方水土》

馬飛的山水畫作品是在西北地緣文化生長起來的一道特產,儘管很多評論家都把他與山水大師黃賓虹的作品藝術比照,認為他是最顯黃賓虹氣象的畫家。但我認為馬飛在大氣與細膩,視覺形貌與內景特質上,有著黃賓虹那個年代所以不具備的高度和深度。馬飛的筆墨更有韌性,更有起伏,更有韻味,更有節奏,更具整體性,因而也更能表達山水畫的物質,精神和心靈的相融互契。特別是在焦墨技法的個性化與性情化發展上,他將焦墨語言與焦墨語言既拆分又統一起來,前者作為繪畫語彙,繪畫語境被他在創作中加以深入提煉,後者則作為繪畫語勢,繪畫語調而存在與他的創作風格和美學秩序裡,語言是靜的,而言語是動的,二者共同構成他的焦墨山水精神流程。我始終認為馬飛的山水畫創作雖然沒有全面顛覆傳統藝術的基本框架,但至少他已經遠離了陳舊的創作套數與審美常態,他也在長安畫派石魯與趙望雲之外確立了一個新的西北藝術海拔。

大風起兮土飛揚,登高山兮望故鄉;瞻四海兮灰蒼蒼,敘情懷兮意茫茫!馬飛在這生他養他的黃土地上無不對其系上最大情愫,他說他將以畢生精力用筆墨發掘家鄉的山山水水。陝北的溝溝壑壑、山山峁峁給了我博大、渾厚、淳樸的情懷。當炊煙繚繞,牧羊晚歸,那就是我心中最大的鄉情。信天遊代代相傳,我眷戀這塊土地,時常追憶著過去的歲月……

《陝北農家》

讀一本厚重扎實的《馬飛畫集》來自於藝術之外的震撼力,決不亞於這些作品本身極度飽滿的藝術張力。言下之意,馬飛的畫作就與同他的同鄉創作的高度非凡的文學經典《白鹿原》一樣具有典型價值,他的令人震驚的對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把握能力表現在筆墨上,也許並不觸目驚心,而自作品中浩蕩釋放出來的那種獨一無二的思想文本和精神意象更是讓我拍案叫絕。以他《秋來滿地金》為例,也許一千個讀者有一千種認識和評價,但有一點似乎無人質疑,他通過此畫構造了真正的具有現代人文精神的山水時空,孕育在作品中的物我兩忘,天地交融,時空凝含的意境與縱橫交錯虛實相見,筆墨貫通的手法,完美無缺的創造了一種藝術奇觀。我從這幅畫中看到了具有哲人思維的馬飛,正在用純正藝術的繪畫的語言極其明晰地表達著一個國畫家的智慧與哲思,可以將畫家的精神生態,思想生態,心靈生態,藝術生態熔為一爐,每一幅畫都可以稱為一個多元共存的生態系統。

《棗香》

在篇章最後我想用黃賓虹語錄總結如下:

離於法,無以盡用筆之妙;拘于法,不能全用筆之神。

畫非渴筆不蒼,又非漬墨不潤。

古人用筆之外,尤重用墨,畫中三昧,舍筆墨無由參悟。

畫重蒼潤,蒼是筆力;潤是墨彩,筆墨功深,氣韻生動。

祝馬飛先生百尺竿頭,等待他的下一次我們會將迎來一個更加燦爛輝煌的明天。

(李娜2012年寫於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

馬飛簡介:

馬飛,陝西省綏德縣人。原任榆林市文聯調研員,現為陝西省美術家協會會員、陝西省著名人物檔案協會會員、榆林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榆林市各界人士聯誼會理事;2014年榆林市市委、市人民政府評為有突出貢獻拔尖人才,2011年至2012年進修於中國國家畫院範揚工作室,現為國家畫院範揚工作室畫家。

主要獲獎情況:

1987年陝西省首屆藝術節獲舞美設計三等獎;

1989年陝西省第二屆藝術節《齊王悔宮》舞美設計獲二等獎併入編陝西戲劇志《榆林卷》;

2001年國畫作品《晚山夕照》獲全國第四屆當代山水畫優秀獎;

2005年國畫作品《墨竹圖》獲全國梅、蘭、竹、菊大獎賽銀獎;

2006年國畫作品《九月重陽》獲陝西省美術幹部作品展優秀獎;

2006年國畫作品《七溝八梁》獲陝西省慶祝建黨85周年美術作品展優秀獎;

2006年國畫作品《三十裡鋪》入選慶祝建國57周年“和諧陝西”優秀作品展,並被陝西省政協收藏;

2008年國畫作品《龍泉溝傳說》獲陝西省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美術作品展優秀獎;

2009年國畫作品《山水》獲全國少兒美術教育學術展,教師優秀作品獎(中國美協主辦);

2013年國畫作品《牧羊山歌》由陝西省美術館收藏;

2014年國畫作品《聖地陝北》由陝西省選送全國第十二屆美展;

2015年國畫作品《聖地陝北》獲陝西省第二屆美術獎銅獎;

2015年國畫作品《聖地》入選第二屆全國少兒美術,教師作品展(中國美協主辦)

作品在多種刊物發表,並在北京、山東、西安多地舉辦畫展多次。出版《馬飛山水畫集》多部,個人傳記編入《陝西美術家》等多部辭書。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