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故事>正文

恐怖至極:楊利偉不再上天的驚人內幕:出艙門滿嘴是血

作者:楊利偉

來自:作者著《天地九重》

2003年10月, 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成功返回地面, 太空人楊利偉出艙的畫面經過現場直播傳到全世界。

至此, 中國成功完成首次載人航太飛行, 成為世界上第3個能夠獨立開展載人航太活動的國家。

出艙時嘴角滿是鮮血

但仔細觀察直播畫面, 你會發現剛出艙的楊利偉臉色盡顯蒼白, 但身體狀況看上去還是良好的。 其實這時的楊利偉已經被處理過:他是滿臉鮮血地打開艙門的, 後來臉上的血跡被擦乾了, 重拍了出艙畫面。

為了展現“中國第一太空人”的完美形象, 做一些細節上的處理誠然沒錯, 但大家仍然非常好奇, 楊利偉滿臉的鮮血究竟是怎麼造成的呢?

對此, 楊利偉在耗時兩年親筆寫成的自傳《天地九重》一書中曝出了個中真相並回憶了太空飛行中的驚險瞬間。

出書立傳自曝真相

我以為自己要犧牲了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時整, 火箭尾部發出巨大的轟鳴聲, 幾百噸高能燃料開始燃燒, 八台發動機同時噴出熾熱的火焰, 高溫高速的氣體, 幾秒鐘就把發射台下的上千噸水化為蒸氣。 火箭和飛船總重達到487噸, 當推力讓這個龐然大物升起時, 大漠顫抖、天空轟鳴。

我全身用力, 肌肉緊張, 整個人收得像一塊鐵。

開始時飛船非常平穩, 緩慢地、徐徐升起, 甚至比電梯還平穩。 我心想:這很平常啊, 也沒多大勁啊!後來我知道, 飛船的起飛是一個逐漸加速的過程, 各種負荷是逐步加大的。

火箭逐步地加速, 我感到壓力在漸漸增加。 因為這種負荷我們訓練時承受過, 我的身體感受還挺好, 覺得沒啥問題。

但就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時, 火箭和飛船開始急劇抖動, 產生了共振。 這讓我感到非常痛苦。

人體對10赫茲以下的低頻振動非常敏感, 它會讓人的內臟產生共振。 而這時不單單是低頻振動的問題, 是這個新的振動疊加在大約6G的一個負荷上。

這種疊加太可怕了, 我們從來沒有進行過這種訓練。

我擔心的意外還是發生了。

共振是以曲線形式變化的, 痛苦的感覺越來越強烈, 五臟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我幾乎難以承受。 心裡就覺得自己快不行了。 當時, 我的腦子非常清醒, 以為飛船起飛時就是這樣的。 其實, 起飛階段發生的共振並非正常現象。

共振持續26秒後慢慢減輕。 當從那種難受的狀態解脫出來之後, 我感覺到從沒有過的輕鬆和舒服, 如同一次重生。 但在痛苦的極點, 就在剛才短短一刹那, 我真的以為自己要犧牲了。

飛行回來後我詳細描述了這個難受的過程。 我們的工作人員研究認為, 飛船的共振主要來自火箭的振動。 之後改進了技術工藝, 解決了這個問題。 在神舟六號飛行時, 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在“神七”飛行中再沒有出現過這種情況。

在空中度過那難以承受的26秒時, 地面的工作人員也陷入了空前的緊張。

回到地面後, 我看到了升空時傳到地面大廳的錄影。 當時大家安靜得不得了, 誰也不敢吱聲, 因為飛船傳回來的畫面是定格的, 我一動不動,甚至眼睛也不眨,大家都擔心我是不是出了什麼事故。

3分20秒,在整流罩打開後,外面的光線透過舷窗一下子照進來,陽光很刺眼,我的眼睛忍不住眨了一下。

就這一下,指揮大廳有人大聲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偉還活著!”所有的人都鼓掌歡呼起來。

歸途驚心動魄

2003年10月16日4時31分,我在飛船上接到了北京航太指揮控制中心的返航命令。

按照科學家的設計,只有“神五”平安回到地面,我的這次太空任務才算真正圓滿完成。而飛船返回,是一個特別的階段——人類歷次太空飛行證明,返回階段是最容易出現事故的階段。我對此也非常清楚。

人類自從開展載人航太活動以來,已有22名太空人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其中11人就是在返回著陸過程中犧牲的。

楊利偉在太空拍攝的壯美照片

5時35分,飛船開始在343公里高的軌道上制動,就像刹車一樣。飛船先是在軌道上進行180度調姿——返回時要讓推進艙在前,這就需要180度“調頭”,我感到飛船持續減速,向地球的方向靠近。

5時58分,飛船的速度減到一定數值,開始脫離原來的軌道,進入無動力飛行狀態。此後的飛船飛行並不是自由落體,而是使用升力控制技術,按照地面輸入的資料,瞄準理論著陸點,依靠飛船上的小型發動機不斷調整姿態,沿返回軌道向著陸場飛行。

如果出了故障,升力控制失效,飛船返回就會是彈道式的,不可控地下來。比如2008年4月19日,韓國的李素妍搭乘俄羅斯“聯盟TMA-11”飛船,與一名美國太空人和一名俄羅斯太空人一同返航時,飛船就是以彈道式著陸的。當時偏離預定地點420公里,太空人除了遭遇顛簸,還承受了最高10個G的超載,李素妍因此受傷。

2003年10月16日6時23分,“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在內蒙古主著陸場成功著陸。返回艙完好無損。楊利偉自主出艙

6時04分,飛船飛行至距地100公里,逐步進入稠密大氣層。這時飛船的飛行速度很大,遇到空氣阻力,它急劇減速,產生了近4G的超載,我的前胸和後背都承受著很大的壓力。這種情況我們平時已經訓練過,應付自如。

讓我緊張以致驚慌另有原因:先是快速飛行的飛船與大氣摩擦,產生的高溫把舷窗外面燒得一片通紅;接著在通紅的窗外,有紅的、白的碎片不停劃過。

飛船的外表面有防燒蝕層,它是耐高溫的,隨著溫度升高,它就開始剝落,它剝落的過程中會帶走一部分熱量。

我知道這個原理,看到這種情形,就知道是怎麼回事兒了。

但接著看到的情況讓我非常緊張:右邊的舷窗開始裂紋,紋路就跟強化玻璃被打碎之後那種小碎塊一樣,眼看著它越來越多。說不恐懼那是假話,你想啊,外邊可是1600~1800攝氏度的超高溫度。

當時突然想到,美國的“哥倫比亞號”太空梭不就是這樣出事的嘛,一個防熱板先出現一個裂縫,然後高溫就讓航天器解體了。現在,這麼一個舷窗壞了,那還得了!

先是右邊舷窗裂紋,等到它裂到一半的時候,我轉著頭一看左邊的舷窗,它也開始裂紋。這個時候我反而放心一點了:哦——可能沒什麼問題!因為這種故障重複出現的概率不高。

楊利偉在接受隔離恢復

回來之後才知道,飛船的舷窗外做了一層防燒塗層,是這個塗層燒裂了,而不是玻璃窗本身;為什麼兩邊不一塊兒出裂紋呢?因為兩邊用的不是同樣的材料。

同時,他在書中公開介紹了他臉部受傷的原因:“著陸時巨大的衝擊力,因為麥克風有不規則的棱角,讓我嘴角受傷,要是在頸上,後果不敢想像。”

不再上天有隱

楊利偉作為中國航太第一人,確實值得國人和自己自豪一生,也是國家航太事業的象徵,畢竟“神六”、“神七”、“神九”這些太空人的名字,國人不一定能記住和叫得出來,但楊利偉的名字,相信國人永遠不會忘記了。

我一動不動,甚至眼睛也不眨,大家都擔心我是不是出了什麼事故。

3分20秒,在整流罩打開後,外面的光線透過舷窗一下子照進來,陽光很刺眼,我的眼睛忍不住眨了一下。

就這一下,指揮大廳有人大聲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偉還活著!”所有的人都鼓掌歡呼起來。

歸途驚心動魄

2003年10月16日4時31分,我在飛船上接到了北京航太指揮控制中心的返航命令。

按照科學家的設計,只有“神五”平安回到地面,我的這次太空任務才算真正圓滿完成。而飛船返回,是一個特別的階段——人類歷次太空飛行證明,返回階段是最容易出現事故的階段。我對此也非常清楚。

人類自從開展載人航太活動以來,已有22名太空人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其中11人就是在返回著陸過程中犧牲的。

楊利偉在太空拍攝的壯美照片

5時35分,飛船開始在343公里高的軌道上制動,就像刹車一樣。飛船先是在軌道上進行180度調姿——返回時要讓推進艙在前,這就需要180度“調頭”,我感到飛船持續減速,向地球的方向靠近。

5時58分,飛船的速度減到一定數值,開始脫離原來的軌道,進入無動力飛行狀態。此後的飛船飛行並不是自由落體,而是使用升力控制技術,按照地面輸入的資料,瞄準理論著陸點,依靠飛船上的小型發動機不斷調整姿態,沿返回軌道向著陸場飛行。

如果出了故障,升力控制失效,飛船返回就會是彈道式的,不可控地下來。比如2008年4月19日,韓國的李素妍搭乘俄羅斯“聯盟TMA-11”飛船,與一名美國太空人和一名俄羅斯太空人一同返航時,飛船就是以彈道式著陸的。當時偏離預定地點420公里,太空人除了遭遇顛簸,還承受了最高10個G的超載,李素妍因此受傷。

2003年10月16日6時23分,“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在內蒙古主著陸場成功著陸。返回艙完好無損。楊利偉自主出艙

6時04分,飛船飛行至距地100公里,逐步進入稠密大氣層。這時飛船的飛行速度很大,遇到空氣阻力,它急劇減速,產生了近4G的超載,我的前胸和後背都承受著很大的壓力。這種情況我們平時已經訓練過,應付自如。

讓我緊張以致驚慌另有原因:先是快速飛行的飛船與大氣摩擦,產生的高溫把舷窗外面燒得一片通紅;接著在通紅的窗外,有紅的、白的碎片不停劃過。

飛船的外表面有防燒蝕層,它是耐高溫的,隨著溫度升高,它就開始剝落,它剝落的過程中會帶走一部分熱量。

我知道這個原理,看到這種情形,就知道是怎麼回事兒了。

但接著看到的情況讓我非常緊張:右邊的舷窗開始裂紋,紋路就跟強化玻璃被打碎之後那種小碎塊一樣,眼看著它越來越多。說不恐懼那是假話,你想啊,外邊可是1600~1800攝氏度的超高溫度。

當時突然想到,美國的“哥倫比亞號”太空梭不就是這樣出事的嘛,一個防熱板先出現一個裂縫,然後高溫就讓航天器解體了。現在,這麼一個舷窗壞了,那還得了!

先是右邊舷窗裂紋,等到它裂到一半的時候,我轉著頭一看左邊的舷窗,它也開始裂紋。這個時候我反而放心一點了:哦——可能沒什麼問題!因為這種故障重複出現的概率不高。

楊利偉在接受隔離恢復

回來之後才知道,飛船的舷窗外做了一層防燒塗層,是這個塗層燒裂了,而不是玻璃窗本身;為什麼兩邊不一塊兒出裂紋呢?因為兩邊用的不是同樣的材料。

同時,他在書中公開介紹了他臉部受傷的原因:“著陸時巨大的衝擊力,因為麥克風有不規則的棱角,讓我嘴角受傷,要是在頸上,後果不敢想像。”

不再上天有隱

楊利偉作為中國航太第一人,確實值得國人和自己自豪一生,也是國家航太事業的象徵,畢竟“神六”、“神七”、“神九”這些太空人的名字,國人不一定能記住和叫得出來,但楊利偉的名字,相信國人永遠不會忘記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