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譚志強:“大塊頭上秀細活兒”的機床操作工

譚志強帶領團隊破解完成了《大型牌坊壓下孔加工難題》等重大科研攻關項目, 相繼完成了19個主要課題的攻關, 累計為公司創造效益1280多萬元。

新華網鄭州5月22日電(郭東亮 王威)在三層樓高的機床上, 精雕細琢出二分之一根甚至四分之一根頭髮絲的精度, 他的工作被戲稱為“大塊頭上秀細活兒”。

他是中信重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關鍵設備、目前全國最大的XKAU2890×300數控龍門鏜銑床和XKAU2765×350數控龍門銑床機長、班長、高級技師譚志強。

譚志強榮譽等身。 2013年, 他被聘為中信重工“金藍領”工程首批大工匠;2014年, 他獲得“河南省五一勞動獎章”及“河南省十大能工巧匠”榮譽稱號, 以他名字命名的“譚志強大工匠創新工作室”獲得全國總工會“工人先鋒號”榮譽稱號;2016年, 他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及“全國技術能手”榮譽稱號……

榮譽的背後是過硬的本領, 譚志強2011年的“經典一戰”不得不提。

當年, 中信重工承擔國家“大飛機項目”生產, 長8米、重達200多噸機架加工, 深達600毫米的矩形件四角倒圓弧, 成了整個加工的難點。

當工友都因震刀嚴重而束手無策時, 譚志強創新採用“迂回法”, 即先用小刀盤切開小口, 再將大刀盤伸進斜槽半精加工, 最後再用小刀盤, 完美解決難題。

譚志強“一戰成名”。 2013年, 中信重工實施“金藍領”工程, 譚志強成為公司評聘的首批五個大工匠之一。

“大工匠要有大擔當。 ”譚志強說, “被評為大工匠, 是公司對我們一線員工的高度肯定和認可, 我只有必須不斷學習、不斷提升, 才能做好創新帶動, 不辱使命。 ”

國家重點科技項目發射列陣骨架, 是中信重工首次承接加工生產的高精度大型構裝件, 面臨多項技術攻關難題:活件剛性不足、加工時震刀嚴重、粗糙度差、平面度不易保證、放鬆後骨架變形較大,

等等。

按照原工藝方法, 加工一件骨架最少需要21天才能完成。 而譚志強帶著團隊妙思巧幹, 多點支撐、壓緊, 減少骨架震動;內腔支撐墊木, 增加系統剛性;合理確定壓緊力, 減小變形量, 選用合適刀具, 試驗加工參數……

通過技術攻關, 他們僅用7天時間就完成了骨架加工, 效率提高了3倍。

加工西門子軋機機架壓下孔, 引進的是全球兩大噴吸鑽製造商之一尤尼泰克專門定制的噴吸鑽。 由於廠家也是首次設計Φ180規格噴吸鑽, 並無經驗。 在實際使用過程中, 出現了大量漏油、震刀、鐵屑不斷屑等諸多問題, 生產一度停滯, 嚴重影響加工進度。

譚志強帶領大工匠工作室成員, 對問題進行探討和方案研究, 對內、外管之間密封圈尺寸進行改造, 增強密封性;使用鋼絲和M3螺釘對泄油孔進行封堵, 保證負壓環境;測量調整鑽頭尺寸, 保證排屑順暢。

經反復嘗試、調整加工參數, 他們最終解決了噴吸鑽加工難題, 成功加工了15件機架的壓下孔, 相比前期擴孔, 節約機床運行成本32.4萬元。

“當一個工人, 要的是自己能幹。 當一個大工匠, 要的是人人都能幹。 ”自從公司創立了“譚志強大工匠創新工作室”, 譚志強就不斷給自己加壓, 主動擔當起了一線青年員工傳、幫、帶的重任。

而彙聚了重機廠鏜床、銑床、鑽床、臥車等各工種精英的“譚志強大工匠創新工作室”, 每週定點、定時召開的工作室例會和學習交流會,

都會“人滿為患”, 成為了青工爭搶的“香餑餑”。

比拼趕超的氛圍造就了優秀的團隊, 譚志強的徒弟高昆和靳付軍參加洛陽市職工技能大賽, 分別獲得數控鏜銑工種第一名和第三名;譚志強帶領的班組, 被洛陽市評為“品質信得過班組”;“譚志強大工匠創新工作室”獲得全國總工會“工人先鋒號”榮譽稱號……

據統計, 譚志強帶領團隊先後破解完成了《大型牌坊壓下孔加工難題》、《多瓣端蓋錐面厚度加工難題》、《大型結構件骨架加工難題》、《四分之一大齒圈加工難題》、《大型軸類零件中心孔高精度加工難題》、《大型高壓輥磨擠壓輥柱釘孔加工品質》等重大科研攻關項目, 相繼完成了19個主要課題的攻關, 累計為公司創造效益1280多萬元。 (完)

(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