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摔跤爸爸”是暴君?說這話的倒可能是晉惠帝

漫畫:張建輝

《摔跤吧爸爸》講述了一個奪冠夢想不滅的前摔跤運動員辛格用非常手段強制訓練兩個女兒練摔跤的勵志故事。

在中國大熱後, 這部印度電影也引起不少爭議:父母將自己的夢想投射到子女身上到底對不對?這樣超強度的嚴酷訓練是不是“暴君”所為?這個故事是一碗美化了直男癌的毒雞湯麼?

質疑“摔跤爸爸”的嚴酷訓練方式乍聽起來合情合理。 經過數千年父權社會, 作為一種反撥, 在當下的中國, 年輕人大多普遍贊同“尊重孩子選擇”的觀點。 因此, 當看到片中的女兒們接受的嚴格訓練與限制時, 觀眾們自然感到了對女兒們的心疼和對父親的質疑。

可觀眾們似乎忘了一點:這部電影的背景, 在印度;而我們的教育觀, 在中國。 也許是為了讓各國觀眾, 尤其是社會開放的觀眾明白電影的主題, 電影內特意插入了一個點睛的情節———那個14歲便出嫁的小女孩。

當兩位女主角向她抱怨父親對她們無休止的折磨時, 她卻歎了口氣說:“我寧願有這樣的父親。 ”那位小女孩向我們說明了一個事實, 在印度男尊女卑的大背景下, 兩位女主角雖被訓練折磨, 但她們卻能得到為自己的命運奮鬥的機會。 反之, 大多數的印度女性, 尤其是印度邊遠村莊的女性, 未成年時就會被嫁給一個完全不認識的男人以減輕家裡的負擔, 一輩子只能與鍋碗瓢盆打交道。 因此, 相比之下, 兩位女主角日復一日的艱苦訓練, 即使繼承的是父親未酬的志向, 也比其他的女性有了更多的選擇權和尊嚴。

中國社會也曾盛行“男尊女卑”的風氣, 但如今社會已開明得多, 於是就有人依照自己的標準價值觀對電影情節做出評判。

不難看出, 其他經濟發達、思想開明的地方的人, 也會有這樣的想法。 然而, 用自己的道德價值觀生搬硬套, 肆意點評, 卻沒有先瞭解當地的實際情況, 倒是有點類似晉惠帝那句傳為千古笑料的“何不食肉糜”了。 百姓沒有飯吃, 為什麼不吃肉粥呢?這看似讓人發笑的行為卻在現代人身上普遍存在。

許多人缺乏換位思考, 往往會將自己的三觀強扣在他人頭上, 而沒有考慮到雙方社會觀念和文化差異。 這樣的“何不食肉糜”往往導致矛盾, 如一方面人們抨擊衡水中學的集中營式應試教育, 呼籲素質教育, 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認應試是當今中國最為公平的選拔方式。 如此看來, 《摔跤吧爸爸》所引發的爭議,

只不過是“何不食肉糜”普遍現象的冰山一角罷了。

由此看來, 若人們不用“何不食肉糜”的方式主觀臆斷, 就不難理解, 片中的父親的教育手法雖在我們看來有些殘酷且不近人情, 但在印度當地, 尤其是故事發生的背景地——— 一個小村莊來看, 已是一股“清流”般的存在。 也許在以後的某天, 當印度等思想觀念較落後的地區也變得開明, 婦女的權益真正得到保障時, 這種教育觀念也會被更人性化的觀念取而代之。 我們誠切期待那天的到來。

廣東廣雅中學 高一(7)班

陳嘉怡

強塞夢想給孩子 這種愛已變形

對於父母強制培養子女的職業和夢想, 有這樣一種較為普遍的看法:因為兒時的夢想無法實現, 便將其寄託在下一代。

生命長河奔流而不復回, 父母或許後悔少年時的懵懂、幼稚而不知夢為何物, 亦或遺憾年輕時的懈怠, 這都將促使他們將多年前的憧憬寄託在孩子身上, 似乎這是一筆遺產和家族般的使命感, 而更多人視其為“自私”。 其實原因不僅僅只有夢想未成, 更廣泛地, 不如說是家長希望孩子成為自己希望的樣子。

這種想法被人詬病的主要原因是它太具體了, 具體到了孩子要做哪一行, 去哪個地方工作, 甚至應該穿什麼衣服, 臥室應該怎麼佈局。 孩子在一些父母眼中似乎成了後者小時候的自己, 看著孩子, 他們就好像可以從頭再活一次。 這種體貼與其說是自私, 不如說是父母對孩子的變形的愛。 父母憧憬夢想中的自己, 也憧憬後代的未來,因此在潛意識裡就會將兩者相互靠攏,以滿足自己的想像。

許多人把自己沒走過的路當成一條鋪滿鮮花的道路,逼著孩子邁步,而自己也不知道下一步意味著什麼。真實世界的情況大多數時候不像《摔跤吧,爸爸》這樣勵志又雞湯,更多的是整個家庭的集體迷茫,但這迷茫卻被埋藏在成人狂熱的想像中。一些孩子的父母少時不努力用功讀書,如今便讓孩子拼命學習,比如搶報補習班,這不僅害苦了孩子,也傷害了兩代人的感情。

時光飛逝,家長本身清楚這個道理卻想在孩子身上重塑自己的夢想,這何嘗不是對孩子命運的不敬與侵犯?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像周國平所說,他不是你們家的,只是寄託在你們屋子裡的靈魂,長輩對他們的愛不應如此負有支配欲而越界。易蔔生說“最大的任務就是將你鑄造成器”。器,亦是多種多樣,何必如你所願?因此何不幫助孩子,將他鑄成他想成為的器呢?

車柏暉(廣州六中高二1班)

指導老師:肖剛

父母就該幫助子女 省去“找夢想”的時間

父母是否應該強制培養孩子的職業和夢想?我認為,因為孩子年齡小閱歷不足的緣故,他們需要經驗豐富的家長根據孩子的情況引導他們,培養他們的夢想,有時甚至就是要“狠下心來”,才有可能成就未來。

在父母的引導下,孩子能省去很多“找夢想”的時間。當下很多父母都以開放的心態稱孩子未來的職業和夢想不用著急,讓孩子自己去摸索,尋找自己的理想。可是現實中,孩子自己尋夢過程往往是,摸索了很久很久,各種夢想挑花了眼,而當我們在大街上抓一位青年詢問他的夢想是什麼時,大部分人卻仍是支支吾吾“還在尋找中”,他們和那些在父母十幾年來培養中成長的“郎朗”、“丁俊暉”們比起來,無疑浪費了許多寶貴的光陰。所謂的世界冠軍,其實就是在別人還在尋夢時,他們已經在一心一意、日復一日地逐夢了。

乒壇大滿貫張繼科12歲時就已經進入省隊訓練,做乒乓球運動員的這個夢想設定得很早,而設定這樣的夢想,少不了父母通過自己的人生經驗引導決斷。假設我們去問一個孩子最想幹什麼,無論是未來的歌唱家還是未來的檯球運動員,他們最有可能的回答還是“看動畫片!”“玩遊戲!”,在兒童心智不成熟的階段,他們連認識自己,看到自己的優缺點都尚有困難,又何談認識社會,定制自己的夢想,並能堅持逐夢?

這時父母扮演的指路人角色尤為重要,畢竟家長“吃過的鹽比孩子吃的飯還多”,父母的眼界更開闊,閱歷更豐富,能看到更遠的未來,父母可以根據自己逐夢的曲折經歷和自己對孩子的瞭解,為孩子設定夢想,監督他們追逐夢想,就像傅雷先生當初若沒有為傅聰設定“鋼琴家”的夢想,沒有嚴格要求他,沒有一封封家書指引他少走彎路,哪裡會有後來的鋼琴大家傅聰?

劉子隆(廣州六中高二4班)

指導老師:肖剛

給子女澆鑄夢想?不是每個家長都有這素質

父母是否應該強制培養子女的職業和夢想?我覺得這是個偽問題。

首先,我們應該注意到劇中的女兒是有“把別人家兒子打上結果自己毫髮無損”的天賦的。天賦是不可忽視的一個前提條件,天賦使得個人在初始階段就得到讚揚與成就從而激發興趣,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正是因為天賦,才使得李娜的網球教練相中了還在讀小學的她,才使得丁俊暉年少成名從而成為中國斯諾克第一人。如果不是這樣的原因,恐怕劇中的父親只能鬱鬱而終。

但有天賦就一定能夠被發掘嗎?試想如果劇中的父親不是摔跤運動員,是否會注意到女兒的驚人天賦?若是換到我們普通人的生活裡,只怕早被爸爸捉去訓了一頓。同樣,若李娜的父親不是羽毛球運動員,丁俊暉的父親平時不愛打檯球,他們還能有今天的成就嗎?

是的,發現天賦。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發現天賦比擁有天賦本身更重要。發現天賦才得以把勤奮用在天賦上,並在天賦的幫助下獲得更勤奮的動力。

“父母是否應該強制培養子女的職業和夢想”這本身就是個偽問題。這就好像一株植物,強制用不適宜它的條件去培養它,植物只會漸漸枯萎然後死去。所以,強制將自己的職業夢想相加于孩子身上是絕對錯誤的,但發現孩子的天賦再加以培養卻是每個家長義不容辭的責任。無疑,在孩子被迫大學選某項專業或是為週末數個補習班而疲於奔命的今天,這也給家庭教育和家長的素質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來的每個個體的職業之路該如何走得好,還需得靠各方面的努力。每個人“順天體道”之時,方得“人類群星閃耀”。

劉果(廣東廣雅中學高一10班)

聲音

其實孩子們都是一樣的,家長應該最大限度給予的不是過分擔憂而形成的保護殼,而是能讓孩子自主成長起來的陪伴。就像龍應台說的:“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不是所有孩子,都能在“暴君”式教育下成才的,希望看了這部電影的家長不要盲目追求這種教育。

嚴俊松

(廣鐵一中學番禺校區高二)

飽經風霜的父母們深知社會競爭的殘酷,才會對孩子進行魔鬼式訓練。如果孩子沒有具備克服困難的勇氣與頑強的意志,最終也會被這個社會淘汰。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那種對意志的磨練,對目標的堅持,會伴隨一生。

梁欣悅

(廣東廣雅中學高一5班)

相比起當今某些家長,為了子女能得到所謂“鐵飯碗”而硬性要求孩子選擇不喜歡的專業,辛格並沒有強制限定女兒的發展道路,逼迫她們必須成為一個摔跤手,而是合理地以一年為期,觀察她們是否適應與接受摔跤再作打算,難道不是辛格對女兒選擇權的尊重?

謝君樾

(廣東廣雅中學高一1班)

也憧憬後代的未來,因此在潛意識裡就會將兩者相互靠攏,以滿足自己的想像。

許多人把自己沒走過的路當成一條鋪滿鮮花的道路,逼著孩子邁步,而自己也不知道下一步意味著什麼。真實世界的情況大多數時候不像《摔跤吧,爸爸》這樣勵志又雞湯,更多的是整個家庭的集體迷茫,但這迷茫卻被埋藏在成人狂熱的想像中。一些孩子的父母少時不努力用功讀書,如今便讓孩子拼命學習,比如搶報補習班,這不僅害苦了孩子,也傷害了兩代人的感情。

時光飛逝,家長本身清楚這個道理卻想在孩子身上重塑自己的夢想,這何嘗不是對孩子命運的不敬與侵犯?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像周國平所說,他不是你們家的,只是寄託在你們屋子裡的靈魂,長輩對他們的愛不應如此負有支配欲而越界。易蔔生說“最大的任務就是將你鑄造成器”。器,亦是多種多樣,何必如你所願?因此何不幫助孩子,將他鑄成他想成為的器呢?

車柏暉(廣州六中高二1班)

指導老師:肖剛

父母就該幫助子女 省去“找夢想”的時間

父母是否應該強制培養孩子的職業和夢想?我認為,因為孩子年齡小閱歷不足的緣故,他們需要經驗豐富的家長根據孩子的情況引導他們,培養他們的夢想,有時甚至就是要“狠下心來”,才有可能成就未來。

在父母的引導下,孩子能省去很多“找夢想”的時間。當下很多父母都以開放的心態稱孩子未來的職業和夢想不用著急,讓孩子自己去摸索,尋找自己的理想。可是現實中,孩子自己尋夢過程往往是,摸索了很久很久,各種夢想挑花了眼,而當我們在大街上抓一位青年詢問他的夢想是什麼時,大部分人卻仍是支支吾吾“還在尋找中”,他們和那些在父母十幾年來培養中成長的“郎朗”、“丁俊暉”們比起來,無疑浪費了許多寶貴的光陰。所謂的世界冠軍,其實就是在別人還在尋夢時,他們已經在一心一意、日復一日地逐夢了。

乒壇大滿貫張繼科12歲時就已經進入省隊訓練,做乒乓球運動員的這個夢想設定得很早,而設定這樣的夢想,少不了父母通過自己的人生經驗引導決斷。假設我們去問一個孩子最想幹什麼,無論是未來的歌唱家還是未來的檯球運動員,他們最有可能的回答還是“看動畫片!”“玩遊戲!”,在兒童心智不成熟的階段,他們連認識自己,看到自己的優缺點都尚有困難,又何談認識社會,定制自己的夢想,並能堅持逐夢?

這時父母扮演的指路人角色尤為重要,畢竟家長“吃過的鹽比孩子吃的飯還多”,父母的眼界更開闊,閱歷更豐富,能看到更遠的未來,父母可以根據自己逐夢的曲折經歷和自己對孩子的瞭解,為孩子設定夢想,監督他們追逐夢想,就像傅雷先生當初若沒有為傅聰設定“鋼琴家”的夢想,沒有嚴格要求他,沒有一封封家書指引他少走彎路,哪裡會有後來的鋼琴大家傅聰?

劉子隆(廣州六中高二4班)

指導老師:肖剛

給子女澆鑄夢想?不是每個家長都有這素質

父母是否應該強制培養子女的職業和夢想?我覺得這是個偽問題。

首先,我們應該注意到劇中的女兒是有“把別人家兒子打上結果自己毫髮無損”的天賦的。天賦是不可忽視的一個前提條件,天賦使得個人在初始階段就得到讚揚與成就從而激發興趣,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正是因為天賦,才使得李娜的網球教練相中了還在讀小學的她,才使得丁俊暉年少成名從而成為中國斯諾克第一人。如果不是這樣的原因,恐怕劇中的父親只能鬱鬱而終。

但有天賦就一定能夠被發掘嗎?試想如果劇中的父親不是摔跤運動員,是否會注意到女兒的驚人天賦?若是換到我們普通人的生活裡,只怕早被爸爸捉去訓了一頓。同樣,若李娜的父親不是羽毛球運動員,丁俊暉的父親平時不愛打檯球,他們還能有今天的成就嗎?

是的,發現天賦。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發現天賦比擁有天賦本身更重要。發現天賦才得以把勤奮用在天賦上,並在天賦的幫助下獲得更勤奮的動力。

“父母是否應該強制培養子女的職業和夢想”這本身就是個偽問題。這就好像一株植物,強制用不適宜它的條件去培養它,植物只會漸漸枯萎然後死去。所以,強制將自己的職業夢想相加于孩子身上是絕對錯誤的,但發現孩子的天賦再加以培養卻是每個家長義不容辭的責任。無疑,在孩子被迫大學選某項專業或是為週末數個補習班而疲於奔命的今天,這也給家庭教育和家長的素質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來的每個個體的職業之路該如何走得好,還需得靠各方面的努力。每個人“順天體道”之時,方得“人類群星閃耀”。

劉果(廣東廣雅中學高一10班)

聲音

其實孩子們都是一樣的,家長應該最大限度給予的不是過分擔憂而形成的保護殼,而是能讓孩子自主成長起來的陪伴。就像龍應台說的:“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不是所有孩子,都能在“暴君”式教育下成才的,希望看了這部電影的家長不要盲目追求這種教育。

嚴俊松

(廣鐵一中學番禺校區高二)

飽經風霜的父母們深知社會競爭的殘酷,才會對孩子進行魔鬼式訓練。如果孩子沒有具備克服困難的勇氣與頑強的意志,最終也會被這個社會淘汰。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那種對意志的磨練,對目標的堅持,會伴隨一生。

梁欣悅

(廣東廣雅中學高一5班)

相比起當今某些家長,為了子女能得到所謂“鐵飯碗”而硬性要求孩子選擇不喜歡的專業,辛格並沒有強制限定女兒的發展道路,逼迫她們必須成為一個摔跤手,而是合理地以一年為期,觀察她們是否適應與接受摔跤再作打算,難道不是辛格對女兒選擇權的尊重?

謝君樾

(廣東廣雅中學高一1班)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