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15年間4奪山東科技最高獎,這個研究所到底有多牛?

自2002年山東科技最高獎設立以來, 已經先後有23人獲此殊榮。 今年獲得最高獎的是中科院院士、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胡敦欣。

記者梳理發現, 有一家科研單位, 在15年之間四次榮獲山東科技最高獎, 正是胡敦欣所在的中科院海洋研究所。 這個研究所到底有多牛?

首屆山東科技最高獎

就花落中科院海洋所

曾呈奎老先生生前照片。

2002年度, 第一屆山東科技最高獎就花落中科院海洋研究所, 獲獎者是著名海洋生物學家曾呈奎。 曾老先生生於1909年, 1942年取得美國密執安大學理學博士學位, 是我國海藻學研究的奠基人、我國海藻化學研究的開拓者。 他先後發現並報導了上百個新種, 二個新屬, 一個新科;首次發現並報導了西沙群島原綠藻, 組織領導了西沙群島海洋生物調查研究。

曾呈奎的一項科研成果很接地氣, 為喜歡吃紫菜的吃貨們帶來福音。

他提出了紫菜殼斑藻階段的大量培養方法, 並成功地組織領導了我國紫菜的半人工和全人工栽培實驗。

2005年1月20日, 曾呈奎逝世, 享年96歲。

海鮮大排檔吃不完的扇貝

離不開該所的這位老科學家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福綏。

2005年,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張福綏獲得山東科技最高獎。

張福綏是山東昌邑人, 生於1927年, 是我國海洋貝類增養殖生物學和養殖產業化的奠基人之一。

上世紀八十年代, 他成功引進美國海灣扇貝, 創建了一套工程化育苗與養成技術, 致力於向社會推廣, 在我國形成世界上第一個海灣扇貝養殖產業, 成為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典範 , 直接推動了我國第三次海水養殖浪潮的興起。

上世紀九十年代, 他又引進墨西哥灣扇貝, 在南海現已形成產業。

海洋腐蝕界唯一院士

專治“吃金屬的老虎”

中國工程院院士侯保榮。

2009年,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侯保榮院士再次摘得山東科技最高獎。 侯保榮1942年生於山東省曹縣, 1967 年畢業於復旦大學化學系, 1994 年于日本東京工業大學工學部獲工學博士學位。  

大學畢業後, 侯保榮一直從事海洋腐蝕與防護研究工作, 現為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200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他是我國海洋腐蝕界唯一的一位院士。 當選院士後, 他更是不遺餘力地開展海洋腐蝕與防護研究和成果轉化工作,

走產學研結合之路, 努力實現防腐蝕工作的產業化, 為我國和山東省經濟建設做出了貢獻。

對海洋工程來說, 飛濺的浪花是“吃金屬的老虎”。 眾多海洋設施如港口碼頭、石油平臺、鋼樁、橋樑等, 在海洋環境下遭受著嚴重的腐蝕破壞和生物汙損。 有資料表明, 僅2011年我國腐蝕造成的經濟損失達14000億元, 而一般認為海洋腐蝕損失至少占1/3以上。

“如果採取有效的控制和防護措施, 其中25%~40%是可以避免的。 腐蝕防護工作做到位, 每年可以最多減少近6000億元的損失。 ”侯保榮說。

學霸放棄北大夢

一生耕耘海洋研究

中科院院士胡敦欣。

胡敦欣1936年出生於即墨市的一個農民家庭,從小學到中學,一直刻苦努力的胡敦欣始終是班裡的“學霸”,他的志向是報考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1956年,正在他和同學們緊張備考時,山東大學海洋系(中國海洋大學的前身)的招生老師來到了胡敦欣所在的即墨第一中學,要挑選品學兼優的學生。當時,海洋系屬於保密專業,與國防事業密切相關,又恰逢當年國家制定了“十二年科學規劃”的目標,號召年輕人向科學進軍,同學們都躍躍欲試。最終,山大挑選了胡敦欣在內的18名優秀學生報考海洋系,“國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志願”,胡敦欣放棄了自己的“北大夢”,他來到青島,從此一生都在耕耘著自己的海洋夢想。 

胡敦欣最著名的成就,是發現了“棉蘭老潛流”。大大洋西邊界流是全球海洋中的最強洋流,對全球氣候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1985年中美實現了熱帶西太平洋海洋大氣相互作用合作調查研究,中科院海洋所派出了以胡敦欣為首席科學家的“科學一號”考察船參加此次活動。歷經五年,在這期間,胡敦欣和他的助手們發現菲律賓第二大島棉蘭老島附近的棉蘭老海流之下有一支和上層流向相反的潛流,最大流速可達30釐米/秒,平均流量近世界強流黑潮的一半,他把它命名為“棉蘭老潛流”。這一發現是西太平洋環流動力學研究的重大進展,也是中國海洋科學研究從近海走進大洋的標誌性成果。

童第周是第一任所長

四名獲獎者均為院士

第一任所長童第周老先生。

15年之間四次摘得山東科技最高獎的桂冠,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到底有多牛?

據悉,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始建於 1950 年 8 月1日,是從事海洋科學基礎研究與應用基礎研究、高新技術研發的綜合性海洋科研機構,是國際海洋科學領域具有重要影響的研究所。

與動輒幾萬人的高校相比,中科院海洋研究所雖然有點小,卻十分精。該研究所官網上一份早在2010年發佈的簡介顯示,當時有在職職工700余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近500人,其中,中科院院士3人、工程院院士1人,博士生導師101人,碩士生導師58人。作為中國科學院博士研究生重點培養基地,研究所設有海洋科學、環境科學與工程、水產3個一級博士點、9個二級博士點和10個碩士點,以及海洋科學博士後流動站。

上述四名獲得山東科技最高獎的科學家均為院士,其中,曾呈奎、胡敦欣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張福綏、侯保榮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而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第一任所長正是赫赫有名的生物學家、教育家童第周老先生。1950年至1978年之間,他的任期長達18年之久。

(壹點號:法政山東 文/扇子)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佈,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齊魯壹點用戶端版權稿件,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中科院院士胡敦欣。

胡敦欣1936年出生於即墨市的一個農民家庭,從小學到中學,一直刻苦努力的胡敦欣始終是班裡的“學霸”,他的志向是報考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1956年,正在他和同學們緊張備考時,山東大學海洋系(中國海洋大學的前身)的招生老師來到了胡敦欣所在的即墨第一中學,要挑選品學兼優的學生。當時,海洋系屬於保密專業,與國防事業密切相關,又恰逢當年國家制定了“十二年科學規劃”的目標,號召年輕人向科學進軍,同學們都躍躍欲試。最終,山大挑選了胡敦欣在內的18名優秀學生報考海洋系,“國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志願”,胡敦欣放棄了自己的“北大夢”,他來到青島,從此一生都在耕耘著自己的海洋夢想。 

胡敦欣最著名的成就,是發現了“棉蘭老潛流”。大大洋西邊界流是全球海洋中的最強洋流,對全球氣候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1985年中美實現了熱帶西太平洋海洋大氣相互作用合作調查研究,中科院海洋所派出了以胡敦欣為首席科學家的“科學一號”考察船參加此次活動。歷經五年,在這期間,胡敦欣和他的助手們發現菲律賓第二大島棉蘭老島附近的棉蘭老海流之下有一支和上層流向相反的潛流,最大流速可達30釐米/秒,平均流量近世界強流黑潮的一半,他把它命名為“棉蘭老潛流”。這一發現是西太平洋環流動力學研究的重大進展,也是中國海洋科學研究從近海走進大洋的標誌性成果。

童第周是第一任所長

四名獲獎者均為院士

第一任所長童第周老先生。

15年之間四次摘得山東科技最高獎的桂冠,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到底有多牛?

據悉,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始建於 1950 年 8 月1日,是從事海洋科學基礎研究與應用基礎研究、高新技術研發的綜合性海洋科研機構,是國際海洋科學領域具有重要影響的研究所。

與動輒幾萬人的高校相比,中科院海洋研究所雖然有點小,卻十分精。該研究所官網上一份早在2010年發佈的簡介顯示,當時有在職職工700余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近500人,其中,中科院院士3人、工程院院士1人,博士生導師101人,碩士生導師58人。作為中國科學院博士研究生重點培養基地,研究所設有海洋科學、環境科學與工程、水產3個一級博士點、9個二級博士點和10個碩士點,以及海洋科學博士後流動站。

上述四名獲得山東科技最高獎的科學家均為院士,其中,曾呈奎、胡敦欣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張福綏、侯保榮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而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第一任所長正是赫赫有名的生物學家、教育家童第周老先生。1950年至1978年之間,他的任期長達18年之久。

(壹點號:法政山東 文/扇子)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佈,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齊魯壹點用戶端版權稿件,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