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知識付費面面觀:有人花錢聽詩歌,有人花錢偷瞄大佬朋友圈

稍早前的3月7日, 豆瓣宣佈上線“豆瓣時間”, 豆瓣上線了自己的內容付費產品“豆瓣時間”, 首期主打的內容為《醒來——北島和朋友們的詩歌課》, 形式為音訊, 共102期內容, 收費為128元。 隨後, 豆瓣時間上線了白先勇細說紅樓夢的系列節目, 價格同樣是128元。

根據豆瓣時間的簡介頁面顯示, 豆瓣根據使用者需要選擇部分行業, 邀請學界名家、青年新秀、行業達人, 推出精心製作的付費專欄。 每個專欄包含數十期至上百期不等的精品內容, 以音訊、文字等多種形式呈現, 每週定時更新。

根據豆瓣方面公佈的資料, 截至2016年年底, 豆瓣註冊用戶1.5億, 月活躍用戶3億。 而豆瓣用戶主要為一、二線城市的白領和大學生, 在精神消費方面還是有著不錯的用戶基礎。 在一些人看來, 文化內容產品受眾雖然窄, 但具有長尾效應, 豆瓣時間未來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從豆瓣官微的內容來看,

豆瓣對此次銷售的情況還是滿意的, 在評論中付費購買的文藝青年對內容品質給予了較高的評價, 不少人還在點贊的同時也在催更。 但也有人把豆瓣時間的銷售情況同時下市面上流行的內容付費平臺無情對比。 以得到app為例:“李翔商業內參”上線僅3個月, 已獲得7萬訂閱用戶, 產生了1,400萬元營收;中國比特幣首富李笑來的專欄“通往財富自由之路”, 短短1個月訂閱量突破5萬, 收入達到1,000萬元。

這也難怪有人說:“賣北島講詩歌, 賣白先勇講紅學, 搭上名聲拼死拼活賣了一百萬”, 尤其是在那些乾貨動輒過千萬的對比下, 有點心酸。 顯然, 當年“成功學”書籍大賣的邏輯在知識付費市場同樣適用。

相較於乾貨的大賣, 知識付費市場中也出現了一些“奇葩”:有人付費偷瞄大佬朋友圈。

據北京日報報導, 一款在去年11月上線的名為“貴圈”的APP, 可以滿足普通上班族、草根創業者、自媒體人, 以付費訂閱的形式看到大V的朋友圈內容, 瞭解大佬關注的資訊動態, 還能付費向大佬諮詢問題。

這些大V主要包括互聯網、投資、創業、自媒體、商業等領域內有影響力的人物, 每月訂閱價格在0元至99元之間, 默認5元/月, 由大佬自由定價。 比如, 馮大輝(Fenng)的朋友圈訂閱費為每月64元。

但值得注意的是, 這種“二傳手”變現模式面臨合規性的考驗。 北京日報在報導中提到, PingWest創始人駱軼航的朋友圈在“貴圈”上公開了一個多月之後, 才得知自己入駐了該平臺。 然而, 他本人對此事並不知情, 也從未收到過該平臺的分成。

業內對這種掘金大V朋友圈內容, “二傳手”變現的商業模式褒貶不一。 有人認為“ 貴圈 能滿足用戶跟專業人士近距離學習的欲求”, 也有聲音認為, 此舉不過是“通過大V的影響力, 在用戶那裡爭取了更多的停留時間而已”。

從內容付費的核心邏輯來看,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 平臺篩選出優質內容, 通過固定管道來提高消費者內容獲取效率, 避免良莠不齊的資訊的干擾, 從而吸引越來越多的使用者願意為內容付費。

有業內人士指出, 付費內容的不斷湧現, 本質上是優質的內容生產者之間的關於使用者時間和注意力競爭。 所以, 在內容付費時代, 內容分發者的地位進一步被弱化, 內容生產者的中心地位則將進一步被鞏固。

基於此, 不論是豆瓣推出的文藝氣息濃厚的付費產品, 還是貴圈提供的大佬朋友圈的內容, 都是針對使用者的興趣和痛點, 將碎片化的資訊加以篩選呈獻給使用者, 爭奪用戶的注意力和時間, 知識市場因此而越發豐富多彩。

但在知識付費大潮下,內容的生產兼顧優質與合規,如何保護自己的產品不被盜版侵襲,成為未來知識平臺面臨的重要挑戰。

但在知識付費大潮下,內容的生產兼顧優質與合規,如何保護自己的產品不被盜版侵襲,成為未來知識平臺面臨的重要挑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