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無需機械設備 三道工序污水變清水

四川線上德陽消息(四川日報記者 吳曉彤)“你看不出來我腳下是化糞池吧?”5月16日, 四川龍潭灣農業觀光服務有限公司負責人舒煥清領著記者走進一處農家小院, 站在院中笑問記者。

與傳統的農村開放式旱廁截然不同, 這裡樹蔭濃密, 一股清水從石磨盤裡流出, 彙集到一個開著蓮花和鳶尾的小水塘中;完全聞不到化糞池的臭味, 更不見蚊蠅。 舒煥清得意一笑, “這要歸功於我們的‘龍潭灣模式’。 ”

龍潭灣位於廣漢市高坪鎮龍潭村, 舒煥清就是本地人, 從小外出務工。 2014年9月, 他回鄉流轉土地, 投資1500萬元建起了龍潭灣生態迴圈農業示範區,

發展以稻魚共生、藕鱉共生為主的生態迴圈農業, 還搞起了休閒觀光旅遊。

經濟效益開始顯現, 舒煥清也注意到村民們的一些不良習慣, 比如隨手扔垃圾、隨地倒污水等, 對當地環境造成影響, “遊客越來越多, 要打造好的環境, 必須改變這些習慣。 ”

於是, 舒煥清在示範區內行動起來:改建排水管道、興建二級過濾池、種植水生植物、修建荷塘、整修灌溉渠……

“原理類似於濕地淨化功能。 ”舒煥清介紹說, 污水要流經3站:第一站是家家戶戶的化糞池, 池中加入厭氧菌等進行初步處理, 化糞池產生的沼氣還可用於農家燃氣使用, 這些化糞池都經過精心規劃, “隱身”在農戶的院落中;第二站是集中建設的幾個二級過濾池,

這裡面種植的金錢草、香蒲、水竹、金魚草、水葫蘆等水生空心植物, 對污水中的物質具有很強的阻濾和吸附作用, 並進行微生物分解;第三站——三級過濾池, 則是占地10畝的荷塘, 充分利用蓮藕生長需要大肥大水的特點, 對經過二級處理的水進一步沉澱和淨化。

整個迴圈週期約為一周, 從荷塘排出來的水, 水質達到了農村生活污水排放二級標準。 這些水經過渠系, 再供給農作物用於澆灌。

這種不使用機械化設備, 對污水進行自然淨化和迴圈利用的水處理方式, 打動了部分一開始心存疑慮的村民。 如今, 示範區的58戶農戶都加入到這項水迴圈的利用當中。

“成本也不高, 二級過濾池一共建了5個, 一個過濾池的資金投入大概2萬元左右,

整個系統所有投入約30萬元。 ”舒煥清說, 下一步他計畫還要再改進管網, 對過濾池裡的水生植物進行優化配置。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