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鄧州市紡織服裝業集群效應初步顯現

紡織工業是河南鄧州的傳統優勢產業、重要民生產業和產業集聚區的主導產業。 加快紡織工業發展, 對於繁榮市場、增加就業、促進增收、擴大出口和實現工業強市目標, 意義重大。

產業發展初具規模

經過近年來的不斷努力, 鄧州產業集聚區紡織工業得到了長足發展。 區內共有紡織服裝企業(項目)26個, 占區內企業總數的32%。 紡紗規模65萬紗錠, 可年產紗線10萬噸;織機450餘台, 可年產坯布、服裝面料約4000萬米;無紡布生產線兩條, 年產能達2萬噸;工業縫紉機、針織機、繡花機等制衣設備近5000台(套), 可年產各類服裝、鞋、帽9000萬件。 紡織工業年產總規模超過100億元, 從業人員8000余人, 佔據了產業集聚區經濟的半壁江山。

26個企業(項目)中, 紡紗織布制衣全產業鏈企業1家, 紡紗織布企業1家, 紡紗企業6家, 織布企業2家, 制衣企業9家, 制鞋企業(項目)3家, 制帽企業1家, 箱包及車用紡織用品和裝備企業(專案)3家,

已經具備了從棉花種植、加工到紡紗、織布、成衣製造、鞋帽加工等全產業鏈特點。 區內紡織工業主導產品已涵蓋棉紗、坯布、針織、服裝、鞋、帽、衛生間紡織品、車用紡織品和家用紡織品等9個重要紡織領域, 各類產品的花色品種已達400多個, 僅聖新源紡織品公司就貼牌生產耐克、愛迪達等國際著名品牌6個, 各類花色品種、規格型號產品近80個, 更好地滿足了不同領域、不同消費群體的多樣化消費需求。

在技術裝備上, 企業通過淘汰落後產能、設備更新、技術改造, 以及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的引進採用, 有效提高了產業集聚區紡織工業的整體裝備技術水準。 永泰的5萬錠粗細絡聯生產線、聖新源的繡花和縫合智慧化設備、雪陽的“舒膚紡”專利技術、申港的棉花下腳料回收利用生產工藝等, 都在各自不同領域處於國內、省內領先地位。 在品牌創建上, 現有“中國馳名商標”1個、“中國著名品牌”1個、“河南省名牌產品”“河南省著名商標”5個。 紡織工業總體實現了由初級加工向精深加工、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由低端向高端的過渡和由無牌代工到貼牌生產、品牌創建的跨越。

要素瓶頸制約問題突出

鄧州市紡織工業在發展過程中, 也積累了結構性矛盾, 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和嚴重的瓶頸制約, 主要表現在產業綜合競爭力不強、產業結構不合理等方面。

一方面, 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較弱, 經營管理水準不高。 全行業僅有雪陽的國家級馳名商標1個, 省級名牌產品、著名商標5個, 沒有一個中國名牌;多數中小企業是無牌製造、貼牌加工、代工生產, 品牌建設相對滯後;設計、研發、製造市場適銷對路新產品、新品種的能力水準不足;相當一部分企業缺乏現代化企業管理理念, 不會運用現代企業制度和方法進行成本分析、經營核算、生產組織和市場預測,

導致生產效率較低, 製造成本偏高, 市場競爭力不強。

另一方面, 產品趨同化現象嚴重, 上下游產品關聯性不強。 棉紡產品80%外銷, 織布用紗30%外購, 申港紡織、華紡企業的坯布全部為外銷或代工;服裝用原料除雪陽公司自供外, 其他企業均為外購。 特別是缺乏產業鏈條中串聯上下游最關鍵的染整環節, 導致上下游脫節, 很難形成產業競爭優勢。

同時, 資金、用工、成本等都嚴重制約著產業的發展。 融資難、融資貴已成為制約紡織產業發展的首要問題;用工缺口大, 流動頻繁, 熟手太少, 致使企業生產不穩, 數量大、交期短的訂單往往不敢接;缺少產成品、原材料及輔料等專業市場, 網路、電商平臺起步晚、不完善,專業物流體系欠發達,企業物流配送效率較低、成本較高。

多舉措破解發展難題

隨著“去產能、去庫存”政策效果的顯現和歷經近5年的低谷運行,國內紡織工業將迎來又一輪復蘇、發展新週期。鄧州紡織工業有基礎、有優勢、有潛力,應以構建現代紡織產業體系為主線,依託內需消費,拓展國際市場,改造提升棉紡織產業,啟動發展化纖、混紡產業,突出發展服裝服飾、家用和產業用紡織品等終端產業,高水準承接產業轉移,形成產業鏈條完整、市場體系完善、區域空間佈局合理的產業發展格局。

要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化紡、混紡要“啟動發展”,爭取年產能達到8萬噸左右;印染產業要“借力發展”,加強與南陽、襄陽、荊州等近域印染企業協商實施互惠互利合作方式,補齊產業鏈條“斷檔”環節;服裝服飾產業要“延鏈擴規”,在重點擴大服裝產能的基礎上,著力發展家紡、產業用紡織品。

要培育壯大龍頭骨幹企業。實行資金、技術、人才、資源、服務等政策扶持,重點支持永泰、雪陽、聖新源、申港等骨幹企業,培育壯大行業龍頭,促其更好地發揮示範帶動作用。

要提升創建品質品牌。實施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三品”戰略,引導、鼓勵、扶持紡織企業開發新產品,提升高品質,創建新品牌;改變無牌、貼牌為主的狀況,做到“貼創結合、先貼後創、邊貼邊創”,爭取3-5年內創建1個以上國家級名牌產品、10個以上的省級名牌產品。

網路、電商平臺起步晚、不完善,專業物流體系欠發達,企業物流配送效率較低、成本較高。

多舉措破解發展難題

隨著“去產能、去庫存”政策效果的顯現和歷經近5年的低谷運行,國內紡織工業將迎來又一輪復蘇、發展新週期。鄧州紡織工業有基礎、有優勢、有潛力,應以構建現代紡織產業體系為主線,依託內需消費,拓展國際市場,改造提升棉紡織產業,啟動發展化纖、混紡產業,突出發展服裝服飾、家用和產業用紡織品等終端產業,高水準承接產業轉移,形成產業鏈條完整、市場體系完善、區域空間佈局合理的產業發展格局。

要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化紡、混紡要“啟動發展”,爭取年產能達到8萬噸左右;印染產業要“借力發展”,加強與南陽、襄陽、荊州等近域印染企業協商實施互惠互利合作方式,補齊產業鏈條“斷檔”環節;服裝服飾產業要“延鏈擴規”,在重點擴大服裝產能的基礎上,著力發展家紡、產業用紡織品。

要培育壯大龍頭骨幹企業。實行資金、技術、人才、資源、服務等政策扶持,重點支持永泰、雪陽、聖新源、申港等骨幹企業,培育壯大行業龍頭,促其更好地發揮示範帶動作用。

要提升創建品質品牌。實施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三品”戰略,引導、鼓勵、扶持紡織企業開發新產品,提升高品質,創建新品牌;改變無牌、貼牌為主的狀況,做到“貼創結合、先貼後創、邊貼邊創”,爭取3-5年內創建1個以上國家級名牌產品、10個以上的省級名牌產品。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