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秀山木屋建築的標本記憶——大寨

這幾年, 去大寨好幾次, 見證了她的變化。 大寨200多戶木房, 集中並分散在這座山上, 可謂名副其實的“大寨”。 她的核心意義在於她的建築——它的集中性和完整性, 展示了秀山木屋建築的標本記憶。

在這偏僻且貧瘠的老山溝裡, 何以有如此規模的寨子, 又何以產生幾十個國民黨員、又何以出現過78個地主、土地遍及清溪本土就酉陽、貴州松濤、沿河?對我們外人來講, 確實是個謎團。 通過我們多次走訪, 瞭解大寨的很多人、發生的很多事後, 引發我們的思考。 我們得出一個初步看法, 那就就是他們對文化的重視。

早在滿清時代, 國民黨的地下黨員楊伯舟就在大寨發展黨員, 使他們成為秀山最先覺悟的那個群體, 即文化的覺醒。 一個政權的更替, 核心是文化的更替, 民國取締清廷, 即是代表先進文化的一方取締舊文化的一方, 1736年建縣, 朝廷取締土司制也屬文化的進步。 文化發展帶來繁榮富強這是必然的, 重視文化的這個傳統在大寨一直秉持, 從大寨走出這麼多的人才, 也證明了這一點。

其次是她的水好, 寨子中間的山上到處都是水井, 水質特別好, 喝起特別軟, 很養人。 他們的先祖——秀高祖公和祖婆選擇此地發展, 還真是兩位具有科學素養的神人, 天鍋坵的傳說, 雖近神話, 但頗為點睛。

【圖為大寨保護性修復後2016年拍攝的圖片】

至於她名字從最初的黑虎寨、到紅板房, 最後取名大寨沿襲至今, 就不難推斷她的發展演繹軌跡了。

【圖為大寨保護性修復前2013年拍攝的圖片】

作為鄉村旅遊來打造的大寨, 房屋、院壩、路徑、溪溝、小橋都進行了全新的修繕, 但始終覺得還缺點什麼, 這也是值得思考的。

關於大寨,其他內容我就不多寫了,2013年我和金彈子等曾經兩次赴大寨采風,金先生寫了篇關於大寨的文字,對大寨有詳細敘述,現帖出來分享,還可以把當年的圖片翻出來比對一番,更能夠直觀地瞭解她的發展變化。

【圖為大寨保護性修復前2013年拍攝的圖片】

這次我和朋友們又去了一次大寨,拍了現在大寨的圖片,也發來和朋友們分享。

——附“金彈子”原文:

一直都聽說唐坳有個“大寨”,是目前秀山民居傳統村寨保存最完好的村落,可惜一直沒能前往探視。今天,幾個相約得以如願,目睹大寨風采。

【圖為大寨保護性修復前2013年拍攝的圖片】

大寨確實大,確實古樸,不僅美在建築,更美在沉澱其中的美麗傳說。如果進行保護性開發和對每一個傳說中的景點進行發掘性打造,大寨不失為秀山村寨的旅遊亮點。

【當年大寨行的80哥 】

清溪場鎮大寨村,原屬塘坳鄉大寨村,撤鄉並鎮後為清鎮溪場鎮的一部分。我們沿鄉村公路過原塘坳鄉政府後一路前行,小溪流水,山漸多樹愈綠,轉過兩河口,進入大寨村。

【2013年彈子哥采風的這位黃忠英老人,在一個月前去世了,但老人家給我們留下了關於大寨的“口述歷史”。】

村委會座落在村口山脊,掩映在一片翠綠之中,屋頂飄揚的國旗和屋簷口排放的高音喇叭有著中國最低層政府組織辦公地點的顯著特點。站在山脊上,大寨全貌盡收眼底,那是一片怎樣的村落!

【圖為2016年拍攝】

在路上我們幾個還在議論,地名“大寨”者,莫非與當年“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有親緣關係?後來證明我們的擔心完全是多餘的。八十五歲的黃忠英老人告訴我們,這個“大寨”是解放前都叫起的,與大慶、大寨半毛錢的關係都木有!好吧,我們從老人們口中得知的一鱗半爪,就來試圖拼湊大寨那些歷史的變遷。

【圖為2013年拍攝】

有著深厚農耕文明傳統的中國,到處閃爍著農耕文明的光輝,秀山也不列外。秀山農耕文明發源當屬清溪,平江河流域的沖積平原,一馬平川的龍鳳壩成首選。

【圖為2016年拍攝】

民間有在清壩修飛機場的傳言,那是後話。話說當年的司城街即是縣城或秀山最高行政機構所在地,“秀山”地名之來源,就是司城街那一坨叫高秀山的一座山而得名,此山得名是不是因為當年秀山楊氏家族有其霸主地位,以其先祖楊秀高之名而命之,尚不得知,三中所在地稱“下衙”,就是當年政府衙門,後做楊家祠堂,以楊氏宗族的名義開始辦私學,所以三中的影響力在秀山可謂淵源流長。

【圖為2016年拍攝】

後縣城移至三合,最後遷至中和鎮過程可以旁證農業文明與商業經濟的融合發展過程。後商運興起,靠河而居,碼頭當家,梅江河兩岩占盡優勢,得發展獨勢,秀山縣城隨之搬遷至現中和鎮所在地。

【圖為2016年拍攝】

大寨全村現存木房178幢,計225戶,1076口人,村民九成以上均姓楊。自司城農耕興起之初,楊氏秀高祖婆從司城街搬來大寨,修房屋一棟,著紅漆漆屋,村民始稱該祖屋為“紅板壁”,紅板壁以一屋發家至大寨楊姓門下至今有四千餘口,出過楊吉堂等國民黨專員,專管川黔一線文化,人才輩出。而今從大賽走出來到的人更多。我們隨口聽到的在縣城各部門的老師、官員光名字可數上一陣。

【圖為2016年拍攝】

整個大寨建在一個坡上,下臨小溪。大致可分為上寨、中寨和下寨,傳說中,下寨重文、中寨重武而上寨重農。

【圖為2016年拍攝】

大寨作為農耕文明的代表,有著它典型的意義。秀高祖婆來此耕發家至四千餘口,可不是吹的。解放後,大寨竟評出78戶地主!當年大寨所擁有的田地寬及縣城平凱、酉陽李溪、麻土司(貴州松桃甘龍)等地,這個農耕文明典型代表絕非浪得虛名。

【圖為2016年拍攝】

前面提到的黃忠英老人是解放來第一代大寨村組幹部,58年入黨的老黨員,做過村支部副書記、女民兵連長、婦女主任等,如今還住她的老房子裡,精神尚好,腿腳不便。

【圖為2013年拍攝】

如今大寨的女當家人楊家媳婦陳書記,年近60,40出頭喪偶,獨自侍俸雙親和一雙女兒,現都長大成人,20多年來為大寨的發展奔走,可想,一個女人會付出怎樣的艱辛。

【圖為2013年拍攝】

今日探訪大寨,恰逢清溪黨政領導陪市上官員也到大寨視察,對於傳說中的村支部陳書記,雖未得謀面,聽聞坊間評述已是敬意在胸。

【圖為2016年拍攝】

我們離開大寨,其實是帶著遺憾和期待離開的,從老人口中,它還有著另外的名字,比如“黑虎寨”、“鬼板溪”,還有,還有那些帶著傳奇色彩的小地名“龍舌條”、“龍眼睛”、“龍老殼”、大小“龍黔溝”、“猴立灣”、“雞公嶺”、“九龍困潭”、“天鍋坵”等等,每一處所展露出來的傳說就會聽得如飲“天鍋”。

【圖為2016年拍攝】

以“天鍋坵”為例,天鍋坵是一塊田,其狀如煮酒的天鍋,故得其名。相傳楊氏祖公死後葬於天鍋坵相望處,與酒天然結緣,後凡子孫一出生便能喝酒。細細數來還絕非妄言,深入大寨鬥酒者固然不多會將信將疑,但從大寨出來的散落各單位的楊氏兄弟其喝酒豪氣酒量驚人卻是名不虛傳。

【2013年拍攝上觀景台的路】

【2013年拍攝上觀景台的路】

【2016年拍攝上觀景台的路】

【圖為2016年拍攝】

【圖為2016年拍攝】

【圖為2016年拍攝】

【圖為2016年拍攝】

【圖為2013年拍攝】

【圖為2016年拍攝】

【圖為2016年拍攝】

【圖為2016年拍攝】

【圖為2013年拍攝】

【圖為2013年拍攝】

【圖為2013年拍攝主會場】

【圖為2013年拍攝主會場】

【圖為2013年拍攝主會場】

【圖為2016年拍攝主會場】

【圖為2016年拍攝主會場】

【圖為2016年拍攝】

【圖為2016年拍攝】

【圖為2016年拍攝】

【圖為2016年拍攝】

【圖為2016年拍攝】

【圖為2016年拍攝】

【圖為2016年拍攝】

【圖為2016年拍攝】

【圖為2016年拍攝】

【圖為2016年拍攝】

【圖為2016年拍攝】

【圖為2016年拍攝】

【圖為2016年拍攝】

【圖為2016年拍攝】

【圖為2016年拍攝】

【圖為2013年拍攝】

【圖為2013年拍攝】

圖文:秀山百姓網、SHE

關於大寨,其他內容我就不多寫了,2013年我和金彈子等曾經兩次赴大寨采風,金先生寫了篇關於大寨的文字,對大寨有詳細敘述,現帖出來分享,還可以把當年的圖片翻出來比對一番,更能夠直觀地瞭解她的發展變化。

【圖為大寨保護性修復前2013年拍攝的圖片】

這次我和朋友們又去了一次大寨,拍了現在大寨的圖片,也發來和朋友們分享。

——附“金彈子”原文:

一直都聽說唐坳有個“大寨”,是目前秀山民居傳統村寨保存最完好的村落,可惜一直沒能前往探視。今天,幾個相約得以如願,目睹大寨風采。

【圖為大寨保護性修復前2013年拍攝的圖片】

大寨確實大,確實古樸,不僅美在建築,更美在沉澱其中的美麗傳說。如果進行保護性開發和對每一個傳說中的景點進行發掘性打造,大寨不失為秀山村寨的旅遊亮點。

【當年大寨行的80哥 】

清溪場鎮大寨村,原屬塘坳鄉大寨村,撤鄉並鎮後為清鎮溪場鎮的一部分。我們沿鄉村公路過原塘坳鄉政府後一路前行,小溪流水,山漸多樹愈綠,轉過兩河口,進入大寨村。

【2013年彈子哥采風的這位黃忠英老人,在一個月前去世了,但老人家給我們留下了關於大寨的“口述歷史”。】

村委會座落在村口山脊,掩映在一片翠綠之中,屋頂飄揚的國旗和屋簷口排放的高音喇叭有著中國最低層政府組織辦公地點的顯著特點。站在山脊上,大寨全貌盡收眼底,那是一片怎樣的村落!

【圖為2016年拍攝】

在路上我們幾個還在議論,地名“大寨”者,莫非與當年“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有親緣關係?後來證明我們的擔心完全是多餘的。八十五歲的黃忠英老人告訴我們,這個“大寨”是解放前都叫起的,與大慶、大寨半毛錢的關係都木有!好吧,我們從老人們口中得知的一鱗半爪,就來試圖拼湊大寨那些歷史的變遷。

【圖為2013年拍攝】

有著深厚農耕文明傳統的中國,到處閃爍著農耕文明的光輝,秀山也不列外。秀山農耕文明發源當屬清溪,平江河流域的沖積平原,一馬平川的龍鳳壩成首選。

【圖為2016年拍攝】

民間有在清壩修飛機場的傳言,那是後話。話說當年的司城街即是縣城或秀山最高行政機構所在地,“秀山”地名之來源,就是司城街那一坨叫高秀山的一座山而得名,此山得名是不是因為當年秀山楊氏家族有其霸主地位,以其先祖楊秀高之名而命之,尚不得知,三中所在地稱“下衙”,就是當年政府衙門,後做楊家祠堂,以楊氏宗族的名義開始辦私學,所以三中的影響力在秀山可謂淵源流長。

【圖為2016年拍攝】

後縣城移至三合,最後遷至中和鎮過程可以旁證農業文明與商業經濟的融合發展過程。後商運興起,靠河而居,碼頭當家,梅江河兩岩占盡優勢,得發展獨勢,秀山縣城隨之搬遷至現中和鎮所在地。

【圖為2016年拍攝】

大寨全村現存木房178幢,計225戶,1076口人,村民九成以上均姓楊。自司城農耕興起之初,楊氏秀高祖婆從司城街搬來大寨,修房屋一棟,著紅漆漆屋,村民始稱該祖屋為“紅板壁”,紅板壁以一屋發家至大寨楊姓門下至今有四千餘口,出過楊吉堂等國民黨專員,專管川黔一線文化,人才輩出。而今從大賽走出來到的人更多。我們隨口聽到的在縣城各部門的老師、官員光名字可數上一陣。

【圖為2016年拍攝】

整個大寨建在一個坡上,下臨小溪。大致可分為上寨、中寨和下寨,傳說中,下寨重文、中寨重武而上寨重農。

【圖為2016年拍攝】

大寨作為農耕文明的代表,有著它典型的意義。秀高祖婆來此耕發家至四千餘口,可不是吹的。解放後,大寨竟評出78戶地主!當年大寨所擁有的田地寬及縣城平凱、酉陽李溪、麻土司(貴州松桃甘龍)等地,這個農耕文明典型代表絕非浪得虛名。

【圖為2016年拍攝】

前面提到的黃忠英老人是解放來第一代大寨村組幹部,58年入黨的老黨員,做過村支部副書記、女民兵連長、婦女主任等,如今還住她的老房子裡,精神尚好,腿腳不便。

【圖為2013年拍攝】

如今大寨的女當家人楊家媳婦陳書記,年近60,40出頭喪偶,獨自侍俸雙親和一雙女兒,現都長大成人,20多年來為大寨的發展奔走,可想,一個女人會付出怎樣的艱辛。

【圖為2013年拍攝】

今日探訪大寨,恰逢清溪黨政領導陪市上官員也到大寨視察,對於傳說中的村支部陳書記,雖未得謀面,聽聞坊間評述已是敬意在胸。

【圖為2016年拍攝】

我們離開大寨,其實是帶著遺憾和期待離開的,從老人口中,它還有著另外的名字,比如“黑虎寨”、“鬼板溪”,還有,還有那些帶著傳奇色彩的小地名“龍舌條”、“龍眼睛”、“龍老殼”、大小“龍黔溝”、“猴立灣”、“雞公嶺”、“九龍困潭”、“天鍋坵”等等,每一處所展露出來的傳說就會聽得如飲“天鍋”。

【圖為2016年拍攝】

以“天鍋坵”為例,天鍋坵是一塊田,其狀如煮酒的天鍋,故得其名。相傳楊氏祖公死後葬於天鍋坵相望處,與酒天然結緣,後凡子孫一出生便能喝酒。細細數來還絕非妄言,深入大寨鬥酒者固然不多會將信將疑,但從大寨出來的散落各單位的楊氏兄弟其喝酒豪氣酒量驚人卻是名不虛傳。

【2013年拍攝上觀景台的路】

【2013年拍攝上觀景台的路】

【2016年拍攝上觀景台的路】

【圖為2016年拍攝】

【圖為2016年拍攝】

【圖為2016年拍攝】

【圖為2016年拍攝】

【圖為2013年拍攝】

【圖為2016年拍攝】

【圖為2016年拍攝】

【圖為2016年拍攝】

【圖為2013年拍攝】

【圖為2013年拍攝】

【圖為2013年拍攝主會場】

【圖為2013年拍攝主會場】

【圖為2013年拍攝主會場】

【圖為2016年拍攝主會場】

【圖為2016年拍攝主會場】

【圖為2016年拍攝】

【圖為2016年拍攝】

【圖為2016年拍攝】

【圖為2016年拍攝】

【圖為2016年拍攝】

【圖為2016年拍攝】

【圖為2016年拍攝】

【圖為2016年拍攝】

【圖為2016年拍攝】

【圖為2016年拍攝】

【圖為2016年拍攝】

【圖為2016年拍攝】

【圖為2016年拍攝】

【圖為2016年拍攝】

【圖為2016年拍攝】

【圖為2013年拍攝】

【圖為2013年拍攝】

圖文:秀山百姓網、SHE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