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勵志文摘:所有驚喜的未來,都有一個沉悶平凡的當下!

西寧檢察預防

01

前兩天院長給我們上課的時候無意中提到一個女生。

她的名字出現在了學校圖書館讀者借閱榜單的榜首,

這本不是什麼稀罕事, 可據說她的閱讀清單長到令人驚訝:從去年三月初到十二月底, 去掉兩個暑假, 她總共借閱了221本書。

這是什麼概念呢?她總共在校也就是220多天, 這樣算下來, 平均一天一本吧。

肯定有人吐槽了:“借這麼多書看得完嗎?”“不會是形式大於內容吧?”“書不在讀得多, 要靠品質取勝。 ”“你們文學院的讀書不是應該的嗎?”

我猜說這些話的人大概這一年讀的書屈指可數, 自己做不到的事, 就奚落別人也不可能做到。

從大一開始我就會注意到圖書館的大螢幕, 有時候會顯示借閱排名, 有時候會顯示當月的熱門好書。

快三年了, 我總共就上榜過兩次, 還是大一的時候, 後來閱讀的次數也慢慢減少。 如今我每天都會在圖書館泡著,

但也遠達不到這個女生的閱讀量, 大一大二的時候時間比較多, 一個月八九本已是不錯的成績, 這一兩個學期要說每月讀上三四本, 已經是可喜可賀。

這樣的閱讀速度不是不可能的, 去看看那些圖書館裡嗜書如命的專注學生吧, 他們和一般學生沒什麼不同, 神情淡然地一頁一頁翻著。

特別的地方在於, 這樣的動作在他們身上日日如此。

我的同班同學平日愛寫詩, 很久之前我讀過他的“早期作品”, 並不覺得如何。 前段時間聽聞他的作品獲獎, 再討來學習, 甚是驚豔。 沒想到一個男孩子遣詞造句這般風雅迷人, 我以前開他玩笑說:“你是我們班裡為數不多的, 像中文系學生的人。 ”

這才想起有很多次, 我在圖書館看到他的身影,

或者在挑書, 或者在閱讀, 或者在寫東西。 都是如此。

這樣的人有很多, 他們會忽然給人一陣驚喜, 他們的驚豔並不是無來由的。 很多人也不是生來自帶光芒, 而是在無人的地方, 獨自積蓄了很久的力量。 而這積蓄的過程冗長, 平淡, 淡到會被人遺忘。

02

在偌大的校園裡, 哪裡能找到那些最能堅持的人呢?

大概是操場的跑道和圖書館的自習室吧。 如果你經常出沒這些地方, 就會發現一些熟悉的面孔。

最近聽說某個學姐收到心儀學校的研究生錄取通知書, 我並不直接認識她, 只是眼熟。 差不多一年前, 她就坐在離我不遠的一個座位上, 每天我都能看見她複習的身影。 基本上都能數得出她有幾種顏色的大衣, 幾個樣式的圍巾。

這樣的身影很多很多, 多到數不清, 可他們的身影又是那麼深刻, 因為不是每個人都能夠為了某個目標, 在同一個地方做同一件事情, 日復一日。

堅持或許不是征服一座看得到頂的高山, 而是在一條漫漫平路上始終不停下腳步。

比起倖存於刺激和動盪, 人更容易被日復一日的平淡冗長打敗。 那些看似毫無新意的日子機械化地重複, 消磨了很多人所謂的”鬥志“。 “殺死”他們的不是一種有形的巨大的“困難”, 而是那種根本就無形的“平凡力”。

03

最開始的時候是很好玩, 因為處處都新鮮, 伴隨著巨大的成就感, 短暫的快樂之後隨之而來的就是巨大的責任感和厭倦感, 輸出文章本來不是一件值得誇耀的事情, 可是日復一日地重複這個動作,

所承受的東西遠不止“寫東西”本身。

站在眾人的視線裡扮演一個被簇擁的角色, 這誰不會呢?

被羡慕, 被誇讚, 被認可本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人人都有腳, 可以踏上領獎臺。 難的卻是:並不是誰都有這個資格。

高中的政治課就學過“量變和質變”:任何事物的發展都必須首先從量變開始, 沒有一定程度的量的積累, 就不可能有事物性質的變化。 雖然沒記住標準答案, 卻永遠都忘不了這樣一個樸素的道理:

生命中任何的驚喜, 幸運, 收穫, 無一不是源自日復一日的努力耕耘, 縱使成功的姿態千萬, 努力和堅持必定是先決條件。

04

去年傳播學課的時候老師給我們小組提了兩個問題:“為什麼當下的‘網紅’在年輕人中這麼受歡迎?為什麼現在那麼多人想成為‘網紅’?”

當時我給出的觀點是:“網紅”本身是互聯網發展的產物,並無好壞之分。但是他的存在給了很多年輕人“人生可以走捷徑”的錯覺,覺得只要趕上了某一個勢頭,就能一炮而紅,接著名利雙收,比起踏踏實實地奮鬥不知道快了多少年。

成功的人被我們熟知進而成為典型,而更多在“積極成名”路上的人,“死”在了某片人山人海的沙灘。

人們感興趣的其實不是某個確切的個人,而是其帶來的那種新鮮感,就像街邊看熱鬧一樣,等新鮮感過了,鼓了掌就散了。

很多人所謂的幸運只是恰好遇到一場順路的東風,別說萬事,就連一事都沒有具備,等風一停下,照樣會重重落下來。

05

有讀者分享給我陶傑《殺鵪鶉的少女》裡很著名的一段話:

“當你老了,回顧一生,就會發覺:什麼時候出國讀書、什麼時候決定做第一份職業、何時選定了物件而戀愛、什麼時候結婚,其實都是命運的巨變。只是當時站在三岔路口,眼見風雲千檣,你作出抉擇的那一日,在日記上,相當的沉悶和平凡,當時還以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這話說得很蒼涼,但的確一針見血。

我不知道可不可以理解為:命運中的一些巨變大多來自於生命中沉悶平淡的日常瑣碎,它們自顧自地默默堆疊,卻為著未來的某個驚喜瞬間積蓄能量。

我時常在晚上十點出圖書館,看見很多打著哈欠,神情疲倦,抱著習題獨自一人行走在校園裡的普通學生,他們的生活好像不能再普通,他們好像堅持著並無太大意義的事情,他們的日復一日好像都是如此,在書庫的夾縫間,在自習室的桌椅前,在熄燈的操場上。

他們或許也一次又一次地問過自己,我每日堅持做的這些事情,看的書,背的單詞,跑的公里數,到底為了什麼?

但總有一天,他們會忽然發現,自己忽然撞見的幸運從來都不是偶然的,是從前毫不起眼的一個個當下堆疊起來的。是那些險些要放棄,卻最終都堅持下來的時刻換來的。

他們會恍然大悟,每個令人驚喜的未來,竟然就藏在那些令人厭煩的,平凡無比的“當下”。

當時我給出的觀點是:“網紅”本身是互聯網發展的產物,並無好壞之分。但是他的存在給了很多年輕人“人生可以走捷徑”的錯覺,覺得只要趕上了某一個勢頭,就能一炮而紅,接著名利雙收,比起踏踏實實地奮鬥不知道快了多少年。

成功的人被我們熟知進而成為典型,而更多在“積極成名”路上的人,“死”在了某片人山人海的沙灘。

人們感興趣的其實不是某個確切的個人,而是其帶來的那種新鮮感,就像街邊看熱鬧一樣,等新鮮感過了,鼓了掌就散了。

很多人所謂的幸運只是恰好遇到一場順路的東風,別說萬事,就連一事都沒有具備,等風一停下,照樣會重重落下來。

05

有讀者分享給我陶傑《殺鵪鶉的少女》裡很著名的一段話:

“當你老了,回顧一生,就會發覺:什麼時候出國讀書、什麼時候決定做第一份職業、何時選定了物件而戀愛、什麼時候結婚,其實都是命運的巨變。只是當時站在三岔路口,眼見風雲千檣,你作出抉擇的那一日,在日記上,相當的沉悶和平凡,當時還以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這話說得很蒼涼,但的確一針見血。

我不知道可不可以理解為:命運中的一些巨變大多來自於生命中沉悶平淡的日常瑣碎,它們自顧自地默默堆疊,卻為著未來的某個驚喜瞬間積蓄能量。

我時常在晚上十點出圖書館,看見很多打著哈欠,神情疲倦,抱著習題獨自一人行走在校園裡的普通學生,他們的生活好像不能再普通,他們好像堅持著並無太大意義的事情,他們的日復一日好像都是如此,在書庫的夾縫間,在自習室的桌椅前,在熄燈的操場上。

他們或許也一次又一次地問過自己,我每日堅持做的這些事情,看的書,背的單詞,跑的公里數,到底為了什麼?

但總有一天,他們會忽然發現,自己忽然撞見的幸運從來都不是偶然的,是從前毫不起眼的一個個當下堆疊起來的。是那些險些要放棄,卻最終都堅持下來的時刻換來的。

他們會恍然大悟,每個令人驚喜的未來,竟然就藏在那些令人厭煩的,平凡無比的“當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