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播報」關注第27個“全國助殘日” 一起奔小康 殘疾人不“掉隊”

市殘聯創新開展工作,加快推進殘疾人小康進程

市殘聯舉辦殘疾人就業專場推介會, 各大企業招聘資訊吸引殘疾人關注

愛心單位參與助殘工程

多部門為殘疾人推出愛心服務

愛心單位開展義診服務

殘疾人製作的手工藝品義賣

樂觀自信的殘疾人在演出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殘疾人一個也不能少!這句鏗鏘簡潔又溫暖人心的話語, 道出了黨和政府對發展殘疾人事業的高度重視和實現殘疾人共用小康的堅定決心。 去年我市出臺了《加快推進殘疾人小康進程的實施意見》, 市殘聯聚焦提高殘疾人基本民生保障, 保障殘疾人合法權益, 圍繞加快推進殘疾人小康進程這一工作主線創新舉措, 務實工作, 營造社會愛殘、助殘、扶殘氛圍, 致力讓殘疾人也可以活出精彩人生, 讓殘疾人也可以共用社會進步。 今天是第27個“全國助殘日”,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市殘聯交出的這份亮眼成績單,

聽聽殘疾人朋友的感受和心聲。

傾聽需求 ?

更好保障殘疾人權益

想出門看看廈門日新月異的變化, 可無障礙設施不完善, 實在是不方便。 這是不少殘疾人遇到的難題。 去年, 市殘聯成立殘疾人無障礙環境督導隊, 反映道路、車站、商場等公共場所的無障礙設施情況, 隊長謝啟明高興地說:“很多單位做了整改, 越來越多人理解、幫助殘疾人。 ”市殘聯還將殘疾人有關地鐵無障礙設計的需求反映給地鐵辦, 爭取未來殘疾人出行更便利。

做好殘疾人工作, 傾聽殘疾人的真實需求是關鍵。 去年市殘聯完成了殘疾人基本服務狀況和需求資訊動態更新工作, 全面掌握了全市4萬多名持證殘疾人的經濟、就業、康復等資訊和493個村(社區)公共服務場所無障礙建設、殘疾人服務等情況, 為工作開展提供支撐。同時牽頭起草並推動出臺了《廈門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推進殘疾人小康進程的實施意見》,為我市殘疾人工作指明了發展方向。

康復服務 ?

更好發揮殘疾人能力

康復服務,可讓殘疾人生活品質明顯改善,65歲的張阿姨(化名)對此深有感觸。張阿姨在家大掃除時摔倒,被重物砸傷,導致高位截癱,終日只能臥床或坐輪椅,她感覺自己給家人添了麻煩,情緒低落。考慮到張阿姨不方便外出接受康復訓練,去年市殘聯送康復上門,每週三次安排康復醫師上門為她做肢體訓練,如今她可以扶著醫師肩膀站立五分鐘。身體有了好轉,張阿姨的精神也變好了:“是市殘聯的關心讓我對生活又充滿了信心。”

不只是張阿姨,去年市殘聯共為全市317名有醫療康復需求的殘疾人提供就近就便的社區康復服務,還深入六區21個村(居)為400多戶殘疾人家庭開展適配輔具,為677名殘疾兒童發放搶救性康復補助,為5737名精神病患者實施免費服藥,積極落實各項扶殘助殘政策。市殘聯康復醫院、心欣幼稚園也積極發揮專業康復優勢,發揮學齡前殘障兒童康復教育職責,為殘疾人提供更加精准的康復服務。

幫扶就業 ?

更好提高殘疾人收入

去年“9·8”投洽會上,市殘聯與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中國投資促進辦事處、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廈門片區管委會、丹溪映畫(廈門)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就“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支援高科技與就業暨2D轉3D技術促進就業丹溪實踐項目”正式簽訂四方合作備忘錄。該專案將通過系統專業的培訓與提供影視製作的實踐,篩選優秀的殘疾人參培人員,為他們提供就業崗位,共用高科技帶來的就業和創業機會。

此外,市殘聯委託廈門市大眾創業就業促進中心建設的“廈門市殘疾人創業創新孵化基地”也為殘疾人帶來更多機會,已有33名有創業意願和能力的殘疾人在接受創業指導培訓和跟蹤服務。去年有兩千多人次殘疾人通過市殘聯舉辦的職業培訓提高了就業能力,737名失業殘疾人在“就業援助月”等活動的幫助下實現了失業再就業,提起市殘聯這一系列舉措,殘疾人朋友都說好。

文體活動 ?

更好充實殘疾人生活

為使我市殘疾人享有更精彩的生活,市殘聯策劃的文體活動可謂豐富多彩,2016年先後舉辦了兩岸殘障人士交流嘉年華、閩台殘障人士攝影展、廈門市首屆殘疾人文藝匯演、廈門市特奧田徑運動會、殘疾人游泳比賽等活動,這些精神文化大餐深受殘疾人喜愛。

郭珣17歲時因工傷造成肢體殘疾,但這並未阻擋他熱愛生活的腳步。在廈門市首屆殘疾人歌手賽上,他以一曲《阿嬤的話》奪得冠軍,台下歡呼鼓勁的觀眾有不少是殘障人士。“很多殘障朋友都很有才華,參加活動讓大家有更多機會接觸社會,也結交到更多朋友。”郭珣說,自己經常和殘障朋友一起去演出、做公益,大家都樂在其中。

在2016年裡約殘奧會上,我市殘疾人運動員陳鴻傑以1.99米的成績斬獲男子跳高銀牌,葉超群獲得乒乓球項目兩個第四名,他們身上展示出的自強不息精神,讓每一位廈門市民備受鼓舞。

【展望】履職盡責 為殘疾人謀劃幸福生活

四個重點

做好殘疾人基本民生保障、促進殘疾人及其家庭就業增收、提升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水準、發揮社會力量扶殘助殘

加快推進廈門殘疾人小康進程,下一步我市將有哪些舉措和行動?市殘聯領導表示,殘聯將從做好殘疾人基本民生保障、促進殘疾人及其家庭就業增收、提升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水準、發揮社會力量扶殘助殘四方面發揮應有職責,為殘疾人謀劃幸福生活。

兜牢民生底線,我市今後將加大對殘疾人的社會救助力度,如對符合低保條件的殘疾人家庭做到應保盡保,對納入城鄉醫療救助範圍的殘疾人逐步提高救助標準和封頂線。幫助殘疾人普遍參加社會保險,逐步擴大城鄉基本醫療保險支付的醫療康復項目和提高報銷比例。還計畫幫助殘疾人改善住房條件,爭取到2020年完成全市農村貧困殘疾人家庭存量危房改造任務。

“幫助殘疾人及其家庭就業增收,是帶領他們奔小康的關鍵。”市殘聯領導說,我市正積極推進殘疾人輔助性就業,今年各區都將建成1所殘疾人輔助性就業機構,並繼續推動殘疾人按比例就業工作落到實處。我市鼓勵殘疾人自主創業,殘疾人創辦的小微企業和社會組織可優先享受政府扶持政策。

為提升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水準,我市將不斷健全殘疾人康復服務網路,加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鎮衛生院康復室建設,為殘疾人就近就便接受康復訓練創造更好條件。全市城鄉無障礙環境建設將進一步提升,要求實現新建、改建、擴建項目無障礙設施建設率達100%,既有道路、公共建築無障礙設施改造率達80%以上。扶殘助殘需要全社會共同關心支援,為此,我市將大力發展殘疾人慈善事業,鼓勵和支援社會公眾、社會組織通過捐款捐物、扶貧開發、助學助醫等方式説明殘疾人,廣泛開展志願助殘服務。

【提醒】

殘疾預防與每個人息息相關

事實上,除了出生缺陷和發育障礙致殘,一場意料之外的車禍也會導致殘疾,常見的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也有可能導致殘疾。“殘疾預防與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並且貫穿人的一生,人人都需要提高殘疾預防意識。”廈門市殘聯康復醫院院長、副主任醫師林永鴻指出。

嬰幼兒時期,殘疾多因新生兒發育障礙導致;成年後,我們面臨著災難、事故等致殘風險;步入老年,又要注意防範退化性疾病致殘。林永鴻表示,對普通市民來說,瞭解並重視殘疾的三級預防措施很重要,“第一級預防強調預防疾病和致殘性傷害的發生;二級預防要求在疾病或傷害發生後,通過早期干預防止出現殘疾;三級預防是要通過康復訓練、輔具適配等來防止殘疾發生後出現更嚴重的殘障。”

比如說,預防新生兒發育障礙致殘,要做好優生優育,重視婚前檢查和孕前檢查,加強孕期保健,定期接受孕檢,孩子出生後還要接受新生兒疾病篩查,進行兒童保健,“如果檢查中發現孩子與同齡人相比發育落後,千萬不能有‘貴人語遲’的錯誤觀念,而要及時上專業機構去查明原因,早期干預和早期康復。”林永鴻強調。

預防傷害致殘,既要加強安全生產監管,加強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增強防災減災能力等,也離不開每個人提高自身安全意識。預防疾病致殘,要做到保持平和的心態、均衡的營養、適量的運動、充足的睡眠和戒煙限酒。

即便不幸發生殘疾,也要及時通過第三級預防措施來盡可能減輕障礙程度,尤其是兒童,林永鴻說,一定要堅持早發現、早治療、早康復,搶在3歲前的康復黃金期介入,讓孩子的殘疾儘量不阻擋他融入社會,“比如被確診為聽力障礙的孩子,配上助聽器或植入人工耳蝸,在3歲前送入正規機構接受康復訓練,如果智力正常的話,百分之八九十的孩子是可以恢復語言能力的。”

【亮點】

思明

提高補助推進殘疾人奔小康

思明區加大力度落實殘疾人專項福利政策,在原有政策基礎上提標擴面,對一戶多殘低保和低收入殘疾人家庭每戶每月補助提高至500元;對低保家庭“四殘兒童”搶救性康復訓練予以據實補助,使其免費開展康復訓練,非低保家庭“四殘兒童”搶救性康復訓練補助標準均有提高。出臺政策對大齡自閉症殘疾人康復訓練和日間照料服務提供補助,對盲人按摩行業租賃場所提供租金補助,為聾人、盲人等群體購買出行陪護服務。

湖裡

購買社工服務關愛殘疾人

湖裡區從2012年開始實施政府購買專業社工服務,為殘疾人提供專項服務的助殘機制。通過向廈門博愛社工等機構購買服務,並以社工服務為基點,連結社工、專業康復機構、心理諮詢師等多方專業合作,為轄內殘障人士開展心理減壓、兒童康復、生計就業幫扶、人際關係改善等服務。湖裡還依託博愛社工服務中心在臺灣建立了包括大同之家、家扶中心、身心障礙福利協會、身心障礙者家長協會等五處“助殘工作者實踐基地”,在殘障人士學習發展、照顧與養護等方面進行交流和學習,互相借鑒經驗。

集美

開展殘疾人“心靈綠洲”專案

海滄

探索特殊教育新經驗

海滄區在特殊教育和融合教育方面探索出新經驗。成立錦裡小學輔讀班、東孚中心小學輔讀班,招收智力發展遲緩的特殊兒童,通過一系列實用性強的課程,將教育訓練與康復訓練巧妙相結合,有效提高了智障學生適應社會能力和生活必備能力。海滄區還與市仙嶽醫院、海滄區社區醫院、資深康復訓練專家等合作開展“醫教結合”試點工作,共同開展評估診斷及康復訓練,去年為全區每位特殊學生免費發放“醫教結合”康復套餐。

同安

攜手龍頭企業促就業

同安區探索實施了集“培訓、實踐、就業”為一體,以龍頭企業負責培訓來促進殘疾人就業的新路子。針對轄內大部分農村殘疾人家庭以農業種植為主要經濟來源的情況,去年區殘疾人勞動服務管理站與市百利種苗有限公司達成長期合作協定,開展農村殘疾人實用技術培訓,先後有92名農村殘疾人通過培訓掌握一定的果蔬栽培技術,取得可喜的經濟效益。同時,經過百利公司培訓的學員,可到公司進行零工、短期、中期和長期就業。

翔安

建好殘疾人聯絡員隊伍

為工作開展提供支撐。同時牽頭起草並推動出臺了《廈門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推進殘疾人小康進程的實施意見》,為我市殘疾人工作指明了發展方向。

康復服務 ?

更好發揮殘疾人能力

康復服務,可讓殘疾人生活品質明顯改善,65歲的張阿姨(化名)對此深有感觸。張阿姨在家大掃除時摔倒,被重物砸傷,導致高位截癱,終日只能臥床或坐輪椅,她感覺自己給家人添了麻煩,情緒低落。考慮到張阿姨不方便外出接受康復訓練,去年市殘聯送康復上門,每週三次安排康復醫師上門為她做肢體訓練,如今她可以扶著醫師肩膀站立五分鐘。身體有了好轉,張阿姨的精神也變好了:“是市殘聯的關心讓我對生活又充滿了信心。”

不只是張阿姨,去年市殘聯共為全市317名有醫療康復需求的殘疾人提供就近就便的社區康復服務,還深入六區21個村(居)為400多戶殘疾人家庭開展適配輔具,為677名殘疾兒童發放搶救性康復補助,為5737名精神病患者實施免費服藥,積極落實各項扶殘助殘政策。市殘聯康復醫院、心欣幼稚園也積極發揮專業康復優勢,發揮學齡前殘障兒童康復教育職責,為殘疾人提供更加精准的康復服務。

幫扶就業 ?

更好提高殘疾人收入

去年“9·8”投洽會上,市殘聯與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中國投資促進辦事處、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廈門片區管委會、丹溪映畫(廈門)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就“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支援高科技與就業暨2D轉3D技術促進就業丹溪實踐項目”正式簽訂四方合作備忘錄。該專案將通過系統專業的培訓與提供影視製作的實踐,篩選優秀的殘疾人參培人員,為他們提供就業崗位,共用高科技帶來的就業和創業機會。

此外,市殘聯委託廈門市大眾創業就業促進中心建設的“廈門市殘疾人創業創新孵化基地”也為殘疾人帶來更多機會,已有33名有創業意願和能力的殘疾人在接受創業指導培訓和跟蹤服務。去年有兩千多人次殘疾人通過市殘聯舉辦的職業培訓提高了就業能力,737名失業殘疾人在“就業援助月”等活動的幫助下實現了失業再就業,提起市殘聯這一系列舉措,殘疾人朋友都說好。

文體活動 ?

更好充實殘疾人生活

為使我市殘疾人享有更精彩的生活,市殘聯策劃的文體活動可謂豐富多彩,2016年先後舉辦了兩岸殘障人士交流嘉年華、閩台殘障人士攝影展、廈門市首屆殘疾人文藝匯演、廈門市特奧田徑運動會、殘疾人游泳比賽等活動,這些精神文化大餐深受殘疾人喜愛。

郭珣17歲時因工傷造成肢體殘疾,但這並未阻擋他熱愛生活的腳步。在廈門市首屆殘疾人歌手賽上,他以一曲《阿嬤的話》奪得冠軍,台下歡呼鼓勁的觀眾有不少是殘障人士。“很多殘障朋友都很有才華,參加活動讓大家有更多機會接觸社會,也結交到更多朋友。”郭珣說,自己經常和殘障朋友一起去演出、做公益,大家都樂在其中。

在2016年裡約殘奧會上,我市殘疾人運動員陳鴻傑以1.99米的成績斬獲男子跳高銀牌,葉超群獲得乒乓球項目兩個第四名,他們身上展示出的自強不息精神,讓每一位廈門市民備受鼓舞。

【展望】履職盡責 為殘疾人謀劃幸福生活

四個重點

做好殘疾人基本民生保障、促進殘疾人及其家庭就業增收、提升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水準、發揮社會力量扶殘助殘

加快推進廈門殘疾人小康進程,下一步我市將有哪些舉措和行動?市殘聯領導表示,殘聯將從做好殘疾人基本民生保障、促進殘疾人及其家庭就業增收、提升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水準、發揮社會力量扶殘助殘四方面發揮應有職責,為殘疾人謀劃幸福生活。

兜牢民生底線,我市今後將加大對殘疾人的社會救助力度,如對符合低保條件的殘疾人家庭做到應保盡保,對納入城鄉醫療救助範圍的殘疾人逐步提高救助標準和封頂線。幫助殘疾人普遍參加社會保險,逐步擴大城鄉基本醫療保險支付的醫療康復項目和提高報銷比例。還計畫幫助殘疾人改善住房條件,爭取到2020年完成全市農村貧困殘疾人家庭存量危房改造任務。

“幫助殘疾人及其家庭就業增收,是帶領他們奔小康的關鍵。”市殘聯領導說,我市正積極推進殘疾人輔助性就業,今年各區都將建成1所殘疾人輔助性就業機構,並繼續推動殘疾人按比例就業工作落到實處。我市鼓勵殘疾人自主創業,殘疾人創辦的小微企業和社會組織可優先享受政府扶持政策。

為提升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水準,我市將不斷健全殘疾人康復服務網路,加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鎮衛生院康復室建設,為殘疾人就近就便接受康復訓練創造更好條件。全市城鄉無障礙環境建設將進一步提升,要求實現新建、改建、擴建項目無障礙設施建設率達100%,既有道路、公共建築無障礙設施改造率達80%以上。扶殘助殘需要全社會共同關心支援,為此,我市將大力發展殘疾人慈善事業,鼓勵和支援社會公眾、社會組織通過捐款捐物、扶貧開發、助學助醫等方式説明殘疾人,廣泛開展志願助殘服務。

【提醒】

殘疾預防與每個人息息相關

事實上,除了出生缺陷和發育障礙致殘,一場意料之外的車禍也會導致殘疾,常見的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也有可能導致殘疾。“殘疾預防與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並且貫穿人的一生,人人都需要提高殘疾預防意識。”廈門市殘聯康復醫院院長、副主任醫師林永鴻指出。

嬰幼兒時期,殘疾多因新生兒發育障礙導致;成年後,我們面臨著災難、事故等致殘風險;步入老年,又要注意防範退化性疾病致殘。林永鴻表示,對普通市民來說,瞭解並重視殘疾的三級預防措施很重要,“第一級預防強調預防疾病和致殘性傷害的發生;二級預防要求在疾病或傷害發生後,通過早期干預防止出現殘疾;三級預防是要通過康復訓練、輔具適配等來防止殘疾發生後出現更嚴重的殘障。”

比如說,預防新生兒發育障礙致殘,要做好優生優育,重視婚前檢查和孕前檢查,加強孕期保健,定期接受孕檢,孩子出生後還要接受新生兒疾病篩查,進行兒童保健,“如果檢查中發現孩子與同齡人相比發育落後,千萬不能有‘貴人語遲’的錯誤觀念,而要及時上專業機構去查明原因,早期干預和早期康復。”林永鴻強調。

預防傷害致殘,既要加強安全生產監管,加強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增強防災減災能力等,也離不開每個人提高自身安全意識。預防疾病致殘,要做到保持平和的心態、均衡的營養、適量的運動、充足的睡眠和戒煙限酒。

即便不幸發生殘疾,也要及時通過第三級預防措施來盡可能減輕障礙程度,尤其是兒童,林永鴻說,一定要堅持早發現、早治療、早康復,搶在3歲前的康復黃金期介入,讓孩子的殘疾儘量不阻擋他融入社會,“比如被確診為聽力障礙的孩子,配上助聽器或植入人工耳蝸,在3歲前送入正規機構接受康復訓練,如果智力正常的話,百分之八九十的孩子是可以恢復語言能力的。”

【亮點】

思明

提高補助推進殘疾人奔小康

思明區加大力度落實殘疾人專項福利政策,在原有政策基礎上提標擴面,對一戶多殘低保和低收入殘疾人家庭每戶每月補助提高至500元;對低保家庭“四殘兒童”搶救性康復訓練予以據實補助,使其免費開展康復訓練,非低保家庭“四殘兒童”搶救性康復訓練補助標準均有提高。出臺政策對大齡自閉症殘疾人康復訓練和日間照料服務提供補助,對盲人按摩行業租賃場所提供租金補助,為聾人、盲人等群體購買出行陪護服務。

湖裡

購買社工服務關愛殘疾人

湖裡區從2012年開始實施政府購買專業社工服務,為殘疾人提供專項服務的助殘機制。通過向廈門博愛社工等機構購買服務,並以社工服務為基點,連結社工、專業康復機構、心理諮詢師等多方專業合作,為轄內殘障人士開展心理減壓、兒童康復、生計就業幫扶、人際關係改善等服務。湖裡還依託博愛社工服務中心在臺灣建立了包括大同之家、家扶中心、身心障礙福利協會、身心障礙者家長協會等五處“助殘工作者實踐基地”,在殘障人士學習發展、照顧與養護等方面進行交流和學習,互相借鑒經驗。

集美

開展殘疾人“心靈綠洲”專案

海滄

探索特殊教育新經驗

海滄區在特殊教育和融合教育方面探索出新經驗。成立錦裡小學輔讀班、東孚中心小學輔讀班,招收智力發展遲緩的特殊兒童,通過一系列實用性強的課程,將教育訓練與康復訓練巧妙相結合,有效提高了智障學生適應社會能力和生活必備能力。海滄區還與市仙嶽醫院、海滄區社區醫院、資深康復訓練專家等合作開展“醫教結合”試點工作,共同開展評估診斷及康復訓練,去年為全區每位特殊學生免費發放“醫教結合”康復套餐。

同安

攜手龍頭企業促就業

同安區探索實施了集“培訓、實踐、就業”為一體,以龍頭企業負責培訓來促進殘疾人就業的新路子。針對轄內大部分農村殘疾人家庭以農業種植為主要經濟來源的情況,去年區殘疾人勞動服務管理站與市百利種苗有限公司達成長期合作協定,開展農村殘疾人實用技術培訓,先後有92名農村殘疾人通過培訓掌握一定的果蔬栽培技術,取得可喜的經濟效益。同時,經過百利公司培訓的學員,可到公司進行零工、短期、中期和長期就業。

翔安

建好殘疾人聯絡員隊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