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周國平推出新書 承認答不出自己作品的“原意”

半島全媒體記者 黃靖斐

“文章難懂”、“試題難答”……很多中學生一邊做著語文試卷上的閱讀理解題,一邊想:作者真是這樣想的嗎?周國平近日推出新書《對標準答案說不:試卷中的周國平》。

書中,周國平歷數以自己文章為材料的55篇閱讀試題,並附上了出題方的標準答案和作者本人的點評。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周國平不僅分享了自己的閱讀體驗,還就現行的語文教學的弊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承認,試卷中有一些閱讀題目讓他無話可說,很多閱讀題,連身為作者的他都答不出出題人所謂的“原意”。

入選試題:

哲理散文佔據主流

周國平說,經常聽到中學生向他抱怨說他的文章“把他們害苦了”。 身為多篇文章被收入語文課本及各類試卷的當代作家,周國平感激語文教學界的信任,也意識到自己所承擔的責任。 周國平的作品,據不完全統計,入選內地語文課本有6篇、閱讀試卷讀本有13篇,入選香港語文教材達14篇。

他說,許多人“從中學開始就讀我的作品了,我心知這主要緣于語文課,首先要感謝語文教學界,一個作家的作品能夠由課堂這個最直接的途徑進入一代代少年人的視界乃至心田,這是怎樣的福氣?我感恩”。 感恩之下,是周國平對語文教育現狀的深切關注,對語文課使命的探究。

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周國平的大量哲思散文就風靡一時,陪伴了許多人度過青春歲月。 他作品的主題關於心靈、文化、自我,這正扣准了那個年代大眾讀者新萌生出的需求。 《成為你自己》《經典和我們》《做人和做事》《度一個創造的人生》《優秀第一,成功第二》……這些文章講述做人做事的道理,娓娓道來,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說服力,很適合於需要人生指導的中學生們。

時至今日,在中學語文教育中,無論是作為閱讀材料還是作文範本,這種篇幅精短、文辭較為優美的哲理散文仍然佔據主流,體現出中小學閱讀文本的窄化和單一。

寫作初衷:

身為作者答不出標準答案

談到寫作這本書的初衷,周國平提到了一件事,至今讓他印象深刻:“有一個朋友的女兒上初三,拿給我一份試卷讓我做,是我的一篇文章《人的高貴在於靈魂》,她按照那個標準答案給我打分,69分。 她特別高興,因為她71分。 ”周國平從中發現一個問題,所謂中心思想、句子含義、作者意圖,身為作者的自己,也答不出標準答案所謂的“原意”。 對一個學生來說,按照標準答案猜對了,就理解了這篇文章嗎?當然不是。

這件事促使他要表達對於語文教學的看法。 《對標準答案說不:試卷中的周國平》這本書中,收錄了55份語文試卷的現代文閱讀題,有參考答案,更有身為試卷閱讀材料的作者周國平本人針對這些答案的精妙分析。

採訪中,周國平說,經常存在一種現象,作者寫一篇文章,可能是這樣的一層含義,但是出題人是另外一層含義,答題人則可能賦予第三種含義,“問題不在於三種含義不一樣,在於這種考試方式本身就有問題。 把答案看成一個固定的答案,三種含義只有一種是對的,這種考試禁錮了學生的思維方式”。 學生真正的閱讀與思考能力一旦超出標準答案的範圍,反而難以得分。

周國平認為,不可否認,多以“參考答案”面目出現的標準答案,其存在自有合理性,一定程度上客觀地保證了考試的公平性。 但更多的標準答案,卻是“不但把理解簡單化了,而且阻礙了真正的理解”。

捨本逐末:

計算得分點卻將閱讀擱置

現在很多學生答過不少語文閱讀試題,但可能對試題所屬的文章並沒有完整地讀過,因為多數閱讀理解題的基本命題思路,即是“抽出而講之”,將文本拆開,將閱讀擱置,一切為計算得分點服務,捨本逐末,這才是真正“有違語文課的使命”。

作為一本有追求的書,對試圖解決的問題,不應該停留在維護現有的狀況,而應追逐更光明的未來,“有必要檢討測試的方式”,出題應該是更加開放的,出能夠調動學生獨立思考的題目。 周國平說:“測試對文本的理解,我主張用兩種方式,一是寫評論或讀後感,二是設計出能夠激發獨立思考的試題,這樣的試題不可能有標準答案。在這兩種方式下,評判的標準都是看有無真實感受和獨立見解,能否言之成理。”

話題矛盾:

考試短暫閱讀伴隨終生

在周國平看來,語文課有兩項使命:母語的訓練以及人文素質的培養,二者都要通過閱讀好作品接受薰陶而達成。閱讀,不是做學問,是為了自己精神的成長。

對於很多學生來說,高考備戰需要有一個答題範式,這和平時比較活潑的閱讀之間存在著矛盾,周國平採取的也是溫和的方式,“雖然現在做了一點小小的修改,但基本的模式沒有變。從學生的角度來說,平時自然的閱讀是最重要的,但是考試要掌握一定的規律”。周國平認為,學語文主要的收穫還是來自自然的閱讀。

說到考試和閱讀,周國平認為,考試是短暫的,閱讀是一輩子,閱讀應該成為一種習慣。就眼前而言,要會考試,更要會閱讀,通過真正的閱讀理解,促進心靈的成長,做一個更優秀的人,“期待不拘泥於標準答案、表達更自由的時代到來,期待本書能在語文教學界引起討論,也歡迎有切身體會的中學生發表意見”。

[編輯: 焦琳]

周國平說:“測試對文本的理解,我主張用兩種方式,一是寫評論或讀後感,二是設計出能夠激發獨立思考的試題,這樣的試題不可能有標準答案。在這兩種方式下,評判的標準都是看有無真實感受和獨立見解,能否言之成理。”

話題矛盾:

考試短暫閱讀伴隨終生

在周國平看來,語文課有兩項使命:母語的訓練以及人文素質的培養,二者都要通過閱讀好作品接受薰陶而達成。閱讀,不是做學問,是為了自己精神的成長。

對於很多學生來說,高考備戰需要有一個答題範式,這和平時比較活潑的閱讀之間存在著矛盾,周國平採取的也是溫和的方式,“雖然現在做了一點小小的修改,但基本的模式沒有變。從學生的角度來說,平時自然的閱讀是最重要的,但是考試要掌握一定的規律”。周國平認為,學語文主要的收穫還是來自自然的閱讀。

說到考試和閱讀,周國平認為,考試是短暫的,閱讀是一輩子,閱讀應該成為一種習慣。就眼前而言,要會考試,更要會閱讀,通過真正的閱讀理解,促進心靈的成長,做一個更優秀的人,“期待不拘泥於標準答案、表達更自由的時代到來,期待本書能在語文教學界引起討論,也歡迎有切身體會的中學生發表意見”。

[編輯: 焦琳]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