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小孩反重出蕁麻疹怎麼辦 為什麼寶寶會得蕁麻疹

孩子在小的時候身體抵抗力較低, 皮膚較為敏感, 所以經常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狀況, 小兒蕁麻疹是我們生活中非常常見的狀況,

這帶給孩子生活上很多的不方便, 十分困擾, 家長看著也十分操心。 小兒蕁麻疹一般分為慢性和急性, 而且小兒患了蕁麻疹經常會反復發作, 讓家長頭疼不已。 那麼小兒蕁麻疹可以根治的嗎?小孩反重出蕁麻疹怎麼辦?

為什麼寶寶會得蕁麻疹

隨著年齡增大, 嬰幼兒開始增加輔食, 這時雞蛋、肉鬆、魚鬆、果汁、蔬菜、水果都可成為過敏的原因。 學齡前期及學齡期兒童, 往往喜歡吃零食, 零食種類及正餐食品較多, 因此食物過敏的機會增多, 比如果仁、魚類、蟹、蝦、花生、蛋、草莓、蘋果、李子、柑橘、各種冷飲、飲料、巧克力等都有可能成為過敏原因。

兒童蕁麻疹由藥物、冷、熱日曬、精神緊張等誘發, 從病程看, 兒童蕁麻疹多為急性蕁麻疹,

但是隨著年齡增大, 兒童及青少年過敏性濕疹和哮喘加重, 或服藥物, 如青黴素類、磺胺類藥物, 引發的蕁麻疹, 可逐漸由急性蕁麻疹轉變為慢性蕁麻疹, 成人則慢性蕁麻疹、藥物所致蕁麻疹較兒童多。

兒童蕁麻疹多是過敏反應。 很多家長都知道, 病因最常見的是食物過敏, 第二是環境過敏。 其實, 感染引起的蕁麻疹也很多見。 蛀牙中有細菌, 孩子可能由細菌感染引起蕁麻疹。 春季傳染性疾病多發, 腸炎、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 均可成為蕁麻疹的誘發因素。 從門診裡看孩子得蕁麻疹最多。 這和兒童期及幼兒期的小兒抵抗力偏低, 容易患各種感染有關。

寶寶蕁麻疹的治療

小兒蕁麻疹也有急性和慢性之分, 急性蕁麻疹治療相對容易,

而慢性蕁麻疹治療時間則需要延長。 小兒出現蕁麻疹之後, 應先找出原因, 避免接觸過敏原, 停服、停用引起過敏的藥品和食物, 孩子癢得厲害可以外塗爐甘石洗劑等藥水, 以防患兒搔抓皮膚, 還可用其他辦法分散患兒的注意力, 不要讓他總注意皮膚瘙癢。

中醫按摩調理兒童蕁麻疹:按摩能有效地幫助蕁麻疹患兒緩解症狀, 且不容易復發。

1、患兒仰臥位, 家長用拇指和食、中二指對稱地捏拿位於小兒膝上內側肌肉豐厚處的百蟲穴, 左右各5次。

2、用拇指按揉足三裡穴, 左右各操作50-100次。

3、患者俯臥位, 家長以單掌橫擦膈俞穴處的肌肉, 然後, 以拇指及食、中二指捏擠該處, 反復操作5-10次。

4、按揉雙側曲池穴各1分鐘。

父母要懂得辨別麻疹的症狀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 臨床症狀有發熱、咳嗽、流涕、眼結膜充血、口腔粘膜有紅暈的灰白小點。 單純麻疹預後良好, 重症患者病死率較高。

潛伏期:一般為10天±2天(6~21天), 感染嚴重或經輸血獲得感染者潛伏期可短至6天, 接受過免疫製劑(全血、血清、免疫球蛋白等)或曾接種過麻疹疫苗而發病時, 則潛伏期可延長至3~4周。

臨床表現為:在潛伏期末1~2天已可從上呼吸道分泌物中排出麻疹病毒。 有些患者于接觸麻疹患者數小時後, 可出現暫時性輕度上呼吸道症狀及低熱, 甚至有一過性皮疹, 但甚罕見。

麻疹典型病程可劃分為三個階段:前驅期、出疹期和恢復期。

前驅期:一般持續3~5天, 體弱及重症可延長至7~8天,

而曾接種過麻疹疫苗或有被動免疫力者則可短至1天。

此臨床表現為:體格檢查可見口腔及咽部黏膜充血明顯, 上呼吸道(包括眼結合膜)炎症的卡他症狀, 常伴胃納減退, 甚至嘔吐、腹瀉等胃腸道症狀。

有發熱、咳嗽、流鼻涕、流眼淚、畏光等, 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不適。 發熱常日低夜高, 逐日升高, 可達39~40℃, 嬰幼兒可發生高熱驚厥, 年長兒或成人常訴頭痛、頭昏、乏力、嗜睡。 咳嗽漸加重, 多半為乾咳, 因上呼吸道黏膜炎症常下延至喉部、氣管、支氣管, 咳嗽往往帶嘶啞聲, 年幼兒甚至出現呼吸急促和困難。

發病後2~3天可在磨牙對面的頰黏膜上出現科氏斑,為麻疹前驅期的特徵性體征,有麻疹早期診斷價值。

此種細小口腔內疹,呈白色,為0.5~1mm針尖大小,散在於鮮紅濕潤的頰黏膜上。初起時僅幾個,很快增多,且可融合,擴散至整個頰黏膜,以及口唇內側、牙齦等處,也偶見於眼瞼結合膜上,極少發生於硬、軟齶。斑點數目少時易在日光下見到細小白點,周圍紅暈,數目眾多時可融合成片,僅見充血的頰黏膜上有細鹽樣突起顆粒。科氏斑一般維持2~3天,迅速消失,有時在出疹後1~2天還可見到。個別患者在前驅期開始時見到頸、胸、腹部出現風疹樣或猩紅熱樣或蕁麻疹樣皮疹,數小時內就消退,稱為前驅疹。有時在齶垂(又稱懸雍垂)、扁桃體、咽後壁、軟齶處可發現棕紅色斑點,出疹期初迅速隱去。

出疹期:皮疹,起病後3~5天當呼吸道卡他症狀及發熱達高峰時開始出現皮疹,常在見到科氏斑後1~2天。首先從耳後髮際出現淡紅色斑丘疹,漸及頭部前額、臉面、頸部,自上而下擴展至胸、腹、背,最後達四肢,直至手心腳底,2~3天就波及全身。皮疹以斑丘疹為主,開始時顏色鮮紅,壓之退色,大小不等,平均直徑2~5mm,分佈稀疏分明,至出疹高峰時皮疹數目增多,聚集融合成片,色澤也漸轉暗,但疹間皮膚仍屬正常,偶見小皰疹或細小出血性皮疹。

其他器官病變症狀:病情嚴重時,尤其伴有心肺衰竭時,皮疹顏色可突然轉暗,並快速隱退。隨出疹達到高峰全身中毒症狀加重,體溫進一步升高,可達40℃以上,精神委靡、嗜睡倦怠,或終日煩躁不安,咳嗽加重有痰、唇舌乾燥、咽極度充血、眼瞼浮腫,分泌物多。頸部淋巴結及肝脾腫大,肺部常聞幹、濕囉音。胸部X線檢查,可見縱隔淋巴結增大,肺紋理增粗。普種疫苗前年代成人較少患野毒株麻疹病毒引起的自然感染,出疹期中毒症狀成人常比小兒為重,皮疹也都密集,但併發細菌感染似較嬰幼兒為少。

恢復期:若無併發症,單純麻疹自起病至疹退一般病程為10~14天。

此期臨床上主要表現:在單純麻疹患者,當皮疹和中毒症狀發展到高峰後,體溫常於12~24h內較快下降,隨之患者精神好轉,呼吸道症狀減輕,但咳嗽常可延續較久,食欲大大好轉。一般體溫下降後2~3天皮疹按出疹順序依次消退,留下淺棕色色素沉著斑,伴糠麩樣細小脫屑,以軀幹為多,2~3周內退盡。

根據麻疹病毒基因差異、毒力強弱,進入人體數量多少,以及患者年齡大小、健康狀況、營養優劣、免疫力的高低等,麻疹的臨床發展過程除大多為典型麻疹外,在部分病例尚可呈現以下非典型表現。

輕型麻疹:大多因體內對麻疹病毒有一定的免疫力所致,如6個月前嬰兒尚留有來自母體的被動免疫抗體,或近期注射被動免疫製劑,或以往曾接種過麻疹疫苗,以及第二次感染發病者,都可表現為輕症。輕型麻疹潛伏期可延長至3~4周。

此型臨床上主要表現:發病輕,前驅期短而不明顯,呼吸道卡他症狀較輕,科氏斑不典型或不出現,全身症狀輕微,不發熱或僅有低中度熱。皮疹稀疏色淡,病程較短,很少併發症,但病後所獲免疫力,特異抗體上升滴度與患典型麻疹者基本相同。

重型麻疹:大多由於患者體質弱,有其他疾病,營養不良、免疫力低下或伴有繼發性細菌感染等,使麻疹病情加重,如中毒性麻疹,因麻疹病毒感染嚴重。

此型臨床上主要表現:起病不久即出現高熱40℃以上,伴有嚴重中毒症狀,往往神志不清,呼吸急促,唇指發紺,反復驚厥,脈搏細速,呈暗紅色,皮疹密集,融合成片。皮疹可呈出血性,形成紫斑,甚至伴發內臟出血、嘔血、咯血、便血等(出血性麻疹),有時皮疹呈皰疹樣可融合成大皰(皰疹樣麻疹)。有些年幼體弱小兒麻疹皮疹疏淡,未能出透,未及手足心,或皮疹突然隱沒,體溫下降低於常溫,面色蒼白或青灰色(中醫稱白麵痧),四肢厥冷,大多因心功能不全或迴圈衰竭引起(休克性麻疹),心率快速、脈搏細弱,呼吸不規則或困難。併發重症細菌性(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或其他病毒性肺炎(腺病毒性肺炎)等也常屬重症,常發生心力衰竭,病情重危,病死率高。

異型麻疹:主要發生在以往接種過麻疹滅活疫苗者,當接種4~6年後再接觸麻疹急性期患者,就可引起異型麻疹。潛伏期為7~14天。

此型臨床上主要表現:多數患者無典型科氏斑。前驅期可突發高熱,達39℃以上,伴頭痛、肌痛、腹痛、乏力等,而上呼吸道卡他症狀不明顯,可有乾咳,多半無流鼻涕、眼淚、眼結合膜炎等。起病後2~3天出現皮疹,從四肢遠端腕部、踝部開始,向心性擴散到達四肢近端及軀幹,以下身為多,很少擴散到乳頭線以上部位,偶見於頭面部。皮疹一般呈黃紅色斑丘疹,有時呈2~3mm大小的小皰疹,有癢感,消退時不結痂,皮疹偶呈瘀點、瘀斑或蕁麻疹樣,常伴四肢水腫。呼吸道症狀雖不嚴重,但肺部有時可聞囉音。X線檢查可見肺門淋巴結腫大及肺部片狀陰影。此種肺炎可反復延續1~2年。有些患者可表現為肝、脾腫大、肢體麻木、無力和癱瘓,也可臨床上不出現明顯皮疹,而有其他臟器病變症狀。

免疫低下者患麻疹:無論患先天性免疫缺陷或繼發性免疫低下(如腫瘤患者、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者、營養不良免疫力衰弱等),若發生麻疹常患重症,病死率也較高,有報告腫瘤患者的麻疹常不出現皮疹,而一半以上可發生麻疹巨細胞肺炎,並容易併發腦炎。

孕婦和新生兒麻疹:易感孕婦患麻疹病情相對較重,有報告54%因原發麻疹肺炎及其他呼吸道併發症住院。孕婦患麻疹雖不像患風疹易使胎兒發生畸變,但常在妊娠早期引起死胎、稍晚可引起自然流產或死產和早產。患麻疹的孕婦分娩前可經胎盤將病毒傳給胎兒,使剛出生的新生兒也可發生麻疹,病情輕重不等,但往往無明顯前驅症狀而發疹較多。

麻疹的預防、治療,及注意事項

1.被動免疫

在接觸麻疹後5天內立即給於免疫血清球蛋白,可預防麻疹發病;超過6天則無法達到上述效果。使用過免疫血清球蛋白者的臨床過程變化大,潛伏期長,症狀、體征不典型,但對接觸者仍有潛在傳染性。被動免疫只能維持8周,以後應採取主動免疫措施。

2.主動免疫

採用麻疹減毒活疫苗是預防麻疹的重要措施,其預防效果可達90%。雖然5%-15%接種兒可發生輕微反應如發熱、不適、無力等,少數在發熱後還會出疹,但不會繼發細菌感染,亦無神經系統合併症。國內規定初種年齡為8個月,如應用過早則存留在嬰兒體內的母親抗體將中和疫苗的免疫作用。由於免疫後血清陽轉率不是100%,且隨時間延長免疫效應可變弱,所以4~6歲或11~12歲時,應第二次接種麻疹疫苗;進入大學的青年人要再次進行麻疹免疫。急性結核感染者如需注射麻疹疫苗應同時進行結核治療。

3.控制傳染源

要做到早期發現,早期隔離。一般病人隔離至出疹後5天,合併肺炎者延長至10天。接觸麻疹的易感者應檢疫觀察3周。

4.切斷傳染途徑

病人衣物應在陽光下曝曬,病人曾住房間宜通風並用紫外線照射,流行季節中做好宣傳工作,易感兒儘量少去公共場所。

發病後2~3天可在磨牙對面的頰黏膜上出現科氏斑,為麻疹前驅期的特徵性體征,有麻疹早期診斷價值。

此種細小口腔內疹,呈白色,為0.5~1mm針尖大小,散在於鮮紅濕潤的頰黏膜上。初起時僅幾個,很快增多,且可融合,擴散至整個頰黏膜,以及口唇內側、牙齦等處,也偶見於眼瞼結合膜上,極少發生於硬、軟齶。斑點數目少時易在日光下見到細小白點,周圍紅暈,數目眾多時可融合成片,僅見充血的頰黏膜上有細鹽樣突起顆粒。科氏斑一般維持2~3天,迅速消失,有時在出疹後1~2天還可見到。個別患者在前驅期開始時見到頸、胸、腹部出現風疹樣或猩紅熱樣或蕁麻疹樣皮疹,數小時內就消退,稱為前驅疹。有時在齶垂(又稱懸雍垂)、扁桃體、咽後壁、軟齶處可發現棕紅色斑點,出疹期初迅速隱去。

出疹期:皮疹,起病後3~5天當呼吸道卡他症狀及發熱達高峰時開始出現皮疹,常在見到科氏斑後1~2天。首先從耳後髮際出現淡紅色斑丘疹,漸及頭部前額、臉面、頸部,自上而下擴展至胸、腹、背,最後達四肢,直至手心腳底,2~3天就波及全身。皮疹以斑丘疹為主,開始時顏色鮮紅,壓之退色,大小不等,平均直徑2~5mm,分佈稀疏分明,至出疹高峰時皮疹數目增多,聚集融合成片,色澤也漸轉暗,但疹間皮膚仍屬正常,偶見小皰疹或細小出血性皮疹。

其他器官病變症狀:病情嚴重時,尤其伴有心肺衰竭時,皮疹顏色可突然轉暗,並快速隱退。隨出疹達到高峰全身中毒症狀加重,體溫進一步升高,可達40℃以上,精神委靡、嗜睡倦怠,或終日煩躁不安,咳嗽加重有痰、唇舌乾燥、咽極度充血、眼瞼浮腫,分泌物多。頸部淋巴結及肝脾腫大,肺部常聞幹、濕囉音。胸部X線檢查,可見縱隔淋巴結增大,肺紋理增粗。普種疫苗前年代成人較少患野毒株麻疹病毒引起的自然感染,出疹期中毒症狀成人常比小兒為重,皮疹也都密集,但併發細菌感染似較嬰幼兒為少。

恢復期:若無併發症,單純麻疹自起病至疹退一般病程為10~14天。

此期臨床上主要表現:在單純麻疹患者,當皮疹和中毒症狀發展到高峰後,體溫常於12~24h內較快下降,隨之患者精神好轉,呼吸道症狀減輕,但咳嗽常可延續較久,食欲大大好轉。一般體溫下降後2~3天皮疹按出疹順序依次消退,留下淺棕色色素沉著斑,伴糠麩樣細小脫屑,以軀幹為多,2~3周內退盡。

根據麻疹病毒基因差異、毒力強弱,進入人體數量多少,以及患者年齡大小、健康狀況、營養優劣、免疫力的高低等,麻疹的臨床發展過程除大多為典型麻疹外,在部分病例尚可呈現以下非典型表現。

輕型麻疹:大多因體內對麻疹病毒有一定的免疫力所致,如6個月前嬰兒尚留有來自母體的被動免疫抗體,或近期注射被動免疫製劑,或以往曾接種過麻疹疫苗,以及第二次感染發病者,都可表現為輕症。輕型麻疹潛伏期可延長至3~4周。

此型臨床上主要表現:發病輕,前驅期短而不明顯,呼吸道卡他症狀較輕,科氏斑不典型或不出現,全身症狀輕微,不發熱或僅有低中度熱。皮疹稀疏色淡,病程較短,很少併發症,但病後所獲免疫力,特異抗體上升滴度與患典型麻疹者基本相同。

重型麻疹:大多由於患者體質弱,有其他疾病,營養不良、免疫力低下或伴有繼發性細菌感染等,使麻疹病情加重,如中毒性麻疹,因麻疹病毒感染嚴重。

此型臨床上主要表現:起病不久即出現高熱40℃以上,伴有嚴重中毒症狀,往往神志不清,呼吸急促,唇指發紺,反復驚厥,脈搏細速,呈暗紅色,皮疹密集,融合成片。皮疹可呈出血性,形成紫斑,甚至伴發內臟出血、嘔血、咯血、便血等(出血性麻疹),有時皮疹呈皰疹樣可融合成大皰(皰疹樣麻疹)。有些年幼體弱小兒麻疹皮疹疏淡,未能出透,未及手足心,或皮疹突然隱沒,體溫下降低於常溫,面色蒼白或青灰色(中醫稱白麵痧),四肢厥冷,大多因心功能不全或迴圈衰竭引起(休克性麻疹),心率快速、脈搏細弱,呼吸不規則或困難。併發重症細菌性(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或其他病毒性肺炎(腺病毒性肺炎)等也常屬重症,常發生心力衰竭,病情重危,病死率高。

異型麻疹:主要發生在以往接種過麻疹滅活疫苗者,當接種4~6年後再接觸麻疹急性期患者,就可引起異型麻疹。潛伏期為7~14天。

此型臨床上主要表現:多數患者無典型科氏斑。前驅期可突發高熱,達39℃以上,伴頭痛、肌痛、腹痛、乏力等,而上呼吸道卡他症狀不明顯,可有乾咳,多半無流鼻涕、眼淚、眼結合膜炎等。起病後2~3天出現皮疹,從四肢遠端腕部、踝部開始,向心性擴散到達四肢近端及軀幹,以下身為多,很少擴散到乳頭線以上部位,偶見於頭面部。皮疹一般呈黃紅色斑丘疹,有時呈2~3mm大小的小皰疹,有癢感,消退時不結痂,皮疹偶呈瘀點、瘀斑或蕁麻疹樣,常伴四肢水腫。呼吸道症狀雖不嚴重,但肺部有時可聞囉音。X線檢查可見肺門淋巴結腫大及肺部片狀陰影。此種肺炎可反復延續1~2年。有些患者可表現為肝、脾腫大、肢體麻木、無力和癱瘓,也可臨床上不出現明顯皮疹,而有其他臟器病變症狀。

免疫低下者患麻疹:無論患先天性免疫缺陷或繼發性免疫低下(如腫瘤患者、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者、營養不良免疫力衰弱等),若發生麻疹常患重症,病死率也較高,有報告腫瘤患者的麻疹常不出現皮疹,而一半以上可發生麻疹巨細胞肺炎,並容易併發腦炎。

孕婦和新生兒麻疹:易感孕婦患麻疹病情相對較重,有報告54%因原發麻疹肺炎及其他呼吸道併發症住院。孕婦患麻疹雖不像患風疹易使胎兒發生畸變,但常在妊娠早期引起死胎、稍晚可引起自然流產或死產和早產。患麻疹的孕婦分娩前可經胎盤將病毒傳給胎兒,使剛出生的新生兒也可發生麻疹,病情輕重不等,但往往無明顯前驅症狀而發疹較多。

麻疹的預防、治療,及注意事項

1.被動免疫

在接觸麻疹後5天內立即給於免疫血清球蛋白,可預防麻疹發病;超過6天則無法達到上述效果。使用過免疫血清球蛋白者的臨床過程變化大,潛伏期長,症狀、體征不典型,但對接觸者仍有潛在傳染性。被動免疫只能維持8周,以後應採取主動免疫措施。

2.主動免疫

採用麻疹減毒活疫苗是預防麻疹的重要措施,其預防效果可達90%。雖然5%-15%接種兒可發生輕微反應如發熱、不適、無力等,少數在發熱後還會出疹,但不會繼發細菌感染,亦無神經系統合併症。國內規定初種年齡為8個月,如應用過早則存留在嬰兒體內的母親抗體將中和疫苗的免疫作用。由於免疫後血清陽轉率不是100%,且隨時間延長免疫效應可變弱,所以4~6歲或11~12歲時,應第二次接種麻疹疫苗;進入大學的青年人要再次進行麻疹免疫。急性結核感染者如需注射麻疹疫苗應同時進行結核治療。

3.控制傳染源

要做到早期發現,早期隔離。一般病人隔離至出疹後5天,合併肺炎者延長至10天。接觸麻疹的易感者應檢疫觀察3周。

4.切斷傳染途徑

病人衣物應在陽光下曝曬,病人曾住房間宜通風並用紫外線照射,流行季節中做好宣傳工作,易感兒儘量少去公共場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