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被打,到底該不該打回去?這只大猩猩可能比你更清楚答案!

孩子被打, 到底該不該打回去?

“有人打了我的孩子, 我到底該不該教他打回去?”

因為對於這個問題, 不同的觀點爭論一直眾說紛紜。

認為不要打回去的觀點, 一般有這樣的幾種理由:“不要打回去, 打人不是好孩子, 應該告訴老師或者大人, 讓大人來判斷和解決問題。 ”“寬容是傳統美德, 應該多講道理而不是動手, 何況小孩子之間的打鬧根本算不上真正的打架和欺負。 ”

而越來越多的新觀念家長卻認為:“當然要教他打回去了, 不然孩子會一輩子成為受氣包”, “告訴老師會被小朋友們看不起, 只有用自己保護自己,

用拳頭回擊, 才不會受欺負!”

在這一點上, 特別理解大家的糾結。 既害怕自己的心肝寶貝被別的熊孩子欺負, 又擔心在自己的慫恿下, 自己的孩子變成別人眼中欺負人的“熊孩子”。

下面跟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

威利是一隻大猩猩, 一隻身形瘦小、膽子也小的大猩猩。

他的口頭禪是:“噢, 對不起!”

他善良得連一隻蒼蠅都不忍心傷害, 走路都生怕踩到蟲子。 他總是弓著背, 一副愁眉苦臉的樣子, 好像永遠都無法開心起來。 多麼像我們身邊的某些孩子啊。

他習慣了對每個人說對不起, 即使是正在欺負他的人。 但顯然, 那些橫衝直撞的小混混對他的禮貌並不領情, 他們給威利起了個外號“膽小鬼”。

心情跌倒低谷的小威利只能窩在沙發裡, 靠看《超人》雜誌給自己提神。

偶然的機會他看到一則廣告, 放佛看到了希望。 他按照廣告的地址寄了些錢。

過了些天, 收到一本書。 他開始按照書中的指引, 為變得強壯而奮鬥, 做準備活動。

比如慢跑

吃營養大餐

跳健美操

學拳擊

去健身俱樂部練肌肉

直到自己變成了一隻強壯的猩猩

看到鏡中強壯的自己,威利的臉上第一次出現了笑容

瞧他這一副自信滿滿的樣子

他走在街上,正在欺負米莉的小混混見到他望風而逃。

然後,就有了一次英雄救美的經歷。

還得到了米莉的香吻和稱讚

自信心膨脹到了極點。突然,Bang!威利撞到了柱子上。你猜他會怎麼說?

“噢,對不起!”還是那句口頭禪。不過現在這句對不起,不再是懦弱和膽怯,而是源於他的修養和善良。

所以,面對欺淩,我們最需要教會孩子的是什麼呢?

不是強硬還手——一個體格不如人、內心又自卑、長期被欺淩的孩子,怎麼可能就憑家長三言兩語的鼓勵就變得一下子敢還手了呢?

一味的鼓動孩子還手,一方面會給不敢又不會還手的孩子造成心理壓力,另一方面會變相給孩子灌輸“以暴制暴”思維的嫌疑——香港曾做過“校園欺淩”的研究,四成初高中出現欺淩行為的孩子,在幼稚園、小學都有被欺淩的經歷;

也不是一昧忍讓——在外都一肚子委屈了,爸媽還教讓,這不是讓是逃避,只會讓孩子感覺更無所依靠:連爸媽都叫我讓,我還能怎麼辦呢?

這裡值得一說的是,有些“被欺負”的孩子其實是被家長引導出來的:有時孩子們只是互相鬧著玩玩,過會就一笑而過了,但有些家長一見自家孩子磕著碰著了就大呼小叫,時不時就問孩子“今天有人欺負你嗎”,這樣反而給孩子強加了一些心理暗示:自己是被欺負了,自己是弱者。

我們最需要做的是説明孩子成為更強大的自己,強大到在受欺負是懂得如何自衛,強大到別人不敢欺負你!

一個自信又強壯的孩子被欺負了會怎麼做,首先當然是眼神秒殺,言語斥責。

都不奏效?那當然是揍他們啦,而此時的還手不是 “ 我不敢還手,但是爸爸媽媽叫我還手,我才唯唯諾諾地還手 ”,而是發自內心的因為自己被欺負了,為了保護捍衛自己,所以我要打回去,這才是真正的自我防衛,而不是簡單粗暴的發洩與暴力。

成人直接教授經驗,與讓孩子自己選擇哪種方式處理問題,有時表面上的結果可能一樣,但內涵卻不相同。

“噢,對不起!”威利對柱子說——這個結尾很妙,威利強壯了,不再被欺負了,但他仍然那麼善良,那麼有禮貌。

這也無形中在提醒我們告訴孩子:即使你變強壯了,你也要依然保持你的善良和禮貌,而不是去轉換角色變成了欺負他人的混小子。

比如慢跑

吃營養大餐

跳健美操

學拳擊

去健身俱樂部練肌肉

直到自己變成了一隻強壯的猩猩

看到鏡中強壯的自己,威利的臉上第一次出現了笑容

瞧他這一副自信滿滿的樣子

他走在街上,正在欺負米莉的小混混見到他望風而逃。

然後,就有了一次英雄救美的經歷。

還得到了米莉的香吻和稱讚

自信心膨脹到了極點。突然,Bang!威利撞到了柱子上。你猜他會怎麼說?

“噢,對不起!”還是那句口頭禪。不過現在這句對不起,不再是懦弱和膽怯,而是源於他的修養和善良。

所以,面對欺淩,我們最需要教會孩子的是什麼呢?

不是強硬還手——一個體格不如人、內心又自卑、長期被欺淩的孩子,怎麼可能就憑家長三言兩語的鼓勵就變得一下子敢還手了呢?

一味的鼓動孩子還手,一方面會給不敢又不會還手的孩子造成心理壓力,另一方面會變相給孩子灌輸“以暴制暴”思維的嫌疑——香港曾做過“校園欺淩”的研究,四成初高中出現欺淩行為的孩子,在幼稚園、小學都有被欺淩的經歷;

也不是一昧忍讓——在外都一肚子委屈了,爸媽還教讓,這不是讓是逃避,只會讓孩子感覺更無所依靠:連爸媽都叫我讓,我還能怎麼辦呢?

這裡值得一說的是,有些“被欺負”的孩子其實是被家長引導出來的:有時孩子們只是互相鬧著玩玩,過會就一笑而過了,但有些家長一見自家孩子磕著碰著了就大呼小叫,時不時就問孩子“今天有人欺負你嗎”,這樣反而給孩子強加了一些心理暗示:自己是被欺負了,自己是弱者。

我們最需要做的是説明孩子成為更強大的自己,強大到在受欺負是懂得如何自衛,強大到別人不敢欺負你!

一個自信又強壯的孩子被欺負了會怎麼做,首先當然是眼神秒殺,言語斥責。

都不奏效?那當然是揍他們啦,而此時的還手不是 “ 我不敢還手,但是爸爸媽媽叫我還手,我才唯唯諾諾地還手 ”,而是發自內心的因為自己被欺負了,為了保護捍衛自己,所以我要打回去,這才是真正的自我防衛,而不是簡單粗暴的發洩與暴力。

成人直接教授經驗,與讓孩子自己選擇哪種方式處理問題,有時表面上的結果可能一樣,但內涵卻不相同。

“噢,對不起!”威利對柱子說——這個結尾很妙,威利強壯了,不再被欺負了,但他仍然那麼善良,那麼有禮貌。

這也無形中在提醒我們告訴孩子:即使你變強壯了,你也要依然保持你的善良和禮貌,而不是去轉換角色變成了欺負他人的混小子。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