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俄羅斯幫助中國建立了艦船工業,如今學生超過了老師

此前俄羅斯媒體報導, 俄羅斯説明中國建立了艦船工業, 中國早期艦艇設計也來源於俄羅斯, 但是現在俄羅斯已經落後中國太多, 可以說老師已經遠遠被昔日的學生拋在了身後。

無可諱言, 中國艦船工業的確是在前蘇聯/俄羅斯幫助之下建立起來的, 新中國成立之後, 由於以美國為首西方陣營對新中國採取敵視和封鎖政策, 所以新中國只能從前蘇聯獲得必要的援助, 艦船工業也不例外, 1953年中國和前蘇聯簽署《關於海軍交貨和關於在建造軍艦方面給予中國以技術援助的協定》, 根據這個協定,

前蘇聯向中提供了6型水面艦艇全套設備及圖紙, 其中比較重要就是50型火炮護衛艦, 中國在此基礎上發展了6601型護衛艦, 並且派出專家幫助中國設計、建造艦艇, 1959年中國和前蘇聯又簽署了《關於蘇聯政府給予中國海軍製造艦艇方面新技術援助的協定》, 這個協定將中國和前蘇聯海軍武器裝備方面使用擴大到潛艇、導彈武器, 按照中國艦船人士的說法, 前一個協議為中國艦船工業建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後一個協定則為中國第一代國產艦艇提供了技術支援。

6601型成都級護衛艦—505號昆明艦(退役)

俄羅斯艦船工業發展現狀:能力先進, 問題突出!

一:具較大規模, 但存人才缺口問題

俄艦船工業是由造、修船廠, 艦船動力、艦載武器和電子通信等配套設備企業, 以及科研設計機構和高等院校組成的綜合體系。 截至2014年底, 共有151家單位, 其中生產企業101家、科研和設計機構42家、其他單位8家。 所有單位中國有單一制性質的有8家, 股份制性質的有143家。 從業人員約16萬人, 存在上至管理層和工程師,

下至焊工、裝配工等技工短缺, 以及老齡化的問題。

151家單位中的80多家按業務組成了13家大型一體化結構公司, 構成了艦船工業核心力量。 2007年成立的聯合造船集團為龍頭, 集中全行業80%的科研生產能力, 囊括了航母、潛艇、水面主戰艦艇等海戰核心裝備的所有骨幹研製生產力量。 未進入一體化結構公司的單位有60餘家, 多為中小型企業。

揭秘俄羅斯海軍造船廠

二:政府管控力強, 但一體化結構內部管理並不順暢

工業和貿易部下屬的造船工業司對俄艦船工業實施統一管理。 13家一體化結構公司雖為開放式股份公司, 但所有股份由對外經濟銀行、天然氣工業公司、俄羅斯技術國家公司等大型國有企業持有。 政府通過100%控股, 主導艦船工業核心力量的調改和發展, 旨在滿足國防訂貨需求和提升產品國際競爭力。

但有些一體化結構公司內部管理並不順暢。 如聯合造船集團實行的是“集團總部-地區子公司-企業和機構”三層管理模式, 總部在管理上缺少頂層謀劃和統籌協調,

地區子公司只是簡單重複集團總部的監管職能, 如同總部設在地方的“辦事處”, 對下屬單位的管理浮於表面, 導致缺少合心力、各自為戰。 因此, 艦船工業管理仍在探索有效的管理模式。

在北德文斯克造船廠等待維修的“颱風”級戰略核潛艇

三:軍品譜系較完整,少數配套產品依賴進口

海軍現役約有300多艘水面艦艇和60多艘潛艇,包括航母、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輕護艦、戰略/攻擊型核潛艇、常規潛艇等所有主戰艦艇,均為自主研製生產,無一進口。但現役航母、巡洋艦和驅逐艦仍為蘇聯時期建造,新型航母和驅逐艦尚處於研製階段。

艦載動力、武備、電子資訊系統等配套產品大部分可自主研製生產,燃氣輪機等配套設備,及電子元器件等零部件需從國外進口。主要原因在於蘇聯解體後部分配套產品企業劃歸其他加盟國,俄因經濟和技術等原因,及緊迫性不足,一直未能健全相關產業結構;另一原因,從國外進口的部分配套產品性價比高於國內,出於成本考慮更青睞於進口。

無畏獨苗——恰巴年科海軍上將號

四:軍品研製生產實力強,民品則落後于造船強國

蘇聯時期重軍抑民問題影響至今,當前俄艦船工業仍以軍品研製生產為主,年產量(總噸位)占全球12%,僅次於美國位居世界第2位。常規潛艇、護衛艦等平臺產品,艦炮、雷達等配套產品在國際上頗具競爭力。蘇聯解體後經濟蕭條的十年間,俄艦船企業基本依靠軍品出口勉強生存。近15年,俄艦艇出口總額達210億美元,其中潛艇占三分之一。

俄民船研製生產能力不足,年產量只占全球0.6%,排在世界第21位。因缺少大型船塢、起重機等設施,10萬噸級以上民船無法建造,主要依賴進口。即使國產民船,高端產品的設計方案也依賴國外設計機構。

代號68工程的“斯維爾德洛夫”級是蘇聯在二戰後建造的首型巡洋艦

五:業務分工清晰,各單位間競爭性不高

俄艦船工業科研、設計和生產力量界限分明。科研力量的核心集中在克雷洛夫國家科學中心、造船工藝與維修中心等6家國家科學中心內。設計力量、生產力量的核心集中在聯合造船集團下屬的設計局和船廠內。各單位業務劃分清晰,所有戰略核潛艇和常規潛艇都由紅寶石中央海洋技術設計局設計;所有核潛艇由北方機械製造廠建造,所有常規潛艇由海軍上將船廠建造;航母設計則由涅瓦設計局承擔。只有護衛艦/輕護艦、軍輔船等中小型水面艦艇建造略有競爭。整體而言,總體設計和總裝建造單位業務交叉少,艦船工業競爭性不足。

“喀拉”級巡洋艦

六:持續發展裝備具世界先進水準,擬發展裝備將帶動工業能力提升

俄海軍水下力量及中小型水面艦艇為發展之重,持續更新換代。正在批產的第四代“北風”級戰略核潛艇和“亞森”級攻擊型核潛艇代表潛艇技術水準的最高標準,均採用了先進的艇體優化、減震降噪、新型材料和電子資訊技術,綜合性能同美國“維吉尼亞”級、英國“機敏”級、法國“梭魚”級基本相當,某些方面還略有勝出,如“亞森”級潛艇比美國“海浪”級降低10分貝噪音;新型22350型護衛艦、20380型輕護艦,在打擊能力、隱身性和航行性等方面也不遜色於西方同類艦艇。

蘇聯解體後未新建任何遠洋戰艦,近兩年剛剛啟動航母、驅逐艦和大型兩栖艦設計,展示的方案頗具創新,作戰性能超越美、歐最新型同類裝備。如果新裝備計畫順利實施,必將帶動航母、大型水面艦艇研製生產能力的提升。

“庫茲涅佐夫元帥”號航母

七:建造工藝較蘇聯未有顯著提升,生產週期長於國外同類裝備

俄艦船工業同其他軍工行業一樣,生產設施一直未實現大規模的升級改造,基本上損耗率達70%以上,使用年限超過20年的機床類設備占到65%。另外,生產設施不夠完善,如缺少大型起重機,大部分船廠無法採用總段造船法;缺少大尺寸船臺,8萬噸以上軍艦無法建造。俄主推的“北風”級潛艇專案,建造模式沿用蘇聯時期的總段建造法、艇體材料使用高強度鋼、艇寬比“颱風”級減小近50%,艇高減小30%以上,當前生產工藝暫且能滿足需求。但俄各船廠都不具備建造10萬噸級航母的能力,要想發展新航母必須投入資金進行生產設施升級改造。綜合來看,俄艦船工業生產能力較蘇聯時期沒有明顯提升,產品建造週期長(國外同類產品的2-2.5倍)、建造成本高(國外同類產品的1.2-1.5倍),現正極力實現數位化生產、升級生產設施,但要達到世界造船強國的建造工藝水準需較長時日。

你對這件事怎麼看?歡迎點擊下方評論按鈕,立刻參與話題討論!

三:軍品譜系較完整,少數配套產品依賴進口

海軍現役約有300多艘水面艦艇和60多艘潛艇,包括航母、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輕護艦、戰略/攻擊型核潛艇、常規潛艇等所有主戰艦艇,均為自主研製生產,無一進口。但現役航母、巡洋艦和驅逐艦仍為蘇聯時期建造,新型航母和驅逐艦尚處於研製階段。

艦載動力、武備、電子資訊系統等配套產品大部分可自主研製生產,燃氣輪機等配套設備,及電子元器件等零部件需從國外進口。主要原因在於蘇聯解體後部分配套產品企業劃歸其他加盟國,俄因經濟和技術等原因,及緊迫性不足,一直未能健全相關產業結構;另一原因,從國外進口的部分配套產品性價比高於國內,出於成本考慮更青睞於進口。

無畏獨苗——恰巴年科海軍上將號

四:軍品研製生產實力強,民品則落後于造船強國

蘇聯時期重軍抑民問題影響至今,當前俄艦船工業仍以軍品研製生產為主,年產量(總噸位)占全球12%,僅次於美國位居世界第2位。常規潛艇、護衛艦等平臺產品,艦炮、雷達等配套產品在國際上頗具競爭力。蘇聯解體後經濟蕭條的十年間,俄艦船企業基本依靠軍品出口勉強生存。近15年,俄艦艇出口總額達210億美元,其中潛艇占三分之一。

俄民船研製生產能力不足,年產量只占全球0.6%,排在世界第21位。因缺少大型船塢、起重機等設施,10萬噸級以上民船無法建造,主要依賴進口。即使國產民船,高端產品的設計方案也依賴國外設計機構。

代號68工程的“斯維爾德洛夫”級是蘇聯在二戰後建造的首型巡洋艦

五:業務分工清晰,各單位間競爭性不高

俄艦船工業科研、設計和生產力量界限分明。科研力量的核心集中在克雷洛夫國家科學中心、造船工藝與維修中心等6家國家科學中心內。設計力量、生產力量的核心集中在聯合造船集團下屬的設計局和船廠內。各單位業務劃分清晰,所有戰略核潛艇和常規潛艇都由紅寶石中央海洋技術設計局設計;所有核潛艇由北方機械製造廠建造,所有常規潛艇由海軍上將船廠建造;航母設計則由涅瓦設計局承擔。只有護衛艦/輕護艦、軍輔船等中小型水面艦艇建造略有競爭。整體而言,總體設計和總裝建造單位業務交叉少,艦船工業競爭性不足。

“喀拉”級巡洋艦

六:持續發展裝備具世界先進水準,擬發展裝備將帶動工業能力提升

俄海軍水下力量及中小型水面艦艇為發展之重,持續更新換代。正在批產的第四代“北風”級戰略核潛艇和“亞森”級攻擊型核潛艇代表潛艇技術水準的最高標準,均採用了先進的艇體優化、減震降噪、新型材料和電子資訊技術,綜合性能同美國“維吉尼亞”級、英國“機敏”級、法國“梭魚”級基本相當,某些方面還略有勝出,如“亞森”級潛艇比美國“海浪”級降低10分貝噪音;新型22350型護衛艦、20380型輕護艦,在打擊能力、隱身性和航行性等方面也不遜色於西方同類艦艇。

蘇聯解體後未新建任何遠洋戰艦,近兩年剛剛啟動航母、驅逐艦和大型兩栖艦設計,展示的方案頗具創新,作戰性能超越美、歐最新型同類裝備。如果新裝備計畫順利實施,必將帶動航母、大型水面艦艇研製生產能力的提升。

“庫茲涅佐夫元帥”號航母

七:建造工藝較蘇聯未有顯著提升,生產週期長於國外同類裝備

俄艦船工業同其他軍工行業一樣,生產設施一直未實現大規模的升級改造,基本上損耗率達70%以上,使用年限超過20年的機床類設備占到65%。另外,生產設施不夠完善,如缺少大型起重機,大部分船廠無法採用總段造船法;缺少大尺寸船臺,8萬噸以上軍艦無法建造。俄主推的“北風”級潛艇專案,建造模式沿用蘇聯時期的總段建造法、艇體材料使用高強度鋼、艇寬比“颱風”級減小近50%,艇高減小30%以上,當前生產工藝暫且能滿足需求。但俄各船廠都不具備建造10萬噸級航母的能力,要想發展新航母必須投入資金進行生產設施升級改造。綜合來看,俄艦船工業生產能力較蘇聯時期沒有明顯提升,產品建造週期長(國外同類產品的2-2.5倍)、建造成本高(國外同類產品的1.2-1.5倍),現正極力實現數位化生產、升級生產設施,但要達到世界造船強國的建造工藝水準需較長時日。

你對這件事怎麼看?歡迎點擊下方評論按鈕,立刻參與話題討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