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11冊老帳本中的龍游百姓秘密

11冊老帳本的“獨家回憶”

講述 王堯堯 記錄 徐聰琳 饒峰

一條包頭魚3塊錢, 一斤饅頭6毛, 一台洗衣機458元整……在84歲的王堯堯看來, 小小的帳本是折射老百姓生活變化、社會經濟發展變遷的“晴雨錶”。

三十餘年來, 王堯堯一直堅持記帳。 累積起來的11本帳本中, 最早的那冊帳本紙頁泛黃、邊緣起了毛。 指尖劃過一行行用鋼筆記下的帳目, 老人感歎道:“這些都成了我人生的‘獨家記憶’。 ”

年年都差一個月工資

自1951年從中央稅務學校華東分校畢業後, 我就被分配到龍遊工作。 直到1989年, 我才從龍遊縣供銷社退休。

在物質匱乏的年代裡, 老百姓的吃穿住行都離不開供銷社, 統計工作就相當於在給社會“管賬”。 幹了近四十年的統計活, 對數字的敏感、仔細已經融入我的生活習慣中。

退休後, 我開始記錄家庭生活的“細帳”。 日常開支、人情往來、家庭大事的開支情況都被我寫在本子上, 一分一毫都記得仔仔細細。 別看那一本工作筆記小小薄薄的, 能用兩三年嘞。 1989年底到1991年, 我就用著同一冊帳本。

帳本上記錄最密集的是買菜的價格, 人總歸要吃飯的。 那時候餐桌上的主要成員是我跟老頭子, 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有時候也會回家用餐。 瞧瞧我都買些什麼:寸蔥豆腐1.1元, 醬油0.33元, 冬筍4.8元……1989年年底買的一隻母雞只要十塊多, 那可是正宗老母雞, 熬出來的湯有一筷子厚的油花。 一家人圍著吃一鍋雞, 真是非常享受。 現在花一百塊錢都不一定買得到那種品質的老母雞了。

除了詳細的吃穿用度記錄,

每個月底我還要核算家庭總收入與開支花費, 計算盈餘。 其實早在1984年, 我就開始記錄月工資了, 一個月的收入就68.3元。 這個數放在現在可能還不及一個小學生的零花錢額度。 但在當時, 工資制度還沒有改革, 各行業都按照統一標準發工資, 從45元起一個個等級往上加, 68.3元已經算是中上級別的收入了。

我們家的條件還可以, 沒有說生活十分拮据, 一分錢要掰成兩半用。 但一年下來總覺得少一個月工資, 我常跟老頭子念叨:“要是一年能發13個月工資, 那就剛好夠用了。 ”當時很多家庭都是這樣, 每個月就差十塊錢, 每到年底就差一個月工資。 但日子總還要過下去, 工資年年往上漲, 特別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後, 每月退休工資的漲幅也大了許多,

帳本看上去越來越富有。

1988年買的洗衣機到今天還經用

帳本上也有些看上去數額相對大的支出。 比如1989年12月2日支出現金50元, 是為了參與集貼花。 貼花儲蓄有點像印花稅, 最小面額是1元。 自己貼在空白的儲蓄單上, 每個月買4元, 一年下來就是48元,加上利息,再多加一塊多錢,湊滿50元,再存一個定期,這個過程就是尋常百姓一年中累積財富的大項目。

除了貼花儲蓄,還有有獎儲蓄支出項目。那個時候錢真的值錢,省錢是每家每戶的硬道理。每個月貼一筆錢儲蓄起來,其實是為了在風波來臨時,有個抵擋的資本,更何況還能得蜂花肥皂和白玉牙膏這些小獎品。

除了“省錢”開支,每年的“人情帳”也不少。當親戚間有個紅白喜事,又要走動,肯定不能打空手白吃白喝呀。光送錢不好看,於是雞蛋十隻、饅頭一斤、麵條一捆地拿來送。積少成多,有時半個月的工資都拿來送禮了,接下去好幾個月都要細心打算著過。

我們家裡人還有給自己買禮物的時候,1990年前後,老頭子就給自己買了塊石英表,錶盤65塊,錶帶3塊。放到現在那就是奢侈品了,戴在手上誰看見都是一臉羡慕,可把老頭子得意壞了。

家電支出也是大頭:洗衣機、冰箱都是1988年買的,1990年家裡買了第一台電視機,到了1991年電風扇、取暖器也進家門了……買家電都是幾十幾百塊,跟現在動輒成千上萬好像沒法比。但以前的家電品質多少好呢?我家這台金魚牌雙筒洗衣機直到現在還很好使,為家裡洗了那麼多年衣服,我對它很有感情,捨不得換。

八九十年代的百姓生活情景,把小記驚著了。

花錢地方少了,但有了手機流量開銷

1994年老頭子過世後,我就開始一個人生活了。領著退休工資過日子,我也不想給子女添麻煩,事情都想自己解決。每天早上出去吃早飯,想吃好點,豆漿、包子、茶葉蛋……沒有五六塊錢是下不來的,逛菜市場也是一樣,饅頭都要六塊錢一斤了。

錢積累下來了,我最大頭的“花銷”成了給孫兒孫女生日、結婚時發大紅包。兒女們就老是跟我說:“自己的退休工資你自己用去,不夠還有我們貼。”我說現在年輕人買房、買車壓力多大啊,老人家給點支持也是心意。畢竟我穿的、住的都不用愁,要是吃點大魚大肉還容易痛風。

其實記帳就是為了自己心裡對生活有點數。一行行阿拉伯數字看上去很單調,但都是一筆筆帶著情緒的記憶和閱歷。人生就是一冊記帳本,幾十年積累下來才能有所回味。

歲月、生活,王奶奶本子裡這些數字,成了一串串鮮活往事的線頭,縱橫三十年。

王奶奶的好夥伴

一年下來就是48元,加上利息,再多加一塊多錢,湊滿50元,再存一個定期,這個過程就是尋常百姓一年中累積財富的大項目。

除了貼花儲蓄,還有有獎儲蓄支出項目。那個時候錢真的值錢,省錢是每家每戶的硬道理。每個月貼一筆錢儲蓄起來,其實是為了在風波來臨時,有個抵擋的資本,更何況還能得蜂花肥皂和白玉牙膏這些小獎品。

除了“省錢”開支,每年的“人情帳”也不少。當親戚間有個紅白喜事,又要走動,肯定不能打空手白吃白喝呀。光送錢不好看,於是雞蛋十隻、饅頭一斤、麵條一捆地拿來送。積少成多,有時半個月的工資都拿來送禮了,接下去好幾個月都要細心打算著過。

我們家裡人還有給自己買禮物的時候,1990年前後,老頭子就給自己買了塊石英表,錶盤65塊,錶帶3塊。放到現在那就是奢侈品了,戴在手上誰看見都是一臉羡慕,可把老頭子得意壞了。

家電支出也是大頭:洗衣機、冰箱都是1988年買的,1990年家裡買了第一台電視機,到了1991年電風扇、取暖器也進家門了……買家電都是幾十幾百塊,跟現在動輒成千上萬好像沒法比。但以前的家電品質多少好呢?我家這台金魚牌雙筒洗衣機直到現在還很好使,為家裡洗了那麼多年衣服,我對它很有感情,捨不得換。

八九十年代的百姓生活情景,把小記驚著了。

花錢地方少了,但有了手機流量開銷

1994年老頭子過世後,我就開始一個人生活了。領著退休工資過日子,我也不想給子女添麻煩,事情都想自己解決。每天早上出去吃早飯,想吃好點,豆漿、包子、茶葉蛋……沒有五六塊錢是下不來的,逛菜市場也是一樣,饅頭都要六塊錢一斤了。

錢積累下來了,我最大頭的“花銷”成了給孫兒孫女生日、結婚時發大紅包。兒女們就老是跟我說:“自己的退休工資你自己用去,不夠還有我們貼。”我說現在年輕人買房、買車壓力多大啊,老人家給點支持也是心意。畢竟我穿的、住的都不用愁,要是吃點大魚大肉還容易痛風。

其實記帳就是為了自己心裡對生活有點數。一行行阿拉伯數字看上去很單調,但都是一筆筆帶著情緒的記憶和閱歷。人生就是一冊記帳本,幾十年積累下來才能有所回味。

歲月、生活,王奶奶本子裡這些數字,成了一串串鮮活往事的線頭,縱橫三十年。

王奶奶的好夥伴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