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尋訪鄉村校長②丨楊進華:用“轉山者”的倔強 撐起只有兩個娃的“袖珍小學”

編者按:鄉村教育, 是鄉村生活的靈魂, 傳遞著知識與希望的火種, 更直接關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

在重慶邊遠農村, 一批批鄉村教師、鄉村校長紮根農村, 他們放棄走出大山出去闖蕩的機會, 選擇了留下來和孩子們在一起, 在三尺講臺上默默耕耘, 譜寫著教育的非凡史詩。 他們的教育情懷, 他們的教育故事, 他們的心靈感悟, 值得去關注、去探尋、去傳遞。

為此, 《重慶教育》官微聯合華龍網特別策劃推出《致敬鄉村——教育記者走基層暨尋訪鄉村校長的感動故事》系列報導活動, 通過傳播和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

讓更多社會公眾關注和關心鄉村教師、鄉村校長、鄉村教育, 留住鄉愁、守望鄉願, 講好鄉村教育發展變化的“重慶故事”, 傳遞關心與關愛鄉村教育的正能量, 讓鄉村教育這利國利民的崇高事業進一步綻放出希望與夢想的精彩。

楊進華:用“轉山者”的倔強

撐起只有兩個娃的“袖珍小學”

木巧村小全貌

循著山路, 來到酉陽官塘。

木巧小學, 還在大山的另一邊。 三九天的高寒地區, 冷空氣直往褲腿裡面灌, 在山頭站一會, “全副武裝”的我們不禁渾身打起了寒顫。

上山之後又下山, 終於看見了飄在空中的那一抹紅,

“快看, 五星紅旗, 馬上就要到學校了。 ”隨行人員興奮地指著不遠處喊。 聽到教室外面傳來了腳步聲, 楊進華開門迎接, 熱情而爽朗的中年人擦了擦手上的粉筆灰, 一邊把擺放整齊的小板凳拉出來, 一邊張羅道:“進來坐, 進來坐, 教室裡面有暖冬設備, 熱乎。 ”

掃眼一周, 屋裡有三張桌子, 大的當講桌, 小的是課桌, 兩個學生正在認真的複習數學期末測試題, 小手伸出來掰一掰, 正確答案就躍然紙上。 “這是楊老師教給我們的絕招, 算起來又快又准。 ”學生石桃特別自豪地說。

聽到孩子們的稱讚, 楊進華笑了笑, 不好意思地將手攏進袖子裡, “教書35年, 確實琢磨出了一些招兒。 ”複習完畢, 楊進華安頓好學生後, 才坐下來與我們說話,

在採訪過程中, 他會時不時盯一下那兩個“小崽兒”, 儘量不讓他們跑出自己的視線。

守著深山白了頭

楊進華組織教學

楊進華教過的學生, 不少人都走出了大山, 在城市裡安家落戶。 然而, 能讓他出去看看的機會並不多, “離不開學生,

走到哪裡都牽掛, 跟孩子們在一起心裡踏實。 ”

自1981年始, 楊進華就在木巧小學任職, “高中畢業後, 得知村裡的小學缺一名教師, 沒多想, 就向組織寫了申請。 ”直到現在, 他仍記得第一次走上講臺時的情景, 孩子們腰杆筆直, 坐得端正, 眼睛齊刷刷地盯著教室門, 耐心等待他們的新老師, “我隔著牆壁, 在教室外面深呼吸了兩口, 整理了一下課本, 就此走上了講臺, 這一站就是35年。 ”

多年來, 學生人數在減少, 三兩個年輕的教師也早已另謀出路。 在此期間, 楊進華身兼數職, 學校負責人、全科教師、保安、後勤……學校所有事情都一肩挑, 忙裡忙外, 停不下腳步。 “楊老師, 你們家農活多不多?”記者問道。 “多, 但都是家人在打理, 我沒辦法分身啊。 ”說這話的時候, 楊進華一臉愧疚,特別是農忙的時候,老婆也對他有過埋怨,他唯一能想到的辦法就是請人幫忙。

“農活,人人都可以替我去做;教書,不是每個人上臺就能講的。”楊進華這樣跟家人解釋,他們雖然會嘴上說兩句,但是內心還是理解的,學校忙不過來的時候,家屬還會幫忙來做飯,稍微分擔一下,“莊稼明年再長,娃兒不能耽誤”。

如今,那時的“小楊”變成了現在的“老楊”,54歲的他兩鬢已經有了些許白髮,他在記事本裡這樣寫道:“眼前的山山水水都滲透到了我的骨血裡,我與這裡的人文地理血脈相連,能成為一名人民教師,就是至高無上的光榮。”

兩個學生的煩惱

木巧小學,最興旺的時候,有一百多名學生,四個班級。隨著城鎮化步伐的加快,進城務工的農民越來越多,生活條件得到改善後,村子裡很多人都舉家搬遷,因此學生到城鎮上學的比重也在逐漸增加。

去年,木巧村小還有10個學生,升至高段之後,學生們走進了官塘完小念書。現在,這所“袖珍小學”只剩下石桃和何凡奇兩名學生,“五六歲的年紀,走到完小要兩個小時左右,路上也不安全,所以他倆留下了。”

“楊老師,教兩個學生,是不是要松活點?”

聽見這個問題後,坐著的楊老師突然站了起來,擺起手來,連忙說:“不,不,不……兩個學生的煩惱更多。”接手的時候,他也跟大多數人的想法一樣,只教兩個學生,應該可以教得更好才對。

事實並非如此,學生人數少了,彼此之間沒有競爭,“考來考去,不是第一就是第二。”楊進華笑著說,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高,這是最大的問題。為此,他想方設法製作新教具,嘗試教會學生多種花樣演算法,甚至將課堂搬到大自然裡,“學習是件快樂的事情,我儘量不讓他們覺得枯燥。”

面對這次期末考試,楊進華很慎重,“假如一個學生沒考好,我這裡的不及格率就達到了50%,說出去臉往哪擱呢?”說完理由,他自己都止不住笑了,“任何事情都要認真對待,若是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那就是對教育事業的不尊重。”

楊進華為學生們夾菜

兩個學生的管理,也讓楊進華費了不少心思。以前,十來個學生可以成群結隊的上學放學,走走山路都有照應。現在不同了,兩個年齡這麼小的孩子,一來是不放心他們自己走山路,二來,學生的自覺性比不上大孩子,邊走邊耍一個半天就過了,“缺席率達到50%,我也沒辦法組織教學啊。”

於是,楊進華負責接送孩子,“這兩個學生,都隨爺爺奶奶住,老人家年齡大,出行不方便。”每天清晨,他從寨子裡騎著摩托車出發,到學生家裡去接他們,下午放學之後,他又將孩子安全送達,若是哪家人有事,他就帶到自己家一起吃睡。

轉山只為不錯過

楊進華指導學生做實驗

你最長久的堅持,可能自己不以為然,但是別人能看見。這是楊進華始終深信的道理。

多年來,家長信任他,學生喜歡他,周邊的鄉親鄰里都尊稱他一聲楊老師。“在其位謀其職,不能對不起大家,教育是能改變一個人命運的事業,開不得半點玩笑。”楊進華稱,以後哪怕是退休了,他都想再堅持兩年,發揮自己的餘熱,讓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看看不一樣的精彩世界。

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閒暇之余,楊進華就繞著山路在周圍的寨子裡走動,打聽哪家人的小孩到了入學年齡,哪家又添了新丁,並逐一記錄。圍著大山轉,只為不錯過每一個能上學的孩子,這是他的初衷。

雖然這學期木巧村小只有兩個學生,但楊進華一點都不失落。根據他“轉山”之後瞭解到的情況,等到今年下半年,學校即將迎來另外四名小同學,學生的名單早就寫在了楊進華的記事本上。“現在國家全面開放了二胎政策,也許還會有更多孩子需要我。”楊進華尋思著,他絲毫不敢放鬆,只要木巧村小不撤並,他就要一直堅守,這是他給自己的承諾,也是孩子們的希望。

近年來,木巧村小進行了翻修,4間屋子的平房,有教室、有辦公室、有食堂、有活動室。如今,多媒體教學設備、冰箱、飲水機等配備齊全,學校實現了資源全覆蓋。由於該校海拔較高,市里撥款安置了暖冬設備。

政府和愛心企業的幫助,讓楊進華心存感激,在他看來,木巧村小就是他一輩子的歸屬。採訪最後,老楊說他還有一個心願,就是希望教室外的那塊空地能翻修成操場,“冬天,陰雨天氣多,學生們在外面跑一圈,腳上都是泥,容易摔跤。”(特別報導組:王靜、岳洪玉)

預告

next

下一期為大家分享感動故事的是巫溪縣文峰鎮正溪中心小學楊文成,敬請期待哦!

楊進華一臉愧疚,特別是農忙的時候,老婆也對他有過埋怨,他唯一能想到的辦法就是請人幫忙。

“農活,人人都可以替我去做;教書,不是每個人上臺就能講的。”楊進華這樣跟家人解釋,他們雖然會嘴上說兩句,但是內心還是理解的,學校忙不過來的時候,家屬還會幫忙來做飯,稍微分擔一下,“莊稼明年再長,娃兒不能耽誤”。

如今,那時的“小楊”變成了現在的“老楊”,54歲的他兩鬢已經有了些許白髮,他在記事本裡這樣寫道:“眼前的山山水水都滲透到了我的骨血裡,我與這裡的人文地理血脈相連,能成為一名人民教師,就是至高無上的光榮。”

兩個學生的煩惱

木巧小學,最興旺的時候,有一百多名學生,四個班級。隨著城鎮化步伐的加快,進城務工的農民越來越多,生活條件得到改善後,村子裡很多人都舉家搬遷,因此學生到城鎮上學的比重也在逐漸增加。

去年,木巧村小還有10個學生,升至高段之後,學生們走進了官塘完小念書。現在,這所“袖珍小學”只剩下石桃和何凡奇兩名學生,“五六歲的年紀,走到完小要兩個小時左右,路上也不安全,所以他倆留下了。”

“楊老師,教兩個學生,是不是要松活點?”

聽見這個問題後,坐著的楊老師突然站了起來,擺起手來,連忙說:“不,不,不……兩個學生的煩惱更多。”接手的時候,他也跟大多數人的想法一樣,只教兩個學生,應該可以教得更好才對。

事實並非如此,學生人數少了,彼此之間沒有競爭,“考來考去,不是第一就是第二。”楊進華笑著說,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高,這是最大的問題。為此,他想方設法製作新教具,嘗試教會學生多種花樣演算法,甚至將課堂搬到大自然裡,“學習是件快樂的事情,我儘量不讓他們覺得枯燥。”

面對這次期末考試,楊進華很慎重,“假如一個學生沒考好,我這裡的不及格率就達到了50%,說出去臉往哪擱呢?”說完理由,他自己都止不住笑了,“任何事情都要認真對待,若是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那就是對教育事業的不尊重。”

楊進華為學生們夾菜

兩個學生的管理,也讓楊進華費了不少心思。以前,十來個學生可以成群結隊的上學放學,走走山路都有照應。現在不同了,兩個年齡這麼小的孩子,一來是不放心他們自己走山路,二來,學生的自覺性比不上大孩子,邊走邊耍一個半天就過了,“缺席率達到50%,我也沒辦法組織教學啊。”

於是,楊進華負責接送孩子,“這兩個學生,都隨爺爺奶奶住,老人家年齡大,出行不方便。”每天清晨,他從寨子裡騎著摩托車出發,到學生家裡去接他們,下午放學之後,他又將孩子安全送達,若是哪家人有事,他就帶到自己家一起吃睡。

轉山只為不錯過

楊進華指導學生做實驗

你最長久的堅持,可能自己不以為然,但是別人能看見。這是楊進華始終深信的道理。

多年來,家長信任他,學生喜歡他,周邊的鄉親鄰里都尊稱他一聲楊老師。“在其位謀其職,不能對不起大家,教育是能改變一個人命運的事業,開不得半點玩笑。”楊進華稱,以後哪怕是退休了,他都想再堅持兩年,發揮自己的餘熱,讓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看看不一樣的精彩世界。

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閒暇之余,楊進華就繞著山路在周圍的寨子裡走動,打聽哪家人的小孩到了入學年齡,哪家又添了新丁,並逐一記錄。圍著大山轉,只為不錯過每一個能上學的孩子,這是他的初衷。

雖然這學期木巧村小只有兩個學生,但楊進華一點都不失落。根據他“轉山”之後瞭解到的情況,等到今年下半年,學校即將迎來另外四名小同學,學生的名單早就寫在了楊進華的記事本上。“現在國家全面開放了二胎政策,也許還會有更多孩子需要我。”楊進華尋思著,他絲毫不敢放鬆,只要木巧村小不撤並,他就要一直堅守,這是他給自己的承諾,也是孩子們的希望。

近年來,木巧村小進行了翻修,4間屋子的平房,有教室、有辦公室、有食堂、有活動室。如今,多媒體教學設備、冰箱、飲水機等配備齊全,學校實現了資源全覆蓋。由於該校海拔較高,市里撥款安置了暖冬設備。

政府和愛心企業的幫助,讓楊進華心存感激,在他看來,木巧村小就是他一輩子的歸屬。採訪最後,老楊說他還有一個心願,就是希望教室外的那塊空地能翻修成操場,“冬天,陰雨天氣多,學生們在外面跑一圈,腳上都是泥,容易摔跤。”(特別報導組:王靜、岳洪玉)

預告

next

下一期為大家分享感動故事的是巫溪縣文峰鎮正溪中心小學楊文成,敬請期待哦!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