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設計>正文

她是林徽因嫡親侄女,建築成就遠高於姑姑,奧巴馬親自為她授勳

在奧斯卡金像獎89年的歷史中, 有一部講述華人女建築家林櫻的影片《Maya Lin: A Strong Clear Vision》曾獲得過第67屆奧斯卡最佳記錄長片獎。 獲獎這一年正好是1995年, 離她設計著名且頗具爭議的越戰紀念碑已經過去整整15個年頭了。

如果你去過華盛頓憲法公園, 一定會看到在那個離林肯紀念堂幾百米之隔的小樹林裡, 有一座造型奇特的紀念碑。 遠處一望, 仿佛大地開裂, V字型碑體, 黑色花崗岩砌成, 上面按時間順序依次刻劃著57000多名陣亡將士的姓名。

藍天、白雲、草地和綠蔭都被投影在黑色碑體之上, 美麗的周遭環境仿佛與犧牲者們同存, 莊重又祥和。 在V字的頂點, 1959年和1973年, 越戰開始時間與結束時間在此相遇, 圍繞出一道令人哀傷的時間環和一道觸目驚心的傷痕。 沒有為戰爭歌功頌德, 沒有對輿論卑躬屈膝, 只是對逝去生命的紀念。

設計越戰紀念碑時, 林櫻年僅21歲, 還是一名耶魯大學建築系學生。 當時為了參加全國範圍的紀念碑設計競賽, 作為自己畢業前的最後課題, 她將自己設計的草圖以及600字的描述寄出去。 沒想到, 在大師雲集的1421個設計方案中, 她那看似簡樸卻蘊含了無限精神力量的設計脫穎而出。 就是這樣一個無心插柳的舉動, 令她年少成名。

林櫻1959年10月5日生於美國俄亥俄州, 父親林桓是林徽因同父異母的弟弟, 曾任俄亥俄大學藝術學院院長, 母親是一位詩人。 作為林徽因的嫡親侄女, 林櫻相貌極肖姑姑, 人淡如菊, 心素如簡。

左:林徽因 右:林櫻

林桓曾說過:林家的女人, 每一位都個性倔強, 才華橫溢而心想事成。 才華自成的林櫻與才華超眾的林徽因在建築方面的天賦果真是一脈相傳。 然而直到21歲生日那一天, 她才從父親口中得知自己有一位驚才絕豔的姑姑林徽因。

童年時期的林櫻,與家人一起生活在一片隱謐的美景之中,她可以自由地想像著世界上所有的一切。中學時期,個性孤僻的她就展露出藝術方面的天賦,進入耶魯後,成為該校建築學專業學生,同時因為對雕塑的熱愛,她常常悄悄地去聽雕塑課,這也為她以後的作品輸入了豐富的營養。

林櫻曾說過,她對東方建築的興致遠勝於對歐洲建築,有時候她也非常驚訝於自己與中國建築之間的微妙聯繫。直到後來與家人一起回到福建,參觀父親童年居住過的老房子,她才恍然大悟,簡單的中式庭園,精雕細琢的榫卯,隨意擷取的湖畔小景,這些都在父親的作品中見過。就算生而為異國人,但在血脈裡流淌的漢家文化卻如何都無法滅去。

然而年少成名的林櫻,卻飽受無數非議。當年越戰紀念碑脫穎而出時,便遭到了全美排山倒海般的反對聲浪。有些人將此形容為“羞恥的陰溝”、“丟臉的破牆”,更有攻擊者說拿一個亞裔女人的設計簡直就是對越戰陣亡者的諷刺和不敬。

林櫻遭遇到不公,但並沒有被這些嚇退,她休學一年多,專心於紀念碑的設計與建造,並監督整個施工工程。紀念碑於1983年3月啟動,同年11月11日落成並正式開放。

林瓔說:當你沿著斜坡而下,望著兩面黑得發光的花崗岩牆體時,你就猶如在閱讀一本敘述越南戰爭歷史的書。

並且她堅持認為:這項設計的主體肯定是‘人’,而不是政治。只有當你接受了這種痛苦,接受了這種死亡的現實之後,才能走出它們的陰影,從而超越它們。我的確希望人們為之哭泣,並從此主宰著自己回歸光明。

一位越戰老兵說:我一直想找個地方靜靜悼念我的戰友,在這裡,我找到了。

隨著越來越多的美國人對紀念碑的認可,九十年代初期,林櫻在美國人心目中的地位迅速提升,人們開始普遍瞭解並接受這位建築界的華裔天才。

後來,她被邀請為美國種族平等運動設計紀念碑,就是著名的民權運動紀念碑(The Civil Rights Memorial),這座位於蒙哥馬利的紀念碑由一面牆與一張錐圓形平臺組成。平滑的檯面上,刻著四十位已故民權運動領導人的名字。刻著名字的平臺上,水從下而上,像一個沒有急流的噴泉,但在檯面上鋪就了一層平滑的,水的影膜。林瓔對於水這一元素的靈感則來自于馬丁路德金的那句“我們不會滿足,直到有一天公平像水一樣宣洩,正義像洪流滾滾而來”。▼

還有耶魯大學的婦女之桌(The Women's Table),以此見證耶魯女性的奮鬥史。在漩渦構造的橢圓桌面上刻著一圈圈的數位,記錄著耶魯大學從20世紀初開始每年入學的女生人數,夏天時從中心會緩緩冒出水流,鋪滿整個桌面。▼

1995年,林櫻為密西根大學一座航空宇宙工程大樓設計戶外景觀作品浪湧(The Wave Field),草地無論近看遠觀,都像起伏的綠色波浪。▼

ECLIPSED TIME 1995▼

LANGSTON HUGHES LIBRARY 1999▼

THE RIGGIO-LYNCH CHAPEL 2004▼

NOVARTIS INSTITUTES FOR BIOMEDICAL RESEARCH 2015▼

在林櫻40歲時,她被美國《亞裔雜誌》評選為過去十年最具影響力的百名亞裔人士之一。46歲,她和希拉蕊·克林頓等人一同入選全美婦女名人堂。50歲榮獲美國官方給予藝術家的最高榮譽“美國國家藝術勳章”,57歲榮獲“總統自由勳章”,兩次接受奧巴馬總統親自為她授勳。

儘管如此,但她依舊不慕繁華、簡樸低調地生活著、工作著,仍然用自己敏銳堅定的洞察力,去探尋那藝術永恆的存在。

文 | 枝蕪君

童年時期的林櫻,與家人一起生活在一片隱謐的美景之中,她可以自由地想像著世界上所有的一切。中學時期,個性孤僻的她就展露出藝術方面的天賦,進入耶魯後,成為該校建築學專業學生,同時因為對雕塑的熱愛,她常常悄悄地去聽雕塑課,這也為她以後的作品輸入了豐富的營養。

林櫻曾說過,她對東方建築的興致遠勝於對歐洲建築,有時候她也非常驚訝於自己與中國建築之間的微妙聯繫。直到後來與家人一起回到福建,參觀父親童年居住過的老房子,她才恍然大悟,簡單的中式庭園,精雕細琢的榫卯,隨意擷取的湖畔小景,這些都在父親的作品中見過。就算生而為異國人,但在血脈裡流淌的漢家文化卻如何都無法滅去。

然而年少成名的林櫻,卻飽受無數非議。當年越戰紀念碑脫穎而出時,便遭到了全美排山倒海般的反對聲浪。有些人將此形容為“羞恥的陰溝”、“丟臉的破牆”,更有攻擊者說拿一個亞裔女人的設計簡直就是對越戰陣亡者的諷刺和不敬。

林櫻遭遇到不公,但並沒有被這些嚇退,她休學一年多,專心於紀念碑的設計與建造,並監督整個施工工程。紀念碑於1983年3月啟動,同年11月11日落成並正式開放。

林瓔說:當你沿著斜坡而下,望著兩面黑得發光的花崗岩牆體時,你就猶如在閱讀一本敘述越南戰爭歷史的書。

並且她堅持認為:這項設計的主體肯定是‘人’,而不是政治。只有當你接受了這種痛苦,接受了這種死亡的現實之後,才能走出它們的陰影,從而超越它們。我的確希望人們為之哭泣,並從此主宰著自己回歸光明。

一位越戰老兵說:我一直想找個地方靜靜悼念我的戰友,在這裡,我找到了。

隨著越來越多的美國人對紀念碑的認可,九十年代初期,林櫻在美國人心目中的地位迅速提升,人們開始普遍瞭解並接受這位建築界的華裔天才。

後來,她被邀請為美國種族平等運動設計紀念碑,就是著名的民權運動紀念碑(The Civil Rights Memorial),這座位於蒙哥馬利的紀念碑由一面牆與一張錐圓形平臺組成。平滑的檯面上,刻著四十位已故民權運動領導人的名字。刻著名字的平臺上,水從下而上,像一個沒有急流的噴泉,但在檯面上鋪就了一層平滑的,水的影膜。林瓔對於水這一元素的靈感則來自于馬丁路德金的那句“我們不會滿足,直到有一天公平像水一樣宣洩,正義像洪流滾滾而來”。▼

還有耶魯大學的婦女之桌(The Women's Table),以此見證耶魯女性的奮鬥史。在漩渦構造的橢圓桌面上刻著一圈圈的數位,記錄著耶魯大學從20世紀初開始每年入學的女生人數,夏天時從中心會緩緩冒出水流,鋪滿整個桌面。▼

1995年,林櫻為密西根大學一座航空宇宙工程大樓設計戶外景觀作品浪湧(The Wave Field),草地無論近看遠觀,都像起伏的綠色波浪。▼

ECLIPSED TIME 1995▼

LANGSTON HUGHES LIBRARY 1999▼

THE RIGGIO-LYNCH CHAPEL 2004▼

NOVARTIS INSTITUTES FOR BIOMEDICAL RESEARCH 2015▼

在林櫻40歲時,她被美國《亞裔雜誌》評選為過去十年最具影響力的百名亞裔人士之一。46歲,她和希拉蕊·克林頓等人一同入選全美婦女名人堂。50歲榮獲美國官方給予藝術家的最高榮譽“美國國家藝術勳章”,57歲榮獲“總統自由勳章”,兩次接受奧巴馬總統親自為她授勳。

儘管如此,但她依舊不慕繁華、簡樸低調地生活著、工作著,仍然用自己敏銳堅定的洞察力,去探尋那藝術永恆的存在。

文 | 枝蕪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