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充電寶、雨傘、籃球紛紛共用,“花式共用”經濟來了?

新華社北京5月22日電 題:充電寶、雨傘、籃球紛紛共用, “花式共用”經濟來了?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魏董華、屈淩燕、陽娜

逛街手機沒電掃碼借充電寶,

突然下雨掃碼借傘, 手機一點找到共用車位……

“新華視點”記者近日在北京、廣州、杭州等多個城市調查發現, 繼共用單車、共用汽車之後, 共用充電寶、共用籃球、共用雨傘等共用經濟新形態不斷湧現, 並成為新一輪資本蜂擁的“風口”。 僅以共用充電寶為例, 短短40天時間就獲得11筆融資, 近35家機構介入, 融資金額約12億元人民幣。

新的共用經濟將對社會帶來哪些影響?

跑馬圈地:資本大舉佈局共用經濟

公開資料顯示, 3月底以來, 小電科技、來電科技、Hi電等共用充電寶相關企業相繼宣佈獲得億元級別的融資, 行業內總融資額是2015年共用單車剛出現時獲得融資額的近5倍。

同時, 國內BAT三巨頭中的兩家也開始入局。 先是騰訊成為小電科技的戰略投資方,

接著是螞蟻金服和來電科技達成戰略合作, 推出信用免押金服務。

除了共用充電寶, 共用籃球、共用雨傘在投資層面也引起了關注。 共用籃球項目“豬了個球”剛剛宣佈完成千萬級Pre-A融資;共用雨傘專案有深圳一家企業拿到第一筆千萬級的融資。

共用經濟的“蛋糕”有多大?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日前發佈的《2016年度中國“共用經濟”發展報告》顯示, 2016年中國共用經濟市場規模達39450億元, 增長率為76.4%。 國家資訊中心分享經濟研究中心預測, 未來幾年, 共用經濟將保持年均40%左右的速度增長, 到2020年交易規模將占GDP比重的10%以上。

“共用經濟的核心是使用而非佔有, 最初的模式是陌生人之間閒置物品使用權的暫時轉移。

”小電科技的一位天使投資人表示, 在大規模租賃時代到來的背景下, 物權和產權的重要性不斷降低。 擁有反而帶來麻煩, 因為要花費財力人力維修、保養和升級。

從“大件”到“小件”, 新共用經濟呈現哪些特點?

從汽車、房屋這些共用“大件”, 到現在通過刷手機分享雨傘、籃球、玩具、服裝等“小件”, 共用經濟正逐漸滲透日常生活。

——小型化。 如今, 在南方一些大城市的連鎖餐廳、商業綜合體, 吃完飯、逛完街再也不用擔心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雨了。 用手機掃碼可以在共用雨傘投放點借、還傘。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表示, 共用經濟從一開始的網約車, 到後來的共用單車, 再到現在的共用充電寶, 物件的形態越來越小。 “充電寶、籃球、雨傘等物品,

都被投資人看作是‘高頻、剛需’, 通過互聯網提高物品利用效率。 ”

——低價化。 “收費越來越低, 甚至使用支付寶的芝麻信用積分可以免押金。 ”曹磊說, 共用籃球收費為每小時2元, 押金費用為29元。 以“豬了個球”為例, 目前收入來源主要為籃球的租金, 未來通過積累流量進行變現。

中國互聯網協會“互聯網+”研究諮詢中心副主任李易認為, 由於目前整個社會信用體系完善程度不夠高, 要讓大家拿出有價值的資產出來共用還比較困難, 所以出現了諸如共用雨傘、共用籃球等“低收費”的共用經濟形態。

——私密化。 “一個非常明顯的趨勢, 是被共用的事物越來越私密化。 ”曹磊說, 不單單是一些日常使用的私人化物品, 共用知識、經驗也受到越來越多關注,

共用從實物向服務轉變。

比如, 現在市場上流行的音訊分享平臺“喜馬拉雅FM”、羅輯思維旗下知識服務App“得到”、知乎網推出的知識分享社區“知乎live”、果殼網推出的付費問答產品“在行”“分答”等, 在共用知識領域, 共用經濟讓眾人的智慧得以分享。

“把自己的經驗、技能、知識按需分享, 知識變現在很多投資人眼中具有長期價值和戰略機會。 ”騰訊投資部執行董事夏堯表示, 知識分享領域前景廣闊, 未來存在很多演變和擴展的空間。

盈利模式尚不清晰, 安全與資源浪費問題值得關注

業內人士表示, 在資本熱捧下, 先拼密度、拼規模, 搶佔線下網點, 入駐各大城市商圈, 部分新出現的共用形態尚無清晰的盈利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共用經濟在安全性、資源浪費等問題上也頻遭質疑。一方面,公眾擔心這些“共用事物”被不法分子植入病毒等獲取個人資訊,通過手機掃碼造成資料洩露;另一方面,雨傘、充電寶等物品損壞率較高,容易造成大量破損物品堆積,產生資源浪費。

此外,社會信用機制和相關管理制度相對滯後,掣肘共用經濟的發展。“目前,共用經濟仍以商業信用為主,權威性、完整性不足,信用判斷還比較單一;且線上線下信用資訊脫節割裂,很多線上信用資訊到了線下沒有制約力,實用性大打折扣。”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認為,未來若能提高政府權威主導信用的參與度,盤活政府資料,才能更好地支撐共用經濟創新。

“共用經濟不是萬能鑰匙。”曹磊說,到底什麼樣的東西可以共用?共用是否真的有價值?物品擁有權和使用權是否可以進行切割?這些問題都需要進一步界定和把握。

值得注意的是,共用經濟在安全性、資源浪費等問題上也頻遭質疑。一方面,公眾擔心這些“共用事物”被不法分子植入病毒等獲取個人資訊,通過手機掃碼造成資料洩露;另一方面,雨傘、充電寶等物品損壞率較高,容易造成大量破損物品堆積,產生資源浪費。

此外,社會信用機制和相關管理制度相對滯後,掣肘共用經濟的發展。“目前,共用經濟仍以商業信用為主,權威性、完整性不足,信用判斷還比較單一;且線上線下信用資訊脫節割裂,很多線上信用資訊到了線下沒有制約力,實用性大打折扣。”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認為,未來若能提高政府權威主導信用的參與度,盤活政府資料,才能更好地支撐共用經濟創新。

“共用經濟不是萬能鑰匙。”曹磊說,到底什麼樣的東西可以共用?共用是否真的有價值?物品擁有權和使用權是否可以進行切割?這些問題都需要進一步界定和把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