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水產養殖讓貧困戶一年脫貧

水產養殖讓貧困戶一年脫貧

“以前的老房子是我父母建的, 一家十幾口人擠在裡面, 想蓋新的沒有錢。 現在到產業基地打工能賺錢了,

新房子也建起來了, 以後的生活會越來越好。 ”站在自家新房前, 45歲的熊維新笑呵呵地說, 作為2016年建檔立卡的貧困戶, 熊維新去年不僅綜合收入超過了3萬元, 還建起了一棟小樓, 已經達到了脫貧標準。

在新建區象山鎮河林村, 像熊維新這樣脫貧的人不在少數, 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效果。 脫貧的秘訣在哪裡?近日, 記者走進象山鎮河林村, 探究他們的脫貧之路。

產業發展

水產養殖讓貧困戶脫貧

5月19日上午9點半, 批發商胡兌開著小貨車在河林村等候, 他要將剛剛出水的小龍蝦運往南昌市區。 早些時候, 熊維新和工友已登上小船, 他們把前一晚放下的蝦籠收起, 將鮮活的小龍蝦交到胡兌手中。

“小龍蝦是去年才開始做起來的產業,

去年一年的產值有80多萬元, 今年預計能做到200萬元。 ”河林村第一書記汪美甯說, 除了小龍蝦, 現在河林村還有蓮藕、甲魚養殖和蔬菜種植、荷花觀賞等產業, 走上了產業脫貧之路。

“現在每天早上能收到幾百斤小龍蝦, 收的多, 產業基地賺的錢就多, 我們年底的分紅也多。 ”說話間, 熊維新用力將幾十斤重的蝦籠拉進了船艙。

對於熊維新來說, 在2015年之前, 分紅還只是一個隻聞其名未見其身的名詞;但現在, 分紅已不再是鏡花水月, 而是實打實拿到手的現金。

曾經, 一句“好女不嫁河林郎, 馬桶半夜飄上床”的話, 可以看出河林村的貧困。

2015年8月, 汪美甯到任河林村第一書記, 他剛來時, 看到這裡的村民安於現狀, 敢闖、敢試的精神不足,

經營怕虧、投資怕失敗。

河林村屬於低窪地帶, 水稻種植一直是河林村最主要的經濟作物, 但一畝水稻一年的收入還不到1000元, 但凡有勞動能力的青壯年都選擇外出務工, 留在家中的只有老人和小孩。 “按照2014年的貧困標準, 2015年我們村405戶中有40戶是貧困戶, 比例高達10%;現在, 我們全村村民的收入都已達到脫貧標準。 ”河林村黨支部書記熊福生告訴記者, 怎樣讓村民不再貧困, 讓他們通過自己的雙手富裕起來?他們從2015年開始探索。 結合地勢特徵, 汪美寧和村委會經過討論後決定, 摒棄傳統農作物種植, 發展特色水產養殖道路。

在村委會的帶動下, 一畝畝低窪水田被灌入清水成為“水塘”, 開啟了水產養殖之路。 經過2年的發展,

現在, 已經初步形成了以特色農產品生產為主, 鄉村休閒旅遊為輔的綜合產業體系。

產業分紅

貧困戶得到實在收益

熊維新家上有老下有小, “小孩子都還在上學, 大女兒19歲在讀高三, 小兒子6歲在讀小學, 老婆要照顧全家沒辦法出去賺錢, 我自己得了腰間盤突出, 也賺不到幾個錢。 ”熊維新說, 上有老人要治病、下有小孩讀書要花錢, 雖說有兄弟能幫襯一下, 但手中無糧、兜裡沒錢, 一家人的日子過得緊巴巴。

這種情況在2015年得到了改善。 在這一年, 荷塘開始豐收, 同樣豐收起來的, 還有村民的錢包。 記者瞭解到, 從2015年起, 河林村在獲得農業部門20萬元扶持經費的基礎上, 啟動了600畝甲魚養殖、200畝龍蝦養殖、村產業基地旅遊接待中心建設,

使河林村基本形成了“荷花觀賞+甲魚養殖+龍蝦養殖+休閒垂釣+農家樂”的綜合產業體系。 從那以後, 以前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 成了旅遊觀光景點。

“能賺錢了, 說明我們的路子是對的。 那麼如何讓貧困戶也享受到基地的收益?就用入股的形式。 ”汪美寧說, 村裡很多貧困戶沒有土地也沒有閒錢, 既不能土地入股, 也無力資金入股。 於是, 產業基地拿出利潤的5%給貧困戶分紅。 “去年一年的產值1000萬元, 利潤100萬元, 我們拿出了5%給村民分紅, 像熊維新這樣的貧困戶每戶能分到2000元。 ”

除了2000元分紅收入, 熊維新和其他貧困戶還有到基地打工的工資收入。 “一天160元, 如果天氣好, 一個月出工20天, 就有3000多元, 再加上低保、教育扶貧資金, 一年拿到手的有3萬多元。 ”說起這個,熊維新頗有感慨,因為身體不好,以前一年的收入只有1萬多元,成了“貧困戶”;去年他家的收入就有3.4萬元,達到了脫貧的標準。

收入提高

貧困戶也蓋起了新房

收入提高了,生活品質也隨之逐步上升。在進入河林村的路旁,一棟剛建成的三層黃色小樓,就是熊維新的新房。

熊維新的母親告訴記者,以前住的房子還是她這一輩蓋的“老古董”,只有三個房間,都是用木頭架起來的。不僅住不下這麼多人,甚至因為沒錢維修,還成了危房。為此,熊維新只能在原來的老屋前用磚瓦砌了一個2米多高的小屋子,供父母兩人住。“夏天太熱受不了,下雨還會漏水,但也沒辦法。”

熊維新這棟新房子,得益於村裡實施的4級公路專案和村莊整潔專案,熊維新原先住的危舊房被拆除,獲得了9.7萬元拆遷費。熊維新和弟弟兩人再東拼西湊,合力將這棟新樓房蓋了起來。“房子是建起來了,但裡面還沒裝修。現在有錢了,把房子裝修一下,然後就可以搬進去住了。現在還有教育基金幫助孩子上學,以後的日子肯定越來越好。”

“現在根據測算,我們的貧困戶已全部達到了脫貧的標準。去年貧困戶人均收入已經達到了7400元。”汪美甯告訴記者,脫貧,對他們來說並不是終極目標,只是致富路上的第一道坎,未來他們還要在黨建、村容、生態、產業、社會等五個方面打造示範村。

南昌晚報全媒體記者 高學斌 文 楊紫韜 圖

”說起這個,熊維新頗有感慨,因為身體不好,以前一年的收入只有1萬多元,成了“貧困戶”;去年他家的收入就有3.4萬元,達到了脫貧的標準。

收入提高

貧困戶也蓋起了新房

收入提高了,生活品質也隨之逐步上升。在進入河林村的路旁,一棟剛建成的三層黃色小樓,就是熊維新的新房。

熊維新的母親告訴記者,以前住的房子還是她這一輩蓋的“老古董”,只有三個房間,都是用木頭架起來的。不僅住不下這麼多人,甚至因為沒錢維修,還成了危房。為此,熊維新只能在原來的老屋前用磚瓦砌了一個2米多高的小屋子,供父母兩人住。“夏天太熱受不了,下雨還會漏水,但也沒辦法。”

熊維新這棟新房子,得益於村裡實施的4級公路專案和村莊整潔專案,熊維新原先住的危舊房被拆除,獲得了9.7萬元拆遷費。熊維新和弟弟兩人再東拼西湊,合力將這棟新樓房蓋了起來。“房子是建起來了,但裡面還沒裝修。現在有錢了,把房子裝修一下,然後就可以搬進去住了。現在還有教育基金幫助孩子上學,以後的日子肯定越來越好。”

“現在根據測算,我們的貧困戶已全部達到了脫貧的標準。去年貧困戶人均收入已經達到了7400元。”汪美甯告訴記者,脫貧,對他們來說並不是終極目標,只是致富路上的第一道坎,未來他們還要在黨建、村容、生態、產業、社會等五個方面打造示範村。

南昌晚報全媒體記者 高學斌 文 楊紫韜 圖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