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全國農技中心發佈:全國早稻主要病蟲害發生趨勢預報

5月10-13日, 全國農技中心組織南方水稻主產省的測報技術人員和有關專家在海南省海口市召開了全國早稻主要病蟲害發生趨勢會商會。

與會專家根據當前病蟲發生基數、氣候條件和水稻栽培情況等因素綜合分析, 預計今年早稻病蟲害呈偏重發生態勢, 發生面積 3.16億畝次。 其中, 蟲害以稻飛蝨、稻縱卷葉螟和二化螟為主, 發生面積2.16億畝次;病害以稻瘟病、稻紋枯病為主, 發生面積 1.0億畝次。

一、發生趨勢

(一)水稻蟲害。 預計早稻稻飛蝨在華南大部、江南西南部稻區偏重發生, 西南南部、江南東北部、長江中游稻區中等發生, 接近常年, 發生面積 7200萬畝次;稻縱卷葉螟在華南和江南稻區總體中等發生, 廣東中西部、廣西東北部、湖南和江西南部稻區偏重發生, 發生面積6000萬畝次;二化螟在江南和長江中游稻區偏重發生, 贛中北、鄂東南等地大發生, 重于上年, 發生面積 6000萬畝次;三化螟在華南和江南稻區偏輕發生,

發生面積700萬畝次;大螟在安徽沿江等局部地區呈明顯上升態勢。

(二)水稻病害。 紋枯病在大部早稻區偏重發生, 江南中西部稻區大發生, 發生面積7300萬畝;稻瘟病在華南中部、江南中西部和長江中游稻區中等發生, 局部稻區偏重流行, 發生面積1500萬畝次;水稻白葉枯病、水稻細菌性條斑病和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在部分稻區有一定程度發生, 發生面積300萬畝次。

二、預測依據

(一)多數病蟲具備偏重發生基數

據全國病蟲害測報網區域站監測, 二化螟在江南稻區冬後田間基數明顯偏高, 每畝蟲量一般2400-4700頭, 是去年同期的2倍, 其中江西平均每畝蟲量高達12056頭, 南昌縣、永修縣等地局部高達10-16萬頭,

創歷史之最;燈下誘蛾量是去年同期的2-4倍, 總體具備偏重以上發生程度的蟲源基數。 稻飛蝨在華南和江南早稻區遷入峰期偏遲, 前期遷入量偏少, 但5月以來田間蟲量上升快, 百叢蟲量一般50-250頭, 高的450-1000頭, 廣西沿海局部高達1200-3000頭;稻縱卷葉螟在華南和江南稻區未見明顯遷入峰, 田間畝蛾量一般25-150頭, 畝幼蟲量一般300-800頭, 但華南沿海局部較高, 畝蛾量為300-700頭, 畝幼蟲量為5000-15000頭。 另據越南國家植保局提供的資訊, 截至4月30日境外蟲源地越南北部稻飛蝨和稻縱卷葉螟發生面積分別是上年的6.6倍和159倍, 境內外總體具備中等以上發生程度的蟲源基數。 紋枯病常年重發, 田間菌源量大;稻瘟病常年發生點多面廣, 具備流行的菌源基數;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在華南早稻區局部見病,
據華南農業大學檢測, 傳毒介體白背飛虱帶毒率不到1%, 在早稻上流行風險小。

(二)水稻品種佈局及病蟲抗藥性上升對病蟲發生有利

近年來, 南方水稻主栽品種在高水肥的栽培條件下生長量大、田間郁蔽, 易形成適溫高濕的田間小氣候, 利於水稻病蟲害的發生流行。 同時, 江南和長江中游稻區早中稻混栽面積大, 有利於水稻害蟲集中為害早稻。 另外, 據廣東監測, 觀測圃18個不同基因型的監測品種均已發病, 表明品種抗性呈退化趨勢, 利於稻瘟病的發生流行;據江南和長江中下游稻區監測, 二化螟對氯蟲苯甲醯胺、毒死蜱、三唑磷、阿維菌素等常用藥劑的抗性有不同程度上升,

利於二化螟的發生為害。

(三)氣候條件有利於病蟲發生流行

據國家氣候中心預測, 今年5月江南和華南東部等地降水明顯偏多, 其中浙江南部、湖南東南部局部、江西中部和南部、福建大部、廣東東北部等地偏多2-5成, 溫度接近常年;夏季(6-8月)華南、江南和長江下游降水偏多, 其中廣西大部、江西東部、福建北部、浙江、江蘇南部、安徽東南部等地偏多2-5成, 溫度除廣西較常年略偏低外, 南方其他地區接近常年, 有利於水稻“兩遷”害蟲的遷入, 增加了陰雨天氣與稻瘟病易感生育期的相遇幾率, 同時適溫高濕的田間生境也有利於水稻害蟲的發生繁殖和病害的擴展蔓延。 另外, 今年夏季將有5-7個颱風從華南和東南沿海登陸我國, 初次登陸我國的時間較常年偏早, 平均強度較常年偏強,可能導致“兩遷”害蟲在局部地區出現大規模的集中遷入為害,同時有利於細菌性病害的發生蔓延。

平均強度較常年偏強,可能導致“兩遷”害蟲在局部地區出現大規模的集中遷入為害,同時有利於細菌性病害的發生蔓延。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