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在上海排起長龍的“鮑師傅”糕點,真假傻傻分不清

借我借我一雙慧眼吧, 讓我把這紛擾, 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據說網上還開啟了代購的業務, 代購費甚至高於糕點本身的價格。 而從網友口中更是得知, 為買到“鮑師傅”的糕點排隊2個小時已經算是幸運了。 究竟“鮑師傅”的現象級走紅的背後有哪些值得深思的問題?

“鮑師傅”的走紅

“鮑師傅”是北京的一家糕點店, 可以說是在北京的胡同巷子裡發展起來的小店, 從街坊四鄰的口口相傳中逐步產生了口碑效應。 比起“喜茶”、“一點點”等網紅店的一夜爆紅, “鮑師傅”的走紅顯得有些神秘低調。 一個門面非常不起眼的小店,

被網友挖掘後, 依靠社交媒體的傳播瞬間成為網紅級消費品。

“鮑師傅”進軍魔都之前, 是有其在京津兩地積累的較高的知名度做基礎的。 早在兩三年前, “鮑師傅”就因物美價廉、用料充足等特色在京津地區掀起了一股“小高潮”, 但火爆的程度遠不如今天。

據創始人鮑才勝表示, “鮑師傅”這個牌子第一次出現是2003年, 中國傳媒大學(曾經的北京廣播學院)旁邊的定福莊北街上, 店面只有五六十平米。 創始人鮑才勝也並不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 而是來自江西撫州下屬的“麵包之鄉”——資溪。

在來北京之前, 鮑才勝的麵包生意已經在江蘇、安徽、山東、河南等地生根發芽, 但由於市場限制, 這些麵包店都比較小而且沒能做出品牌。

於是鮑才勝把眼光放到了更大的市場——北京。 “鮑師傅”首創並推出了肉鬆小貝這一單品, 深受學生群體的喜愛, 當時就開始經常有很多人排隊, 而肉鬆小貝在後來也成為了“鮑師傅”的主打產品。

儘管“鮑師傅”已經在北京摸爬滾打的了十幾年, 但今年2月一則“上海人民廣場鮑師傅糕點店需排隊7小時, 黃牛高價倒賣排號”的消息在網上熱傳才真正讓它走紅。

北京14家直營店, 真假“鮑師傅”難分辨

“鮑師傅”的走紅也為其帶來了許多困擾, 就像周黑鴨的走紅一樣, 大街小巷各種“周黑鴨”魚龍混雜, 消費者也難辨真假。

以北京為例, 目前市面上可見的“鮑師傅”品牌如“金典鮑師傅”、“京鮑師傅”、“至尊鮑師傅”、“鮑大師傅”、“鮑老師糕點”、“鮑家糕點”等系列門店遍地開花。

同樣的問題還發生在上海, 儘管上海的“鮑師傅”剛開業幾個月, 但卻冒出了近百家“鮑師傅”, 消費者一時間也難辨真偽。

上周, 筆者的一位同事就在公司附近的一家“金典鮑師傅”買了幾個牛肉鬆麵包, 由於筆者此前並未吃過真正的“鮑師傅”, 所以並不能區分兩家“鮑師傅”的口感有何不同。

山寨店層出不窮無疑意味著“鮑師傅”的知名度已經足夠高, 正因如此才會有人打著“鮑師傅”的旗號來佔領市場。 反觀來看, 消費者對真假“鮑師傅”混淆不清, 而山寨店的品質難以保證, 山寨品牌在產品上肯定與正品具有差異性, 這種差異一旦趨於負面走向, 必然會對正品品牌產生負面影響對品牌也是一種損傷。

據官方表示, “鮑師傅”目前在北京共有14家直營店, 天津1家, 上海第2家直營店也與前兩日開業。 北京作為“鮑師傅”的起源地, 同時也是“鮑師傅”品牌最混亂的市場, 筆者瞭解到, “鮑師傅”目前14家直營店分別為:

創始人鮑才勝還提出了幾種辨別真假鮑師傅的方式:

1.門頭名稱只有“鮑師傅糕點”幾個字, 沒有其他字;

2.包裝袋有所有門店的名稱;

3.沒有任何行銷活動, 沒有任何折扣和優惠。

真真假假, 虛虛實實, 即使“鮑師傅”一直在走在維權路上, 但是剛滅掉一家就會有下一家冒出來, 治標不治本。

網紅消費品紅的究竟是“名”還是“品”

與網紅品牌相伴的詞語往往的“一夜爆紅”,這些品牌通常都並非對消費者口味的進行過深刻剖析,只是因為某個單品或某次行銷活動而迅速躥紅。以“鮑師傅”為例,消費者不惜排隊幾個小時來購買商品,大多是圖了“鮑師傅”在網上的名氣。到底有幾個是真的因為愛而去去排隊我們不得而知。

之所以稱它們為“網紅消費品”,一是它們大多靠網路傳播而名聲大噪,二是與網路紅人一樣,這些網紅消費品在網上有著良好的口碑和品質,但消費者在實際購買後表示並不如網路呈現出的效果那樣完美。

網紅美食吸引愛嘗鮮愛曬照片的新新人類過來拔草湊熱鬧,但拔完草之後成為回頭客甚至死忠粉的卻是寥寥可數。消費者在屢次嘗試之後發現,實際口感並不如網上所描繪那般不可替代,口味似乎很普通,心動的感覺也逐漸消失了。

“鮑師傅”難辨真身,除了山寨店數量奇多之外,自身口感並沒有形成實際上的優勢或許也是不可忽略的一點。

對於網紅消費品,消費者還應理性看待,世上並非有無可替代的東西,尤其是食品,口味抄襲起來非常容易。今天火了“鮑師傅糕點”,也許明天你身邊的“王先生牛肉麵”、“紅太吉煎餅果子”也火了。

與網紅品牌相伴的詞語往往的“一夜爆紅”,這些品牌通常都並非對消費者口味的進行過深刻剖析,只是因為某個單品或某次行銷活動而迅速躥紅。以“鮑師傅”為例,消費者不惜排隊幾個小時來購買商品,大多是圖了“鮑師傅”在網上的名氣。到底有幾個是真的因為愛而去去排隊我們不得而知。

之所以稱它們為“網紅消費品”,一是它們大多靠網路傳播而名聲大噪,二是與網路紅人一樣,這些網紅消費品在網上有著良好的口碑和品質,但消費者在實際購買後表示並不如網路呈現出的效果那樣完美。

網紅美食吸引愛嘗鮮愛曬照片的新新人類過來拔草湊熱鬧,但拔完草之後成為回頭客甚至死忠粉的卻是寥寥可數。消費者在屢次嘗試之後發現,實際口感並不如網上所描繪那般不可替代,口味似乎很普通,心動的感覺也逐漸消失了。

“鮑師傅”難辨真身,除了山寨店數量奇多之外,自身口感並沒有形成實際上的優勢或許也是不可忽略的一點。

對於網紅消費品,消費者還應理性看待,世上並非有無可替代的東西,尤其是食品,口味抄襲起來非常容易。今天火了“鮑師傅糕點”,也許明天你身邊的“王先生牛肉麵”、“紅太吉煎餅果子”也火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