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泉州古城少年出走歸來 幾經周轉再回到夢想原點

閩南網5月19日訊 西街舊館驛, 每走出三兩步, 就可以找到新故事。

印象中, 這裡是老者才願意居住的一隅, 可如今, 一些年輕人也出現在街區中, 用他們對古城的熱情, 以他們的才華, 續寫老宅名居新的篇章。

舊館驛4號, 曾是書香味兒濃郁的學堂“亦香吟館”所在地。 今年30歲的陳加斌將局部租下後, 改造為畫室和生活空間。

老城區獨特的生活氛圍吸引他住下來, 陳加斌說, 他去過的地方不算少。 但泉州古城給他的感覺是最與眾不同的, 在古城老街裡, 走路就能完成幾乎所有的生活必需。 在這裡, 人們處在放鬆、不刻意的狀態,

最重要的, 這裡是他的家。

陳加斌

離開 因為迷茫

陳加斌在起點畫室工作了4年, 當年, 起點畫室辦在通政巷蘇廷玉故居內, 陳加斌將房子最深處、最落寞的地方“占為己有”。 “只有貓貓狗狗會進來, 我在裡面安靜地畫畫。 ”陳加斌說, 大學剛畢業時覺得教高考學生畫畫才是最牛的,

學院派的優勢就是秀出各種繪畫技巧。

然而表達技巧多了, 繪畫的內心表達就少了。 他甚至覺得自己畫得不如幼稚園大班的孩子, “完全不按套路畫, 我是特別欣賞他們的作品。 真正的繪畫大師, 心裡都住著孩子。 ”陳加斌說, 瞭解自我是最難的, 他不斷推翻自己的想法。

去嵩山隱居, 竟僅僅因為那年看了一個短視頻。 嵩山對面有個村子, 叫“太子溝”。 那裡有位非僧非道、隱於嵩山的一了師父, 租下村民的舊房子搞藝術創作。 “視頻裡一了師父和弟子生活得很真性情, 想大喊就大喊, 創作的時候也很瘋狂……”陳加斌說, 那段時間他陷入創作的迷茫, 於是那個夏天帶上行囊, 直接奔著太子溝去了。

從泉州坐飛機到鄭州, 再轉大巴到登封, 最後坐三輪摩托車到了村裡。 拜一了為師, 租住在梯田邊的半窯洞。 一年半時間裡, 陳加斌學習創作感悟生活。 村裡有一家小雜貨店, 買得最多的就是啤酒、煙和火腿腸, 粗茶淡飯倒沒什麼, 真正受不了冬天的寒冷, 會長凍瘡。

回歸 因為熱愛

2014年, 師父帶著陳加斌和同門兄弟來泉州巡展, 久別重逢的古城, 讓他感慨萬千, 猶豫再三, 最終在2015年底, 決定要回家了。

再次回到泉州, 陳加斌特別希望在古城裡有個自己的空間。 他逛到舊館驛4號時, 發現了這裡門牌上掛著一塊泥水做的牌子, 上面寫著“亦香吟館”。 查了資料, 發現這裡竟是清末最後一位狀元吳魯的讀書處。 他決定, 家和工作室就選在這裡了!陳加斌這樣想。

其實也與《紅樓夢》大觀園裡描述的景致風格相當。

查閱“亦香吟館”的資料, 原來曾是明代泉郡巨富李俊育、大家熟悉的李五的家產之一。 後來由晉江陳氏買下, 後代陳禹文在這裡辦學堂, 才有晚清狀元吳魯曾在這裡讀書的掌故。 陳加斌說, 他曾在房東家看到書法名家張瑞圖提寫的“讀書處”三個字匾額。 館內有園林一處, 主體是文人最愛的太湖石疊造的假山。 舊館驛4號的院子裡也是多戶居住, 並不只有他一家。

陳加斌說, 在他入住前, 這裡有個女孩辦了個首飾工作室。 他租住在這裡, 將工作室原本隔開的空間打通, 門口自己動手, 仿造出磚入石的風格鋪設地磚。 他和同樣熱愛繪畫的女友一起,

將這裡作為工作室, 在這裡創作。

用泥土捏成人物頭像, 可以是街坊鄰居、好友, 或自己女友的頭像。 有時候刻自己喜愛的印鈕, 陳加斌很講究, 將石頭的紋理顏色充分利用起來, 所以常常花費比較長的時間做一件作品。 他最近淘到一扇舊木門框, 將它改造成兩個大畫框。 從裁切、釘框到調整顏色, 他花了不少心思和時間。 “我常把作品做到未完成的狀態, 有靈感時隨時可以調整。 ”陳加斌說。

留守 因為泉州

“亦香吟館”這個出文人、有故事的地方, 如今有年輕人為它續寫歷史或許不是偶然。 古城的肌理、血脈還在當下延伸。

陳加斌說, 他去過的地方不算少。 但泉州古城給他的感覺是最與眾不同的, 在古城老街裡, 走路就能完成幾乎所有的生活必需。 在這裡,人們處在放鬆、不刻意的狀態,最重要的,這裡是他的家。

陳加斌說,他喜歡深夜出動。走在中山路上,當街道褪去白天的浮躁,褪去商店的強光,開始露出以前的商號招牌,比如“大上海理髮店”、“羅克照相館”、“民主布店”等,常常給人時空的錯覺。既有樸拙,也有精緻,沒有明顯的地域標準化風格,而是將南洋味、中原味統統吸納為閩南味,這樣的感覺很泉州。

徵集令

古城故事多 你也來說說

古城升級改造,急需同步尋找並記錄一批可以用來解構、豐富、滋養古城的人文故事。

徵集範圍限定為泉州古城,可以是爺爺奶奶講述,也可以你幫忙轉述,或者你直接推薦身邊有故事的老人。內容不限,可以是家族背後的故事,你從小成長的那條街的故事,抑或是一些記憶中關於泉州古城的殘本斷章,厝邊鄰里口口相傳的,乘涼時嘮叨的……

海峽都市報大泉州”、“花巷”後留言;古城郵箱guchengqz@126.com。

在這裡,人們處在放鬆、不刻意的狀態,最重要的,這裡是他的家。

陳加斌說,他喜歡深夜出動。走在中山路上,當街道褪去白天的浮躁,褪去商店的強光,開始露出以前的商號招牌,比如“大上海理髮店”、“羅克照相館”、“民主布店”等,常常給人時空的錯覺。既有樸拙,也有精緻,沒有明顯的地域標準化風格,而是將南洋味、中原味統統吸納為閩南味,這樣的感覺很泉州。

徵集令

古城故事多 你也來說說

古城升級改造,急需同步尋找並記錄一批可以用來解構、豐富、滋養古城的人文故事。

徵集範圍限定為泉州古城,可以是爺爺奶奶講述,也可以你幫忙轉述,或者你直接推薦身邊有故事的老人。內容不限,可以是家族背後的故事,你從小成長的那條街的故事,抑或是一些記憶中關於泉州古城的殘本斷章,厝邊鄰里口口相傳的,乘涼時嘮叨的……

海峽都市報大泉州”、“花巷”後留言;古城郵箱guchengqz@126.com。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