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熊孩子”不只是天性使然,家長也可能是“幫兇”!

王豔

5月12日晚上7點半, 大連市的宋女士陪著4歲女兒辰辰上完舞蹈課。 辰辰吵著說餓了, 宋女士就跟另一位家長帶著兩個女孩到學校附近商場吃飯。 在飯店裡, 兩個同齡的孩子在一起玩耍嬉鬧, 鄰桌一位年輕女子嫌孩子吵鬧, 奔向宋女士的女兒辰辰踹了一腳。

事後女大學生出面解釋:“只是踹了椅子。 ”

網上對此條新聞的評論更是讓人唏噓不已——一些網友開始為女子的行為點贊, 認為“熊孩子就該被打”, 說“打得好”的聲音也不在少數, 更有甚者表示, “自己不教育, 總有人教育”......

以前“熊孩子”除了指那些調皮不懂事的小孩子之外, 還指小孩子童言無忌的可愛模樣, 但“熊孩子”似乎已經成為了一個貶義詞。 有些家長覺得, 之所以是熊孩子, 是因為他們“活潑好動”、“天性使然”。 其實“熊孩子”並不只是天性使然, 家長也會是熊孩子出現的“幫兇”......

看看下面的新聞, 你就知道家長們是怎樣變成熊孩子們的幫兇了。

時間:2016年5月18日

地點:上海玻璃博物館

事件重播:

上海玻璃博物館一件名為《天使在等待》的展品被兩個熊孩子直接沖進了展品護欄, 而且用力地搖晃和拉扯這幅玻璃作品!兩三下, 由於撞擊, 天使的羽翼就碎裂折翼。

熊孩子的兩位媽媽, 她們非但沒有阻止, 還竟然在拿手機拍照!最終, 經過上海玻璃館和藝術家的討論之後, 把這個破損的作品還是原樣保存, 一旁配上損壞時的監控視頻, 然後改名叫做《折》......

時間:2017年4月30日

地點:上海軌交9號線車廂

事件重播:

兩個熊孩子不小心踩到旁邊的一位爺爺和叔叔。 這兩個大人提醒:“已經踩兩下了, 請小心點。 ”家長答:“知道了, 要下去了。 ”邊上的一位阿姨看不下去, 要求道歉。 這位家長瞬間發飆......

時間:2016年5月31日

地點:上海迪士尼

事件重播:

網友爆料當日上午10點左右, 在上海迪士尼小熊維尼項目邊上, 有小女孩直接在綠化帶裡面大便。 家長在邊上看著, 手拿草紙鎮定自若......

時間:2017年4月10日

地點:深圳地鐵7號線

事件重播:

深圳市民王小姐在網上爆料稱,當日16時許,在深圳地鐵7號線農林站目睹了一個“熊孩子”在地鐵上玩起了“單杠”,整個過程足足有十幾分鐘。重點是身旁的家長不但沒有阻止引導,而是任由孩子玩,甚至鼓勵孩子,有的家長還擔心孩子動作不“規範”親自“上陣”示範。

家長會搭把手幫個忙。

來,一二三!

舉高高~

時間:2017年5月5日

地點:巢湖市某電影院

事件重播:

巢湖市民小偉到電影院看電影。誰知道電影還沒看完,卻遭到一頓打。小偉說,當天晚上他坐在電影院第7排,第5排有一個約3歲的孩子跟隨父母一起看電影。就在電影播放過程中,孩子不斷在過道來回跑動,大喊大叫。他第一次提醒孩子家長,對方沒制止孩子。無奈,他向影院工作人員求助。誰知當工作人員提醒家長時,家長很不滿。電影還沒放完,孩子父親就帶著七八個人劈頭蓋臉對小偉拳打腳踢......

......

“熊孩子”的背後往往是“熊家長”的不作為,對孩子的縱容不僅在公共空間會影響到其他人,還有可能會對孩子自身安全造成隱患。家長忽視自己“熊孩子”的破壞性以及對別人帶來的困擾,很顯然這並不對。別拿“等你有了孩子你就知道了”、“小孩子不懂事”、“你這麼大,跟幾歲孩子計較什麼”這類話來搪塞。你弱並不代表你有理......

動手打人顯然是不對的,這種過激的行為不管是不是真的傷害到了孩子,都是不可取的,因為這不僅會給孩子帶來一定的刺激,也會激化與家長的矛盾,不利於問題的解決。作為一個成年人,應該具備主動調節情緒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家長應該用自己良好的言行來影響孩子,孩子在公共場所打鬧,身為父母應該及時制止並進行批評教育,不能因過分溺愛,而任由讓孩子打攪他人。不要對孩子的某些破壞行為視而不見,應該給孩子創造一個寬鬆而文明的空間,合理地向孩子提出文明行為的要求,並在生活中以身作則,積極的影響孩子。這些文明的意識一旦形成,孩子自身也會終身受益。

時間:2017年4月10日

地點:深圳地鐵7號線

事件重播:

深圳市民王小姐在網上爆料稱,當日16時許,在深圳地鐵7號線農林站目睹了一個“熊孩子”在地鐵上玩起了“單杠”,整個過程足足有十幾分鐘。重點是身旁的家長不但沒有阻止引導,而是任由孩子玩,甚至鼓勵孩子,有的家長還擔心孩子動作不“規範”親自“上陣”示範。

家長會搭把手幫個忙。

來,一二三!

舉高高~

時間:2017年5月5日

地點:巢湖市某電影院

事件重播:

巢湖市民小偉到電影院看電影。誰知道電影還沒看完,卻遭到一頓打。小偉說,當天晚上他坐在電影院第7排,第5排有一個約3歲的孩子跟隨父母一起看電影。就在電影播放過程中,孩子不斷在過道來回跑動,大喊大叫。他第一次提醒孩子家長,對方沒制止孩子。無奈,他向影院工作人員求助。誰知當工作人員提醒家長時,家長很不滿。電影還沒放完,孩子父親就帶著七八個人劈頭蓋臉對小偉拳打腳踢......

......

“熊孩子”的背後往往是“熊家長”的不作為,對孩子的縱容不僅在公共空間會影響到其他人,還有可能會對孩子自身安全造成隱患。家長忽視自己“熊孩子”的破壞性以及對別人帶來的困擾,很顯然這並不對。別拿“等你有了孩子你就知道了”、“小孩子不懂事”、“你這麼大,跟幾歲孩子計較什麼”這類話來搪塞。你弱並不代表你有理......

動手打人顯然是不對的,這種過激的行為不管是不是真的傷害到了孩子,都是不可取的,因為這不僅會給孩子帶來一定的刺激,也會激化與家長的矛盾,不利於問題的解決。作為一個成年人,應該具備主動調節情緒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家長應該用自己良好的言行來影響孩子,孩子在公共場所打鬧,身為父母應該及時制止並進行批評教育,不能因過分溺愛,而任由讓孩子打攪他人。不要對孩子的某些破壞行為視而不見,應該給孩子創造一個寬鬆而文明的空間,合理地向孩子提出文明行為的要求,並在生活中以身作則,積極的影響孩子。這些文明的意識一旦形成,孩子自身也會終身受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