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高校社會捐贈的春天真的來了嗎

說起大學捐款, 很多人就會覺得這是富豪們的事。 這一方面和社會慣性思維有關, 一方面也和媒體經常報導某某校友為母校捐款上億元之類的新聞有關, 普通人看多了, 就會覺得給高校捐款, 跟自己沒啥關係。

錢報記者瞭解到, 目前國內高校校友捐贈率在1%左右, 極少數高校比率會高一些。

錢報記者在採訪中, 有專家表示, 可以關注下2015年, 這一年可以說是中國高校捐款的分水嶺, 很多關於高校捐款的觀念, 可以說是在那一年固化的。

記者查詢公開信息發現:

2015年, 中國大學校友捐贈總額突破170億元。

當時有高校的校長公開表示, “中國高校社會捐贈的春天即將到來”。

就在那一年, 中國慈善聯合會發佈的《2015年度中國慈善捐助報告》指出, 當年中國教育領域獲得的捐贈首次超過了醫療健康領域, 躍居第一位。

同一年, 國內有12所高校接到了單筆超過5000萬元的捐贈。 當年最大的高校捐款新聞是泛海控股集團創始人盧志強向復旦大學捐出7億元。

也就在那一年, 馬雲向母校杭州師範大學捐款1億元。 當時他表示, 自己捐的不是錢, 是感恩、熱愛、信任。

上億元的捐款看多了, 給大學捐款似乎就成了離普通人很遙遠的事情。 以致于2016年雷軍給母校武漢大學捐款99999999元的時候, 所有人都在問, 幹嘛不多捐1元錢, 湊成一個億?

難道, 一個億成了給大學捐款的標配了?當時雷軍就表示,

自己是故意的, 就是想說, 給大學捐款不是攀比。

也許, 是時候讓大學捐款走出富豪校友的圈子了, 走近更多普通的校友, 一億不嫌多, 一百不嫌少。 就像張湧泉老師說的, 能力有大小, 但是心意到了就好。

不過, 就在記者在浙大採訪的時候, 看到一個新聞, 山東英才學院向即將畢業的學生強制收取十塊錢, 每個畢業生都要交, 收費的名義叫“愛校費”。 看來, 對於高校捐款的觀念轉變, 不僅僅是社會公眾, 一些學校本身, 也應該反思下。 否則, 高校捐贈的春天, 可能還早著呢。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