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紅色巴中 向幸福出發向幸福出發

巴中市恩陽區下八廟鎮安居村。

恩陽區下八廟鎮殘疾人托養中心。

硬體一流的農村學校。

當地不斷加大民生投入當地不斷加大民生投入, , 讓百姓有了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讓百姓有了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

再過幾天, 端午節就要來了, 為迎接即將到來的遊客, 巴中市平昌縣駟馬鎮當先村村民徐紹富, 這幾天又忙碌起來。

當先村有兩張名片:幸福水鄉, 油畫《父親》的誕生地。

每逢節假日, 這個緊鄰巴達高速公路的小村遊人如織。 五年前, 徐紹富由農民變身為旅遊從業者, 節假日高峰期, 全家一天收入在一萬元以上, 幾乎相當於過去一家三口全年的總收入。

悠悠萬事, 民生為大。 過去5年, 巴中以實現人民富裕幸福為根本目標, 以改善民生為重點, 從農村到城市, 從教育到醫療, 從住房改善到產業發展……各項民生事業的傾力付出和大力投入, 讓百姓有了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1 持續增收百姓錢袋子鼓起來

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 當先村做活水文章, 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 發展為遠近聞名的水鄉, 村民徐紹富就是受益者之一。 他和10多戶村民合夥購置了13條遊覽船、10輛旅遊觀光車, 遇到節假日高峰期,

每天可以賺近萬元。

如今的當先村, 村民們的錢袋子都鼓了起來, 住上了讓城裡人都羡慕的好房子, 日子一天比一天幸福。 作為著名油畫《父親》的誕生地, 村民們飲水思源, 勤勞樸實的本色不改, 形成了良好的村風民風。 2016年的全省“四好村”名錄中, 當先村和巴中市其他94個村榜上有名, 總數位居全省市州第六位。

“四好村”的概念並不抽象。 繼“彝家新寨”“牧民定居”之後, 巴中率先在全省啟動“巴山新居”建設工作。 經過五年發展, “巴山新居”建設走在全省前列, 成為“美麗四川”建設在巴中鄉村的生動實踐。 而“四好村”的大量湧現, 正是民生改善的有力注腳。

“十二五”期間, 巴中全市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1.4%, 2015年達501億元, 比“十一五”末增長1.9倍;人均GDP達15076元,

是“十一五”末的1.8倍。 統籌城鄉發展、實現城鄉一體, 提升公共服務均等化水準, 在經濟穩健增長的同時, 該市不斷加大民生投入。 2014年, 全市民生專案共131小項, 資金投入111.02億元;2015年, 全市民生支出163.45億元, 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72.88%。

與此同時, 城鄉居民收入也實現穩步增長。 2014年, 巴中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87元, 同比增長10.3%, 增幅高於全省平均水準1.3個百分點, 位列全省第四位;2015年,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45元, 同比增加1989元, 增速9.1%, 居全省市州第一位;2016年,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50元,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69元, 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6, 比上年縮小0.02。

2 精准兜底織牢社會保障網

保持改善民生定力, 通過精准兜底, 增進百姓福祉。

前不久, 巴中印發《巴中市社會保障扶貧專項實施方案》《關於認真做好農村低保和扶貧開發兩項制度有效銜接工作方案》,

將農村低保標準提高至3300元/年, 並將全市114286名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納入最低生活保障範圍。

據統計, 2015年末, 巴中市“五大保險”覆蓋500多萬人次, 是2010年末的5.3倍。 不僅保障人數翻番、覆蓋人數增多, 而且保障層次和水準更高。 新農合參合率達到96%, 累計為農村居民報帳達40多億元;完成衛生投入97.15億元, 比“十一五”增長242.68%;人均壽命比“十一五”末提高2歲。

醫療是民生之需。 近幾年來, 巴中將新增財力的10%主要用於衛生事業的發展, 共計投入97.15億元。 期間, 爭取中央投資4000萬元, 開工建設市兒童醫院;成立市治未病研究所、市中醫研究所等機構;市中心醫院創成三級甲等綜合醫院, 市中醫醫院創成三級乙等中醫醫院,各縣(區)公立醫院全部創成二級甲等綜合醫院;引進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等創辦醫療機構8家;完成市級衛生應急指揮平臺建設;縣級區域衛生資訊平臺全面建立。

與此同時,全市還開通運行“一站式”醫療救助即時結算服務定點醫院21家,已救助困難群眾6500餘人次,支出救助資金700余萬元,進一步解決了群眾“看病難”的問題。

3 協調均衡教育水準整體提升

恩陽區和平場社區,常住人口僅萬人,但自從恢復複高考以來,這裡走出了21位博士、42位碩士,如今還有20位研究生在讀,成為聞名全國的“博士之鄉”。

當年,從和平場走出去的博士、碩士絕大多數家境貧寒,他們的母校——和平場小學的環境也十分簡陋。今天,他們重返巴中會發現,這方土地上,重視教育崇尚知識的傳統沒有丟,但孩子們的成長、學習環境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最近五年來,巴中緊緊圍繞辦人民滿意教育總體目標和脫貧攻堅、全面小康工作大局,按照“統籌城鄉、均衡發展,標準化保基本、資訊化促均衡、強師資提品質、推改革增活力”的總體要求,在破解投入不足難題、改善辦學條件、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全市教育事業和諧穩定、加快發展。

2016年初,《巴中市中心城區教育設施布點規劃(2014-2020)》方案出爐。未來巴中中心城區將開辦幼稚園133所,小學47所,初中19所。五年後中心城區將新增學校142所。

過去5年,巴中學前教育一、二、三年級毛入園率分別達到90%、75%、60%,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8%,普高毛入學率達到85%,職業教育規模達到3.6萬人;高考主要指標連年創歷史新高,升學率達到78%。巴中還建成了“寬頻網路校校通”250所、“優質資源班班通”4100個和一大批網路學校,“農村教學點數位教育資源全覆蓋”專案實現100%全覆蓋。

為彌補優質教育的短板,巴中成功引資7.6億元建成了巴中職業技術學院,引資建設平昌通用職業技術學校、通江高明職業技術學校等教育項目,特別是川師大附屬第四實驗中學、巴中棠湖外語實驗學校、巴師附小興合校區的成功建設並投入使用,提升了全市教育的整體水準。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謝穎

市中醫醫院創成三級乙等中醫醫院,各縣(區)公立醫院全部創成二級甲等綜合醫院;引進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等創辦醫療機構8家;完成市級衛生應急指揮平臺建設;縣級區域衛生資訊平臺全面建立。

與此同時,全市還開通運行“一站式”醫療救助即時結算服務定點醫院21家,已救助困難群眾6500餘人次,支出救助資金700余萬元,進一步解決了群眾“看病難”的問題。

3 協調均衡教育水準整體提升

恩陽區和平場社區,常住人口僅萬人,但自從恢復複高考以來,這裡走出了21位博士、42位碩士,如今還有20位研究生在讀,成為聞名全國的“博士之鄉”。

當年,從和平場走出去的博士、碩士絕大多數家境貧寒,他們的母校——和平場小學的環境也十分簡陋。今天,他們重返巴中會發現,這方土地上,重視教育崇尚知識的傳統沒有丟,但孩子們的成長、學習環境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最近五年來,巴中緊緊圍繞辦人民滿意教育總體目標和脫貧攻堅、全面小康工作大局,按照“統籌城鄉、均衡發展,標準化保基本、資訊化促均衡、強師資提品質、推改革增活力”的總體要求,在破解投入不足難題、改善辦學條件、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全市教育事業和諧穩定、加快發展。

2016年初,《巴中市中心城區教育設施布點規劃(2014-2020)》方案出爐。未來巴中中心城區將開辦幼稚園133所,小學47所,初中19所。五年後中心城區將新增學校142所。

過去5年,巴中學前教育一、二、三年級毛入園率分別達到90%、75%、60%,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8%,普高毛入學率達到85%,職業教育規模達到3.6萬人;高考主要指標連年創歷史新高,升學率達到78%。巴中還建成了“寬頻網路校校通”250所、“優質資源班班通”4100個和一大批網路學校,“農村教學點數位教育資源全覆蓋”專案實現100%全覆蓋。

為彌補優質教育的短板,巴中成功引資7.6億元建成了巴中職業技術學院,引資建設平昌通用職業技術學校、通江高明職業技術學校等教育項目,特別是川師大附屬第四實驗中學、巴中棠湖外語實驗學校、巴師附小興合校區的成功建設並投入使用,提升了全市教育的整體水準。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謝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