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麵團捏盤“豆芽炒粉” 模樣逼真讓人看了嘴饞

他扯下一團面泥, 手指靈活地捏、搓、揉, 緊抿著嘴唇, 眼中閃爍著執著的目光。

不到三分鐘, 手中的麵團變成了一朵白玫瑰, 他的神情變得輕鬆了很多。 “這個可以拿著去跟真花對比。 ”記者仔細一瞧, 那花瓣薄如紙, 在陽光中甚至可以透光, 花瓣上的紋理也一清二楚。

今年81歲的劉紀甫, 能將麵團捏出各種造型, 古典人物、神話人物、市井百態、動物、小吃、花朵……可他卻總是說, “捏面人很苦的。 ”在他眼中, 捏面人是一場“苦行”, 而倔強的他深深沉溺於此。

六十七歲時廟會結緣手藝人

開啟“面人”生活

劉紀甫的大伯是南昌縣幽蘭鎮有名的面塑師傅,

面塑是劉家祖傳的手藝。 小時候, 劉紀甫經常在大伯的作坊裡玩耍, 認真觀看大伯捏面人, 但那時他並沒有走上這一行。 67歲時, 一次偶然的機會, 他開始捏面人, 此後十幾年的時光裡, 他一門心思撲在上面, 到如今白髮蒼蒼, 依舊不停歇。

2002年, 在南昌繩金塔的廟會現場, 劉紀甫看到了從天津過來的一些面人師傅, 他們手中捏出來的那些惟妙惟肖的面人, 一下子就打開了他的記憶之門。 那一刻, 劉紀甫知道, 他的退休生活有事可做了。

為了學習這門手藝, 花甲之年的劉紀甫像好奇的小孩一樣, 站在攤前, 緊緊盯著師傅手中的面人。 劉紀甫還義務給他們維持秩序, 讓擠在攤前爭購面人的遊客有序購買。

最終, 他的誠意打動了其中的劉長勝師傅, 允許他在旁觀看學習。 就這樣, 劉紀甫在劉師傅攤前學習了幾天, 直到廟會結束, 劉長勝師傅還特意留給他十幾個面人, 讓他細細揣摩。

作品真實地反映

江西社會現象、民風民俗

那次廟會的偶遇, 讓劉紀甫重拾孩提時的夢想。 在捏面人的路上, 材料問題是擺在劉紀甫面前的第一個攔路虎。 天氣炎熱時, 麵粉總是一經發酵就粘手, 做不了面人。 此外, 普通的麵粉材料, 很容易變質、發裂、發黴, 劉紀甫意識到要捏好面人, 首先要解決材料配製問題。 為此, 劉紀甫不斷翻閱書籍, 學習各類化學配料, 還去藥廠找工程師、技術人員請教, 改良配方。 此外, 只要有街頭藝人捏面人, 他總是會圍上去虛心向人請教,

另外, 還特意去餐館裡找白案師傅請教。 經過無數次的失敗, 他終於找到了一種全新的材料配方, 研製出無毒、環保、防蟲、防腐、不易開裂的新型面材, 並得到了同行的認可。

在捏面人的路上, 劉紀甫起步晚, 但他憑著一股倔強勁, 硬是從一張白紙到掌控指尖上的絕活, 他的作品不僅入選了教科書, 更是拿下多次大獎。 神通廣大的孫悟空、婀娜多姿的美人魚、惟妙惟肖的人物像、活靈活現的市井圖……他的作品背後是一個個神話故事、民間傳說, 每個面塑他都配上一首打油詩, 真實地反映江西的社會現象、民風民俗。

將捏面人當做生命

進行無盡的“苦行”

“死要臉, 活受罪”是劉紀甫對自己的概括。 他說, 做一件事,

就一定要做好。 當他開始捏面人, 便踏上了無盡的“苦行”。 無數個日日夜夜的不眠不休, 一次又一次地試驗, 眾人總是不理解他的癡狂, 好在家人的支持給了他無盡動力。

“捏面人, 構思非常重要, 我總是想要捏什麼樣的人物, 要怎樣把他捏好。 ”靈感來了, 劉紀甫總是不吃飯, 不睡覺。

劉家有“人不齊, 不開席”的傳統, 而劉紀甫捏起面人來, 總是廢寢忘食。 於是, 全家人陪著劉紀甫餓肚子。 捏面人時, 老伴總是悉心地幫他配料, 陪他進行一次次試驗, 陪他經歷一次次失敗。 完工後, 毫無怨言地收拾現場。 劉紀甫說, “這些年多虧了家人尤其是老伴的支持。 ”

為了在實踐中提高自己的面塑技藝, 從2002年開始, 劉紀甫便背著小木箱, 挑著擔子, 走街串巷地現捏現賣,

他說只有經過市場的檢驗, 才能看出自己的作品到底好不好。 捏好一個面人, 他總是會問路人像不像, 總要找人提意見。 有一次, 一個年輕人經過他的攤前, 不屑地說:“這哪裡是孫悟空。 ”劉紀甫聽後並沒有生氣反而請他指出不足。 為了捏好面人, 他在走街串巷時, 總是不斷地觀察每個人的神態, 並一一記在心中, 而當作品完成後, 他總是找家人、路人提意見, 然後反復修改。

憑一張照片

就能將面人捏得神形合一

“捏面人, 難在不僅要捏出形而且要賦予面人靈性。 ”劉紀甫說, 這需要日積月累的練習, 量的積累才能達到質的飛躍。 一般來說, 捏好一個面人需要一張正面照與側面照。 如今, 僅憑一張照片, 劉紀甫就能將面人捏得神形合一。 現在,很多人慕名而來,發照片給劉紀甫,請他給自己捏像,而劉紀甫捏出來的人像不僅外形和照片一模一樣,連神行舉止都如出一轍。

他的手指似乎能賦予面泥靈性。81歲高齡依然能夠靈活自如地捏出各類栩栩如生的面人。做到“薄如紙,細如絲。”近期,他捏了一盤“豆芽炒粉”與一盤“藜蒿炒臘肉”,放在餐桌上,人們都誤以為是真的菜肴。

他對自己非常苛刻,他每天都在創作新的面人造型,學習新的捏面人手藝。去年春節期間,聽到萬達遊樂園從北京來了能夠快速捏像的師傅,他一個人坐公交去那邊看了三天,最終學會了“快速捏像”法。他說,“面塑就像我的生命一樣,我不會停步,會一直向前走。”

現在,很多人慕名而來,發照片給劉紀甫,請他給自己捏像,而劉紀甫捏出來的人像不僅外形和照片一模一樣,連神行舉止都如出一轍。

他的手指似乎能賦予面泥靈性。81歲高齡依然能夠靈活自如地捏出各類栩栩如生的面人。做到“薄如紙,細如絲。”近期,他捏了一盤“豆芽炒粉”與一盤“藜蒿炒臘肉”,放在餐桌上,人們都誤以為是真的菜肴。

他對自己非常苛刻,他每天都在創作新的面人造型,學習新的捏面人手藝。去年春節期間,聽到萬達遊樂園從北京來了能夠快速捏像的師傅,他一個人坐公交去那邊看了三天,最終學會了“快速捏像”法。他說,“面塑就像我的生命一樣,我不會停步,會一直向前走。”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