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穿越峽谷透視約旦瑰寶佩特拉古城

通往約旦瑰寶“佩特拉古城”的必經之路, 是一條長約2公里的峽谷, 最窄處僅有一輛馬車可通過, 當你從峽谷的縫隙中看見古城容貌時, 快門必定聲聲響起。 古城至今有2000多年歷史, 直到19世紀才被探險家發現。 它的獨特之處是所有建築都在赭紅色的岩石上開鑿而成, 被稱為古文明世界第八奇跡。 ——劉開明

19世紀, 英國詩人J·W·柏根的一首詩裡寫道:“一座玫瑰紅的城市, 其歷史有人類厲史的一半。 ”這就是隱藏在峽谷內的世界文化遺產——佩特拉古城, 迄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

佩特拉城, 據說是《舊約全書》中摩西出埃及後“點石出水”的地方。 它的地理位置極為特殊神秘。 佩特拉的建築融入了埃及、敘利亞、美索不達米亞、希臘以及羅馬的建築風格, 呈現出一個多國文化交流中心城市的風貌。

整座古城因彩色岩石而聞名, 被稱為“玫瑰紅城市”。 卡茲尼宮殿是“一顆嵌在岩石壁上的浮雕寶石”, 閃爍著五彩光芒。 這座未消失在峽谷中的城市如同一本僅被讀過幾頁的書, 仍有許多未解之謎, 神秘的氣氛籠罩其間, 等待著人們去發現探索。

據史書記載 , 在人類早期弱肉強食的年代, 感到危機四伏的人們, 總希望能找到使自己安全的庇護之所。 由於佩特拉隱藏於死海和亞喀巴灣之間摩西河谷山峽中, 大約西元前312年, 原本是阿拉伯遊牧民族的納巴特人, 選擇了在這裡定居。 他們開山鑿石, 建立城市並稱其為“佩特拉”, 在希臘語中就是“岩石”的意思, 城市幾乎全是在岩石上雕鑿而成。

進入佩特拉古城,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入口附近的貝都因人, 他們在這主要是為遊客提供馬車、馬、驢和兜售紀念品等。 貝都因人(Bedouin)是發源於阿拉伯半島的遊牧民族, 他們也是阿拉伯人祖先的一部分, 有學者形容他們是阿拉伯人的“活化石”。

西克峽谷又叫蛇道(The Siq)。因為它彎彎曲曲,將近兩公里。蜿蜒曲折的西克峽谷,並不是人工修建的,而是大自然鬼斧神工形成的一條天然狹窄的山谷小徑。據介紹,這是西克峽谷入口附近的水利設施,主要是來為峽谷內的佩特拉市民提供水源。西元2世紀初,羅馬人攻佔佩特拉,主要是靠切斷這條水源。

進入西克峽谷,甬道回環曲折,險峻幽深,峭壁上的岩石,在風雨長期作用下變得平整光滑,似刀削斧砍。透過峭壁仰望蒼穹,藍天一線,壯觀而又美麗。在陽光的照射下,兩邊峽谷的岩石呈現出玫瑰般的色彩。據介紹,西克峽谷最寬處有7米;最窄的地方,剛剛能通過一輛馬車,寬度僅2.5米。

此處原有個西元前100-50年的石刻雕像。塑像是一個人牽著一頭駱駝,由於砂岩的硬度不是很高,加上兩千年的風化作用,現在只能看見人的下半身和駱駝的四條腿了。

峽谷仿佛無盡頭,但並不枯燥,峽谷本身就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突然,意想不到的奇跡出現了——兩山狹小的窄縫間,依稀看到一座宮殿,在餘暉的映襯下好似閃著金光!

哈茲納赫殿堂被貝都因人稱為“法老的寶庫”,建造年代大約是西元1世紀到2世紀,為典型的古希臘後期風格的二層殿堂式建築,門廊、柱頂各處均有極為精細的雕刻,其優美的設計造型無不令觀者驚歎!由於處在峽谷之中,歷經兩千年竟然沒怎麼風化,就像剛完工不久,也稱得上是人間奇跡了。

如今,我們之所以能看到這樣壯觀的遺跡,不可不感謝一個人——上世紀1812年,一位年輕的瑞士探險家名叫約翰·貝克哈特,熱衷於對阿拉伯文明的研究,他身為“非洲內陸地區研究促進協會”成員,奉命前往非洲研究尼日爾河的源頭。他精心準備著自己的旅行計畫,由於要穿越西亞的阿拉伯世界,因此他必須學會如何適應當地的飲食習慣,講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語,並熟識他們的文化及宗教。

在從大馬士革去開羅的途中,他聽說一個被瓦迪穆薩群山保護的城市竟遭至難以置信的毀滅性破壞。他知道當地的貝都因人從未見過歐洲人,他們對任何陌生人都抱著防範、猜疑甚至是敵意,為了不招致他們的驚覺與懷疑,貝克哈特精心制訂了周密的調查計畫。他在日記中寫道:“我因此試圖達成一個目標,來表示對亞倫(聖經中人物)的敬意,我要尋找谷地盡頭的亞倫墓。”谷地應該就是傳說中被群山包圍的佩特拉。

他裝扮成阿拉伯人,蓄了長須,改名為埃布拉罕·依布·阿佈道拉。由於他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語和豐富的宗教知識,沿途被誤認為是學者順利地蒙混過關。他雇了一個當地的嚮導領他去亞倫墓,一切依計畫進行:走過狹長、險峻的西克峽谷,驚人的一幕出現在他眼前,他不露聲色,只是匆匆巡看了法老寶庫和厄恩墓,馬上斷定他腳下的城市就是傳聞中的佩特拉,他在日記中寫道:“瓦迪穆薩的毀滅,可能就是指古城佩特拉。”驚人的發現縱然令他激動萬分,但他未敢久留,只呆了一天就離開了佩特拉。他是第一個證實傳說中的佩特拉尚還存在的西方人。這一天是19世紀1812年8月22日。

追溯歷史,佩特拉的建造者納巴泰人在現代人的眼中,始終是一個充滿了迷惑的民族。他們好像在一夜之間控制了阿拉伯半島到地中海間的重要商路,一夜之間建立起了佩特拉。鼎盛時期,納巴泰王國的疆域從大馬士革一直延伸到紅海地區,卻始終將都城定在群山環繞、易守難攻的佩特拉。

然後,似乎一夜之間他們又消失在歷史的迷霧中。在這一點上,納巴泰文明很像印加文明,來也突然去也突然。據說印加文明的消失,主要是因為西班牙探險家帶去的疾病。而納巴泰人敗於羅馬人後,一下子無影無蹤,連一點線索都未留下,只有一整座石城讓現代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抓耳撓腮,也給我們這些慕名而來的遊客留下了一絲神秘色彩。

圖文改編自:網路綜合資訊

攝影: 劉開明 | 文字:金晶 | 責編:唐敏 | 視覺:金晶

西克峽谷又叫蛇道(The Siq)。因為它彎彎曲曲,將近兩公里。蜿蜒曲折的西克峽谷,並不是人工修建的,而是大自然鬼斧神工形成的一條天然狹窄的山谷小徑。據介紹,這是西克峽谷入口附近的水利設施,主要是來為峽谷內的佩特拉市民提供水源。西元2世紀初,羅馬人攻佔佩特拉,主要是靠切斷這條水源。

進入西克峽谷,甬道回環曲折,險峻幽深,峭壁上的岩石,在風雨長期作用下變得平整光滑,似刀削斧砍。透過峭壁仰望蒼穹,藍天一線,壯觀而又美麗。在陽光的照射下,兩邊峽谷的岩石呈現出玫瑰般的色彩。據介紹,西克峽谷最寬處有7米;最窄的地方,剛剛能通過一輛馬車,寬度僅2.5米。

此處原有個西元前100-50年的石刻雕像。塑像是一個人牽著一頭駱駝,由於砂岩的硬度不是很高,加上兩千年的風化作用,現在只能看見人的下半身和駱駝的四條腿了。

峽谷仿佛無盡頭,但並不枯燥,峽谷本身就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突然,意想不到的奇跡出現了——兩山狹小的窄縫間,依稀看到一座宮殿,在餘暉的映襯下好似閃著金光!

哈茲納赫殿堂被貝都因人稱為“法老的寶庫”,建造年代大約是西元1世紀到2世紀,為典型的古希臘後期風格的二層殿堂式建築,門廊、柱頂各處均有極為精細的雕刻,其優美的設計造型無不令觀者驚歎!由於處在峽谷之中,歷經兩千年竟然沒怎麼風化,就像剛完工不久,也稱得上是人間奇跡了。

如今,我們之所以能看到這樣壯觀的遺跡,不可不感謝一個人——上世紀1812年,一位年輕的瑞士探險家名叫約翰·貝克哈特,熱衷於對阿拉伯文明的研究,他身為“非洲內陸地區研究促進協會”成員,奉命前往非洲研究尼日爾河的源頭。他精心準備著自己的旅行計畫,由於要穿越西亞的阿拉伯世界,因此他必須學會如何適應當地的飲食習慣,講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語,並熟識他們的文化及宗教。

在從大馬士革去開羅的途中,他聽說一個被瓦迪穆薩群山保護的城市竟遭至難以置信的毀滅性破壞。他知道當地的貝都因人從未見過歐洲人,他們對任何陌生人都抱著防範、猜疑甚至是敵意,為了不招致他們的驚覺與懷疑,貝克哈特精心制訂了周密的調查計畫。他在日記中寫道:“我因此試圖達成一個目標,來表示對亞倫(聖經中人物)的敬意,我要尋找谷地盡頭的亞倫墓。”谷地應該就是傳說中被群山包圍的佩特拉。

他裝扮成阿拉伯人,蓄了長須,改名為埃布拉罕·依布·阿佈道拉。由於他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語和豐富的宗教知識,沿途被誤認為是學者順利地蒙混過關。他雇了一個當地的嚮導領他去亞倫墓,一切依計畫進行:走過狹長、險峻的西克峽谷,驚人的一幕出現在他眼前,他不露聲色,只是匆匆巡看了法老寶庫和厄恩墓,馬上斷定他腳下的城市就是傳聞中的佩特拉,他在日記中寫道:“瓦迪穆薩的毀滅,可能就是指古城佩特拉。”驚人的發現縱然令他激動萬分,但他未敢久留,只呆了一天就離開了佩特拉。他是第一個證實傳說中的佩特拉尚還存在的西方人。這一天是19世紀1812年8月22日。

追溯歷史,佩特拉的建造者納巴泰人在現代人的眼中,始終是一個充滿了迷惑的民族。他們好像在一夜之間控制了阿拉伯半島到地中海間的重要商路,一夜之間建立起了佩特拉。鼎盛時期,納巴泰王國的疆域從大馬士革一直延伸到紅海地區,卻始終將都城定在群山環繞、易守難攻的佩特拉。

然後,似乎一夜之間他們又消失在歷史的迷霧中。在這一點上,納巴泰文明很像印加文明,來也突然去也突然。據說印加文明的消失,主要是因為西班牙探險家帶去的疾病。而納巴泰人敗於羅馬人後,一下子無影無蹤,連一點線索都未留下,只有一整座石城讓現代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抓耳撓腮,也給我們這些慕名而來的遊客留下了一絲神秘色彩。

圖文改編自:網路綜合資訊

攝影: 劉開明 | 文字:金晶 | 責編:唐敏 | 視覺:金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