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痛苦讓人成長,離了婚的張幼儀活成了女性堅強獨立的典範

人生就像一場奔跑, 如果一路不斷摔倒, 那是因為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速度。 與徐志摩離婚, 張幼儀的人生看似走到了絕路, 其實, 如果不就此放慢腳步, 終將攀上人生的巔峰, 擁有更多的美景。

離婚那一年, 張幼儀剛剛二十一歲, 對於女人來說, 此刻依然是花朵一般的年齡, 只不過, 張幼儀這朵花, 將不再為徐志摩而開。

當時的德國物價很低, 一美金可以購買很多東西, 公公每個月給張幼儀寄來二百美金作為生活費, 這些錢足夠她支付房租、學費、餐費, 還有保姆的費用。

張幼儀的保姆名叫朵拉, 其實她從沒有把朵拉當成保姆, 而是一個可以幫她照顧孩子的朋友。 朵拉也是二哥的朋友, 她四十歲出頭, 十分溫柔, 也是她幫助張幼儀找到德文老師, 還幫助她申請到裴斯塔洛奇學院讀書的機會。

張幼儀在裴斯塔洛奇學院就讀幼稚園老師培訓班, 學校裡的女同學都十分友善,

更不會因為張幼儀離過婚而嘲笑她。 她們反而喜歡和張幼儀聊天, 因為她的表現出色, 老師對她也十分欣賞。

張幼儀喜歡這所學校的教育理念, 她學會了每一個孩子的個性都應該得到尊重, 用鼓勵的方式讓孩子自主地學習知識, 而不是將長輩的意願強加在他們身上。 這與張幼儀自幼受到的教育截然不同, 但卻讓她覺得這才是正確的教育方式。

每天當張幼儀到學校去上課, 朵拉就承擔起照顧孩子的任務。 張幼儀給孩子取名叫彼得, 朵拉簡直把彼得當作自己的兒子來疼愛, 還會用遊戲的方式教彼得學習知識。 很快, 彼得就成長為一個地道的西方孩子, 雖然沒有父親的陪伴, 卻從來沒有缺少過愛。

朵拉沒有自己的孩子, 也沒有結過婚。 她的人生經歷, 就像一部狗血的電影劇情。 朵拉曾經告訴張幼儀, 她有一個青梅竹馬的戀人, 後來他到外地去做生意, 就娶了別的女人, 卻一直瞞著朵拉, 等到朵拉知道實情, 已經過了能嫁掉的年齡。

又是一段被負心的男人親手打造出來的愛情悲劇, 也許因為同樣有著失敗的愛情, 張幼儀與朵拉之間的友情也更加堅固。 她是張幼儀第一個真正的朋友, 也在生活中給了張幼儀很大的幫助。

在德國, 張幼儀不得不學會撒謊, 因為一個離了婚獨自帶著孩子的女人, 很難找到住的地方, 人們會用異樣的眼光看她。 因此, 每換一次房子, 就要對房東編造不同的謊言, 不是孩子的父親死了,

就是他正在英國求學。

朵拉對居住環境的要求很高, 因此只要有任何不滿意, 就會選擇搬家。 每一個房東都擔心他們支付不起放租, 他們只好說家裡很有錢, 可以提供一切生活費用。

兩個女人將全部的愛都投注在了彼得的身上, 彼得也很快就成長為一個漂亮而又可愛的男孩子。

他的眼睛很大, 有一頭五黑柔軟的頭髮。 朵拉十分喜歡帶他到外面去散步, 因為總會有人湊過來對誇獎彼得長得漂亮。

他是一個對音樂十分敏感的男孩子, 尤其喜歡貝多芬和瓦格納的音樂, 哪怕他哭得正傷心, 只要聽到留聲機裡傳來音樂的聲音, 也會馬上停止哭鬧。

在學習獨立的過程中, 張幼儀依然沒有交到太多朋友。 她喜歡將大部分業餘時間都與朵拉和彼得待在一起, 因為那些在德國讀書的中國人總是太有學問, 讓她覺得自己無法融入他們的圈子。

張幼儀從沒有想過愛情會悄悄來臨, 不過, 剛剛走出離婚的陰霾, 她並沒有打算接受一段全新的感情。

一個名叫盧家仁的人對她很好, 每個星期都要來張幼儀家裡幾次,陪她聊天,陪彼得玩耍。張幼儀從來沒有感受過被男人愛的滋味,於是,她天真地以為盧家仁只是因為喜歡彼得,所以經常來串門。

離婚之後,四哥曾經叮囑張幼儀,五年之內不可以讓別人看到她和男人共同出入,只有這樣才能保住張家的顏面。

即便沒有四哥的叮囑,張幼儀也沒有打算很快再婚,因此,當盧家仁問她打不打算再結婚時,張幼儀直截了當地回答:“不,我沒這個打算。”

於是,盧家仁從她的生活裡徹底消失,張幼儀並沒有感到遺憾,因為她對愛情充滿了太多不確定,甚至不知道為什麼會有一個男人喜歡上自己,要知道,當初的她是那樣被徐志摩嫌棄。

只有學會不依賴,才能成為獨立的個體。她雖然需要徐家每個月寄來的生活費,卻已經再也不需要一個男人為她支撐起任何事情。

徐家二老經常與張幼儀通信,告訴她家裡發生的一些事情,也是從他們那裡,張幼儀得知二哥和徐志摩聯合邀請獲得諾貝爾獎的孟加拉詩人泰戈爾來中國訪問,一起作為陪同的,還有徐志摩念念不忘的林徽因。

徐母總是在信中要張幼儀回國,張幼儀告訴她,自己是離了婚的女人。可徐母似乎毫不在乎,她說自己依然覺得張幼儀是自己的兒媳婦,還打算收她做乾女兒。

張幼儀對自己曾經的公公和婆婆有極深的感情,他們雖然傳統,卻待她很好。在一起生活了許多年,張幼儀一直用一個好兒媳的標準要求自己,也終於獲得了他們的認可,可如今,她與徐家已經沒有任何關係,他們是阿歡和彼得的爺爺奶奶,卻再也不是她的親人。

此時此刻,彼得是張幼儀身邊唯一的一個親人,也許是上天對她的磨煉還沒有結束,這唯一的一個親人,也被無情地奪走。

彼得剛剛一歲半的時候,就開始常常腹瀉,還會伴隨呼吸困難。醫生告訴張幼儀,彼得的腸子和皮膚中間有寄生蟲,這是很難治癒的疾病,只有瑞士的一家診所有醫治這種病的能力,不過醫療費很高,還不能保證一定可以治好。

張幼儀痛恨自己為什麼沒有給彼得喂母乳,因為醫生說這種寄生蟲專門存在於不新鮮的牛奶裡。可是此刻後悔已經無用,她必須想方設法籌到足夠的醫療費,帶彼得去治病。

她只能求助徐家二老,他們在中國資金雄厚,一定可以幫忙。可張幼儀沒想到,他們在回信中拒絕了她的請求,她始終想不明白,為什麼他們不願意幫助自己,彼得是他們的親孫子。

無奈的張幼儀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彼得在病魔的折磨下日漸虛弱,他無法順暢的呼吸,也無法安睡,只有留聲機裡的音樂可以為他帶來暫時的安慰。那幼小的生命力在一點一點被抽走,到後來,彼得吃不下任何東西,身體越來越瘦,只有肚子越來越大。

病魔終於無情地帶走了彼得的生命,他甚至來不及過完三歲生日,就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張幼儀和朵拉為彼得的死哭幹了眼淚,還要強打起精神為彼得舉辦一場小型的葬禮。

出席葬禮的人大多是張幼儀的同學和朋友,還有平時在公園裡認識彼得的一些人,也特意來和這個漂亮、可愛的孩子告別。

葬禮結束後的那天晚上,張幼儀聽到黑暗中傳來哭泣的聲音,原來是朵拉把臉埋在枕頭下哭泣,仿佛是失去了自己親生的孩子。

彼得死後一個星期,徐志摩突然趕到德國。徐家二老得知彼得的死訊,催促徐志摩來德國探望張幼儀。此時距離他們最後一次見面,已經整整過去三年,三年的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也不斷,三年也許不會讓人的容顏發生太大改變,卻可以改變一個人的經歷與氣質,此時站在徐志摩面前的張幼儀,雖然剛剛經歷喪子之痛,顯得有些憔悴,眼神中卻充滿了從未有過的堅強。

彼得不在了,朵拉也就沒有繼續留下來的必要。她告別張幼儀,回到了自己的娘家,從此以後再無音訊。

許多年以後,張幼儀才收到一封朵拉寄來的信,信封中有一張照片,照片上沒有朵拉的身影,只有一張她的書桌。在書桌上最顯眼的位置,擺放著一張大大的照片,照片上是彼得開心的笑臉,看到這張照片,張幼儀不禁潸然淚下,她沒有想到,彼得的死竟然讓朵拉如此痛苦,這麼多年都無法釋懷。

張幼儀更沒有想到的是,徐志摩竟然會主動提出和她一起去義大利旅行。這在離婚之前是她從來都不敢奢望的事情,沒想到脫離了婚姻關係的束縛,他們竟然可以像朋友一樣自如地交談,甚至一起旅行。

1926年春天,張幼儀再一次收到了徐家二老要她回國的信件。這一次不是禮貌性的邀請,而是希望她可以回國證明自己的確與徐志摩離婚了,否則陸小曼的母親不會同意陸小曼嫁給徐志摩。

於是,在八弟的陪伴下,張幼儀終於回到了闊別已久的中國。再一次站在硤石的土地上,她已經不是當年那個唯唯諾諾的女子,她變得異常堅強,別人的閒言碎語再也不能撩動她堅定的神經,哪怕是聽到別人對她和徐志摩離婚事件的議論,也可以一笑置之。

本文摘自,從茜《一個人也是好時光:張幼儀傳》當當網有售 每個星期都要來張幼儀家裡幾次,陪她聊天,陪彼得玩耍。張幼儀從來沒有感受過被男人愛的滋味,於是,她天真地以為盧家仁只是因為喜歡彼得,所以經常來串門。

離婚之後,四哥曾經叮囑張幼儀,五年之內不可以讓別人看到她和男人共同出入,只有這樣才能保住張家的顏面。

即便沒有四哥的叮囑,張幼儀也沒有打算很快再婚,因此,當盧家仁問她打不打算再結婚時,張幼儀直截了當地回答:“不,我沒這個打算。”

於是,盧家仁從她的生活裡徹底消失,張幼儀並沒有感到遺憾,因為她對愛情充滿了太多不確定,甚至不知道為什麼會有一個男人喜歡上自己,要知道,當初的她是那樣被徐志摩嫌棄。

只有學會不依賴,才能成為獨立的個體。她雖然需要徐家每個月寄來的生活費,卻已經再也不需要一個男人為她支撐起任何事情。

徐家二老經常與張幼儀通信,告訴她家裡發生的一些事情,也是從他們那裡,張幼儀得知二哥和徐志摩聯合邀請獲得諾貝爾獎的孟加拉詩人泰戈爾來中國訪問,一起作為陪同的,還有徐志摩念念不忘的林徽因。

徐母總是在信中要張幼儀回國,張幼儀告訴她,自己是離了婚的女人。可徐母似乎毫不在乎,她說自己依然覺得張幼儀是自己的兒媳婦,還打算收她做乾女兒。

張幼儀對自己曾經的公公和婆婆有極深的感情,他們雖然傳統,卻待她很好。在一起生活了許多年,張幼儀一直用一個好兒媳的標準要求自己,也終於獲得了他們的認可,可如今,她與徐家已經沒有任何關係,他們是阿歡和彼得的爺爺奶奶,卻再也不是她的親人。

此時此刻,彼得是張幼儀身邊唯一的一個親人,也許是上天對她的磨煉還沒有結束,這唯一的一個親人,也被無情地奪走。

彼得剛剛一歲半的時候,就開始常常腹瀉,還會伴隨呼吸困難。醫生告訴張幼儀,彼得的腸子和皮膚中間有寄生蟲,這是很難治癒的疾病,只有瑞士的一家診所有醫治這種病的能力,不過醫療費很高,還不能保證一定可以治好。

張幼儀痛恨自己為什麼沒有給彼得喂母乳,因為醫生說這種寄生蟲專門存在於不新鮮的牛奶裡。可是此刻後悔已經無用,她必須想方設法籌到足夠的醫療費,帶彼得去治病。

她只能求助徐家二老,他們在中國資金雄厚,一定可以幫忙。可張幼儀沒想到,他們在回信中拒絕了她的請求,她始終想不明白,為什麼他們不願意幫助自己,彼得是他們的親孫子。

無奈的張幼儀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彼得在病魔的折磨下日漸虛弱,他無法順暢的呼吸,也無法安睡,只有留聲機裡的音樂可以為他帶來暫時的安慰。那幼小的生命力在一點一點被抽走,到後來,彼得吃不下任何東西,身體越來越瘦,只有肚子越來越大。

病魔終於無情地帶走了彼得的生命,他甚至來不及過完三歲生日,就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張幼儀和朵拉為彼得的死哭幹了眼淚,還要強打起精神為彼得舉辦一場小型的葬禮。

出席葬禮的人大多是張幼儀的同學和朋友,還有平時在公園裡認識彼得的一些人,也特意來和這個漂亮、可愛的孩子告別。

葬禮結束後的那天晚上,張幼儀聽到黑暗中傳來哭泣的聲音,原來是朵拉把臉埋在枕頭下哭泣,仿佛是失去了自己親生的孩子。

彼得死後一個星期,徐志摩突然趕到德國。徐家二老得知彼得的死訊,催促徐志摩來德國探望張幼儀。此時距離他們最後一次見面,已經整整過去三年,三年的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也不斷,三年也許不會讓人的容顏發生太大改變,卻可以改變一個人的經歷與氣質,此時站在徐志摩面前的張幼儀,雖然剛剛經歷喪子之痛,顯得有些憔悴,眼神中卻充滿了從未有過的堅強。

彼得不在了,朵拉也就沒有繼續留下來的必要。她告別張幼儀,回到了自己的娘家,從此以後再無音訊。

許多年以後,張幼儀才收到一封朵拉寄來的信,信封中有一張照片,照片上沒有朵拉的身影,只有一張她的書桌。在書桌上最顯眼的位置,擺放著一張大大的照片,照片上是彼得開心的笑臉,看到這張照片,張幼儀不禁潸然淚下,她沒有想到,彼得的死竟然讓朵拉如此痛苦,這麼多年都無法釋懷。

張幼儀更沒有想到的是,徐志摩竟然會主動提出和她一起去義大利旅行。這在離婚之前是她從來都不敢奢望的事情,沒想到脫離了婚姻關係的束縛,他們竟然可以像朋友一樣自如地交談,甚至一起旅行。

1926年春天,張幼儀再一次收到了徐家二老要她回國的信件。這一次不是禮貌性的邀請,而是希望她可以回國證明自己的確與徐志摩離婚了,否則陸小曼的母親不會同意陸小曼嫁給徐志摩。

於是,在八弟的陪伴下,張幼儀終於回到了闊別已久的中國。再一次站在硤石的土地上,她已經不是當年那個唯唯諾諾的女子,她變得異常堅強,別人的閒言碎語再也不能撩動她堅定的神經,哪怕是聽到別人對她和徐志摩離婚事件的議論,也可以一笑置之。

本文摘自,從茜《一個人也是好時光:張幼儀傳》當當網有售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