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校園貸”應正本清源

王紅一

近日, 中國建設銀行廣東省分行推出針對大學生群體專屬定制的互聯網信用貸款產品——“金蜜蜂校園快貸”, 中國銀行在華中師範大學試點投放“中銀E貸·校園貸”,

國有大行正規軍正重返校園貸市場。 據相關報導分析, 該動向是為回應銀行監管層喊話中對整治校園貸中銀行業責任的要求, 即“把正門打開”, 堵住側門。 可以說, 這是規範發展校園貸的又一嘗試。

校園貸市場的發展, 幾經風波。 自2002年開始的“大學生信用卡時代”, 因透支現象普遍導致銀行壞賬等問題, 經2009年整治後以商業銀行信用卡退出校園而告終;2013年網貸平臺進入校園, 迅即野蠻生長, 發生了多起惡性事件, 在2016年教育部和銀監會對其聯合整治後, 許多機構退出市場。 國有大行的進入, 承載著肅清市場的監管和社會期待。

整治校園貸, 一直是個難題。 整治之難, 源於該市場的特性。

其一, 大學生消費是個增長較快的市場。 據中國校園市場聯盟等發佈的《2016年中國校園市場發展報告》統計, 2016年中國大學生消費市場總規模達到6850億元。 一份來自中國高校傳媒聯盟與螞蟻金服旗下支付寶聯合發佈的大學生2016年帳單顯示, 人均支付金額為40839元, 較2015年增長97%。 這是個很有吸引力的市場。 其二, 大學生的收入來源有限, 絕大多數學生的收入來源於父母, 少部分靠助學貸款和社會資助, 兼職和打工收入有限且不穩定。 其三, 部分學生的消費觀存在誤區。 有關大學生消費觀的調查研究均指出, 雖然總體消費看起來合理, 但存在攀比心理嚴重, 過分追求名牌, 消費具有盲目性和從眾性, 以及缺乏計劃性, 隨意性強等問題。
相當比例的學生已有分期付款的經歷, 對於超前消費心理負擔不重。 特別是, 投資未來已成為流行理念, 為各種培訓和出國進行提前投入意願較強。 總之, 部分大學生消費觀念和意願與收入嚴重不匹配。 基於市場的上述特點, 為追求利益, 以往一些校園貸對於刺激消費和控制風險無所不用其極, 種種亂象——誘導性廣告、變相高利貸、“裸條”、暴力催款等, 產生了嚴重後果。

規範校園貸, 堵住側門, 需要針對市場特性, 對校園貸重新定位。 校園貸不同於助學貸款, 具有滿足學生消費需求或輔助學業的功能;校園貸也有別於一般的消費貸, 其面向的是尚未經濟自立的在校學生。 如果將校園貸作為一般商業性的消費貸, 或一門純粹的生意,

其發展往往是走向不遺餘力地推廣和進行規模擴張, 甚至急功近利, 劍走偏鋒。 既不利於引導學生合理消費, 也難以控制風險。 為大學生群體提供金融服務, 應當屬於普惠金融的範疇。 校園貸理應提供的是適當的幫助, 滿足合理的消費需求, 以幫助學生實現正當發展為目的, 而不是刺激或助長不理性消費。 為此, 需要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承擔社會責任, 不宜過分追求商業利益。

國有大銀行進入校園貸市場, 其相比網貸平臺較低的費率, 對於變相高利貸是個有力的打擊;快貸和中長期貸款覆蓋到入職階段, 可以滿足不同需求;與學校深度合作, 有利於消費者教育和風險控制。 要讓校園貸走得更遠,

還需從源頭上進行把控——確定合理的消費標準和範圍, 提高門檻, 嚴格審批, 耐心培養合格消費者, 讓各方共贏。

(作者系中山大學法學院教授)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