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周恩來一封信說服郭沫若當政治部第三廳廳長

周恩來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在許多場合講話都強調“談點個人意見”,或“跟大家商量”,注重互動交流。 他的這種商量徵詢的說話方式,既彰顯了其平易近人、謙虛謹慎的高尚品質,也取得了一言重於九鼎之寶的效果。

周恩來是我們党和國家卓越的領導人。 他不僅具有豐富的政治經驗、超凡的領導智慧,還具有出色的語言表達才能。 我們從他留存的著作、記錄他的影像和懷念他的文章中,至今仍能夠領略到他講話時的風采,感受到他語言表達的魅力。

“你不是滑頭,你太感情了一點”

周恩來在語言表達上還有一個特點,善於對不同的物件採用不同的稱呼。

如,他稱黃炎培為“黃任公”、稱齊白石為“齊老先生”、稱炊事員為“某師傅”,等等。 對同一物件,有時候也採用不同的稱呼。 如,新中國成立前,周恩來尊稱宋慶齡為“孫夫人”;她成為國家領導人後,稱其為“宋副主席”;向她通報黨內重要情況時,則稱其為“慶齡同志”。 周恩來以此來表達自己親切、熱情或者嚴肅的情感。

周恩來與郭沫若相識在1926年3月。 兩個人從此結成了深厚的情誼——既是志同道合的戰友,又是親密無間的朋友。

抗日戰爭爆發後,國共兩黨實行第二次合作,周恩來出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 政治部第三廳負責宣傳工作,周恩來推選善於鼓動宣傳的郭沫若擔任廳長。

郭沫若雖然敬重周恩來,但是卻不願擔任這一職務,認為在國民黨領導下工作是恥辱之事。 周恩來耐心地說服郭沫若:“我們拿著第三廳這個招牌,就可以用政府的名義組織團體到前線去,也可以到後方的城市、鄉村去,公開地、合法地、名正言順地進行宣傳。 ”郭沫若答應“考慮考慮”。 但是在老朋友的宴席上,郭沫若喝醉了,大罵了一通“政客”,包括他自己。 為此,周恩來給郭沫若寫了一封不尋常的信:“沫若同志:你不是滑頭,你太感情了一點。 廿七·一·卅一 周恩來”。

之前,周恩來給郭沫若寫信,都是親切地稱“沫若”、“沫若兄”,落款自稱“弟豪”(注:周恩來,曾用名伍豪)、“弟恩來”。 這封信只有一句話,開頭則稱“同志”,落款寫全名,表明了周恩來嚴肅的態度,並溫和地批評他不要任性,要用革命的理智控制自己的感情。

郭沫若閱信深思後,決定接受周恩來的建議,就任第三廳廳長。

稱呼是人際關係中傳情達意不可缺少的手段。 領導者對不同的物件講話時,要注意其身份、職業、年齡以及場合等差異,恰當地使用稱呼,該親切的時候就親切,該嚴肅的時候就嚴肅。 這樣,可以有效地拉近與對方的距離,還能夠很好地表達自己的感情和思想。

(《刊授黨校》雜誌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佈,請勿轉載,文本系節選。 )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