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創新供銷改革模式 煥發服務“三農”活力

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是黨中央、國務院立足于“三農”工作全域的一項戰略部署。 為切實解決基層供銷社與農民利益聯結不緊、農資保障功能缺失、綜合服務能力弱化等突出問題,開江縣抓住全省基層供銷社綜合改革試點的重大機遇,堅持以“為農服務”為主線、以“共建聯社”為抓手、以“興辦社屬企業”為龍頭,不斷創新基層供銷改革模式,建立完善基層供銷組織體系和服務機制,積極構建多層次、高效化的農業社會化服務格局。 2016年,基層供銷服務網路覆蓋全縣20個鄉鎮和140個行政村,吸納專業合作社、種糧大戶等各種農業經營實體農民入社300餘人,基層供銷社服務“三農”煥發出新生機、新活力。

一、堅持“三化共建”,完善基層供銷服務組織

堅定合作經濟基本屬性原則不動搖,按照“規範辦社、開放辦社、示範辦社”理念,積極探索辦社新途徑、新形式,高標準建設一批具有強大內生活力的新型供銷社,切實成為黨委政府為農服務抓得住、用得上的骨幹力量和綜合平臺。 一是標準化重建基層社。 利用省供銷社以獎代補專項資金,依託社區綜合服務社、專業合作社、農貿超市、莊稼醫院等載體,按照規範建社有證照、有場所、有陣地、有體系、有人員“五有標準”,推進基層供銷社資產重組、資源盤活、股份合作和承包租賃,並將所有新型基層社統一以“合作有限公司”的形式進行工商登記,實行公司與基層社“兩塊牌子、一套人馬”運行,恢復重建鄉鎮供銷社20個、升級改造示範社5家,建成縣供銷社社屬企業4個、組建有限責任公司20個,基層供銷合作社規範程度不高、網點佈局不優、組織體系不全等現實問題有效解決。

二是多元化聯建專合社。 堅持“組織聯合、共同發起、共同出資”的原則,由縣供銷社牽頭,建立基層供銷社建社“1 N”組織架構,廣泛採取“社屬企業 民營公司”“社屬企業 社會能人”“供銷合作社 專業合作社 村支兩委”等方式組建經營實體,推動縣社屬七星農資有限公司與民營天元農資有限公司聯合、與農副產品銷售大戶合股,建成集自主經營主體、為農服務載體、合作經濟聯合體“三位一體”的新型基層供銷合作組織20個;同時,積極推進“社村共建”,引導種養大戶、龍頭企業、農民專業社等新型主體,開展跨區域、跨產品再聯合,廣泛吸納農民及各類農業經營實體入社,建成農村社會綜合服務社75個、農村專業合作社38家,傳統農業生產資料配送中心10個,領辦農民專業合作社10家,引辦經營性服務組織20個,“合作社不合作、聯合社不聯合”局面大為改觀。
三是品牌化創建示範社。 深化全民創業、全域創新、全面創優“三創”實踐活動,制定細化創建標準,鮮明為農服務、社會公益導向,通過政府主導、基層社主體,專案支持、以獎代補等措施,扎實開展基層社、專合社、聯合社創建工作。 2015年以來,創建全國標杆社2個、省級示範社2家、莊家醫院55個,紅花蔬菜和利民養殖專業合作社被列入國家農業綜合開發扶持專案,基層供銷社影響力不斷提升。

二、堅持“三台同搭”,拓展基層供銷服務領域

基層供銷社作為農民群眾的合作經濟組織,源於農村、與農為伴,只有適應“三農”發展新形勢、拓展服務新領域才能不斷壯大。 緊緊圍繞服務規模化、流通現代化、增收長效化“三大核心任務”,廣泛搭建“產、供、銷”一體服務平臺,扎實推進基層供銷“布點、連線、織網”工作,全力加快農業社會化服務“下鄉”、農產品“進城”步伐。 一是搭建農村電商運營平臺。 立足“網上供銷、供給天下”定位,與全國供銷合作總社“供銷e家”對接,與阿裡巴巴、京東合作,按照規劃布點、店牌標識、硬體設定、服務管理、專業培訓、物流配送“六統一”建設標準,深入實施縣、鄉、村電子商務“三級網路”工程,扎實開展“基地 批發市場 零售終端”、“基地 配送中心 零售終端”試點,資訊化改造日用消費品網點、社區綜合服務社和專業合作社,建成縣電子商務綜合服務平臺1個、“幸福開江”農村電商網站和農村電商運營服務站點30個、農資連鎖經營網點60個,改造農資零售網點180個,基層供銷社農資銷售全縣市場佔有率達到80%以上,農村商貿流通網路終端基本實現村村全覆蓋,農資服務和農產品銷售“線上線下”互動更加便捷。

二是搭建農村資金互助合作平臺。 充分利用作為達州農村資金互助合作試點縣的有利契機,以農村專業合作社為實施主體,成立農村資金互助合作部,切實把同行業、同領域各類經營主體的有限資金、閒置資本聚合起來,向合作社內部成員適時提供小額資金借貸服務,真正以創新機制籌措資金,辦大事、解難事。 2016年引導5個專業大戶籌資50萬元組建利民養殖專業合作社資金互助部,帶動發展開江麻鴨、寶源白鵝20萬隻,有效解決農業規模化發展資金籌措難題,實現入社農民人均增收500元以上。三是搭建土地託管服務平臺。以用好農村產權交易服務中心為抓手、以推進農建綜合示範區建設為契機,充分發揮供銷社農技服務、農資供應、農機調度等職能優勢,靈活採取自辦、領辦、聯辦等形式,成立農資科技服務隊和農機專業服務隊,與新農商道發自然公司合作籌建縣級農建服務中心和鄉鎮農建服務站,推進“大田託管”、“代管代種”,開展土地“保姆式”、“功能表式”服務,先後在5個鄉鎮試點土地託管5萬畝、簽訂保植服務訂單合同5萬畝,高標準建成萬畝蓮花世界、萬畝黃金花海、萬畝橄欖莊園“三萬畝土地託管服務示範圈”,推動銀杏、油橄欖、蓮藕、油菜等特色產業規模化、產業化、品牌化發展,有效解決“誰種地、怎麼種”難題。

三、堅持“三資活用”,夯實基層供銷服務根基

撬動各方資源、整合各類資本,加快建立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的機制平臺是推進基層供銷社改革的基礎條件。堅持用改革的辦法、整合的思維,優化資源配置、完善治理機制,推動基層供銷合作組織社企分開、上下貫通、協調運行。一是活用財政扶持資金。設立縣供銷綜合改革發展專項資金,縣財政每年注入500萬元,聯合社當年社有資產收益按20%的比例注入,重點用於農建服務中心、農村經濟合作組織聯合會、基層社標杆社、星級綜合服務社等工程建設,實施化肥、農藥等重要農資淡儲財政補貼,支持供銷社承辦鄉村文化旅遊、現代倉儲物流和農業產業經營等項目。2016年,縣供銷社與30家農民專合社、種糧大戶簽訂直供、聯采契約式服務合同,通過財政補貼規模發展銀杏基地6200畝、油橄欖基地1000畝、優質茶葉基地14000畝,供銷系統銷售化肥23000餘噸、淡季儲備化肥6000餘噸。二是活用社會服務資本。以增資擴股、參股投資等形式,建立共同出資的投資平臺,扎實推進社屬企業相互參股、產權聯結和業務合作,全力加快基層供銷產權多元化進程,建成農資、煙花爆竹、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電子商務“四大行業協會”,形成農副產品購銷經營、再生資源回收、煙花爆竹連鎖行銷、農業生產資料經營“四大體系”,培育出七星農資、天元農業、吉星煙花爆竹等龍頭企業。三是活用專合組織資源。全面落實合作經濟聯合組織要求,堅持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搭建農合聯改革體系架構,落實農合聯籌建經費50萬元、充實農民合作基金1000萬元,組織引導各類涉農主體抱團,發展縣級農合聯1個、吸納會員117人,會員涵蓋全縣生產類、經營類、服務類等服務組織95%以上,鎮級農合聯3個、吸納會員953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農服務組織、涉農企事業單位、金融服務機構等組織占會員總數的86%以上;同時,把供銷社改革融入農合聯構建中,積極探索人財物統一管理、參公聯合社人員聘任制管理,基層社共同出資、經濟組織廣泛參與、管理民主高效的經濟聯合組織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2016年引導5個專業大戶籌資50萬元組建利民養殖專業合作社資金互助部,帶動發展開江麻鴨、寶源白鵝20萬隻,有效解決農業規模化發展資金籌措難題,實現入社農民人均增收500元以上。三是搭建土地託管服務平臺。以用好農村產權交易服務中心為抓手、以推進農建綜合示範區建設為契機,充分發揮供銷社農技服務、農資供應、農機調度等職能優勢,靈活採取自辦、領辦、聯辦等形式,成立農資科技服務隊和農機專業服務隊,與新農商道發自然公司合作籌建縣級農建服務中心和鄉鎮農建服務站,推進“大田託管”、“代管代種”,開展土地“保姆式”、“功能表式”服務,先後在5個鄉鎮試點土地託管5萬畝、簽訂保植服務訂單合同5萬畝,高標準建成萬畝蓮花世界、萬畝黃金花海、萬畝橄欖莊園“三萬畝土地託管服務示範圈”,推動銀杏、油橄欖、蓮藕、油菜等特色產業規模化、產業化、品牌化發展,有效解決“誰種地、怎麼種”難題。

三、堅持“三資活用”,夯實基層供銷服務根基

撬動各方資源、整合各類資本,加快建立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的機制平臺是推進基層供銷社改革的基礎條件。堅持用改革的辦法、整合的思維,優化資源配置、完善治理機制,推動基層供銷合作組織社企分開、上下貫通、協調運行。一是活用財政扶持資金。設立縣供銷綜合改革發展專項資金,縣財政每年注入500萬元,聯合社當年社有資產收益按20%的比例注入,重點用於農建服務中心、農村經濟合作組織聯合會、基層社標杆社、星級綜合服務社等工程建設,實施化肥、農藥等重要農資淡儲財政補貼,支持供銷社承辦鄉村文化旅遊、現代倉儲物流和農業產業經營等項目。2016年,縣供銷社與30家農民專合社、種糧大戶簽訂直供、聯采契約式服務合同,通過財政補貼規模發展銀杏基地6200畝、油橄欖基地1000畝、優質茶葉基地14000畝,供銷系統銷售化肥23000餘噸、淡季儲備化肥6000餘噸。二是活用社會服務資本。以增資擴股、參股投資等形式,建立共同出資的投資平臺,扎實推進社屬企業相互參股、產權聯結和業務合作,全力加快基層供銷產權多元化進程,建成農資、煙花爆竹、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電子商務“四大行業協會”,形成農副產品購銷經營、再生資源回收、煙花爆竹連鎖行銷、農業生產資料經營“四大體系”,培育出七星農資、天元農業、吉星煙花爆竹等龍頭企業。三是活用專合組織資源。全面落實合作經濟聯合組織要求,堅持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搭建農合聯改革體系架構,落實農合聯籌建經費50萬元、充實農民合作基金1000萬元,組織引導各類涉農主體抱團,發展縣級農合聯1個、吸納會員117人,會員涵蓋全縣生產類、經營類、服務類等服務組織95%以上,鎮級農合聯3個、吸納會員953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農服務組織、涉農企事業單位、金融服務機構等組織占會員總數的86%以上;同時,把供銷社改革融入農合聯構建中,積極探索人財物統一管理、參公聯合社人員聘任制管理,基層社共同出資、經濟組織廣泛參與、管理民主高效的經濟聯合組織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