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獨家| 涉非標超限 中信銀行暫停“名股實債”業務

【財新網】在銀監會的檢查壓力下, 銀行尋求自保策略, 主動收縮一些擦邊球業務。

近期, 多位中信銀行內部人士對財新記者透露, 目前該行暫停了所有的“名股實債”的夾層融資結構的業務。 主要原因在於, 這類業務投資的底層資產按照非標準化債權資產計算, 突破了監管紅線。

這並非個案。 多位元銀行高層告訴財新記者, 在監管進場檢查一般持續約兩個月, 在此期間, 出於類似的原因, 多家銀行均在收縮“名股實債”類資產, 比如把簽訂的框架協定金額規模縮小。 這包括郵儲、建設銀行等大行, 而非標業務較多的興業、浦發、民生等股份制銀行,

更是承壓嚴重, 難過監管大關。

“從非標資產穿透來看, 等同於一般授信。 以前走信託通道, 占的是給信託的同業授信, 現在要穿透為給企業的授信。 一旦非標回表, 按貸款集中度來看就超標了。 ”一位農商行人士說。

監管未明確態度, 銀行在揣測中選擇保守操作。 “現在較安全的做法就是暫停。 監管沒有說清楚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 那就自己把握:不到萬不得已, 就別做。 ” 一位股份制銀行某總行部門總經理坦言。

非標並未明確會計科目, 一般市場以應收款項類投資或是具體二級科目來估算。 據國金證券此前測算, 在股份制銀行中, 截至2016年末, 興業銀行、浦發銀行、民生銀行、中信銀行的非標資產規模分別為近1.9萬億,

1.08萬億、1.05萬億、1.03萬億。 其中, 民生銀行的非標資產逆勢同比劇增了6000多億元, 增幅達172%。

大檢查約束銀行

近年來, 銀監會不斷拓展非標概念, 兩融收益權、股票質押式回購、帶回購性質的股權資產均被認定為非標, 但監管並未發文來明確約束, 直至此番銀行系統大檢查。

在銀監會“三三四”的檢查中, “三套利”要求檢查銀行是否通過產業基金、委託貸款等方式提供融資放大政府性債務, 通過產業基金等進行非標資產投資等。

這指向了近年來銀行理財夾層融資。 簡單而言即所謂“投貸聯動”, 銀行先通過“投”將專案資本金的錢補足, 撬動後續貸款。 銀行多將此作為“表內+表外”、“股+債”“融資+融智”等創新業務模式。

此類融資模式最早適用於四證不全的地產企業, 現在擴及多個領域, 遍地開花的政府類產業基金則是明證, 近期“債轉股”項目也多以此操作而引發市場爭議。 一位銀行風控人士曾估算, 銀行理財20萬億的規模, 投向夾層類的資產已經有20%之多, 總量在5萬億左右。 。 按8號文定義, 非標是指未在銀行間市場及證券交易所市場交易的債權性資產, 大多實質為信貸資產。

銀監會對銀行理財投資非標進行了規模限制, 以占總資產規模的4%或者理財規模的35%的最低標準為硬杠杠。

銀行為達標, 主要靠做大分母。 業內人士均反映, 8號文留了很多“口子”, 並沒有堵住銀行繞道投資非標。 “我們以為柵欄只有這麼大。 ”一家股份制銀行風險部總經理曾笑著用雙手比了10釐米的寬度,

接著雙手展開至1米寬的長度——“結果是這麼大。 ”

雖屢屢強調“實質重于形式”計提, 需“一一對應、不得期限錯配”, 但在實際業務中, 銀行很難真正落實。

正如前所述, 近年來銀行理財作為優先順序資金, 以股權名義介入, 以政府遠期回購退出, 期間收取固定回報收益率的“假股真債”融資結構大行其道, 幫助地產、政府平臺及其它企業融資。

銀行理財投資非標的規模, 在2014年5月同業監管檔下發一度斷崖式萎縮, 降至2015年的3.7萬億(占15.7%), 於2016年末已反彈至5萬億, 占理財投資總比重的17.5%。

為什麼大量資金尤其是銀行理財, 湧向了非標(非標準化債權)資產?近期, 平安陸金所董事長李仁傑認為, 這跟中國金融體系的結構有關係,

銀行的信貸資產占了整個金融資產的大頭, 再加上直接融資標準的產品不夠豐富, 而非標類固收的資產收益回報較高。 “這既是不正常, 也是正常的, 所有的金融產品、所有的金融市場可能都是從不標準到標準, 從不成熟到成熟,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只能不斷加快比如說資產證券化等產品的推進。 ”■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