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國式的疼愛兒女

女教授究竟看到了什麼, 她坦言, 孩子們富足、前衛、新潮的生活, 她十分羡慕。 譬如女兒的化妝品本來已經擺滿了梳粧檯, 過期了也不知道,

但是還要買, 那種隨意性和毫無節制讓人無法想像。 他們的衣服, 自結婚以後, 本來就淘汰了以前所有的舊衣服, 衣櫃裡掛滿幾年也不會穿完的服裝, 但仍然在頻繁地添置新的。 他們的零食, 五花八門, 五湖四海, 一盒盒、一袋袋, 隨意一種就是一桶烹調油與一袋麵粉的價格。 他們的冰箱裡應有盡有, 許多東西已經超期變質, 儘管如此, 還要隔三差五地去飯店消費。 他們的工資收入本來不低, 卻是不折不扣的月光族。

然而, 讓教授母親無論如何也更不好接受的是, 他們逢年遇節或偶爾去爸媽家的時候, 帶給長輩的東西永遠是那麼一點點。 應該說, 我們至今節儉, 購物總是買低廉的、打折的甚至是處理的, 錙銖必較,

攢下錢毫不猶豫地傾力補貼給兒女們。 而且, 還為此找出理由說, 不給他們給誰?然而, 他們用得著嗎?他們理解嗎?他們感恩嗎?

教授有些憤慨了, 當老人將視為稀罕的食物帶給孩子時, 人家大多在那擱著、晾著, 根本不屑一顧, 因為我們的東西是當地的, 人家想要的是外地的;我們好不容易托人捎來了外地的, 人家又喜歡國際的。 於是, 就隨時可以看到他們任意丟在沙發上、灶台旁的各種甜點、零食、巧克力等。 冷靜之後想一想, 找老同志們問一問, 朋友圈裡發一發, 誰沒有過這樣的經歷?繼而大家會心同此理地提出一個問題:孩子們的生活已經如此完美了, 老人們為什麼還要拼命節衣縮食地“接濟”人家?世事洞明的老人們為什麼要幹出這樣的傻事?

當人們目睹諸如此類的社會現象後, 都會有一句經典脫口而出:可憐天下父母心。 然而正是這種中國式的父愛、母愛甚至隔代愛, 很大程度上扭曲了正常的血緣關係, 拉低了下一輩人自立、自強的生活本領和奮鬥意識, 也磨鈍了他們不懈追求和敢於創新的能力。 錦衣玉食, 憑空而至, 這種中國式的疼愛兒女, 任何時候都不為生機勃勃的社會放縱與認可。 而對那些奔波了大半生, 努力奮鬥為社會創造了大量財富的老一輩來講, 本就應該安享晚年, 樂享晚年, 合理支配手中積蓄不僅是自己的權利, 也是社會進步的本質意義。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