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四肢乏力、頭腦昏沉、沒食欲,把這六穴位灸透了,可祛除一身濕氣

春季往往濕氣重, 容易帶來各種“濕症”, 因此初春養生要做好祛濕工作。 身體濕除了, 就相當於祛除了百病之源, 其他疾病將大大好轉, 沒有大毛病的朋友會變得神清氣爽起來。

祛“內濕”, 防“外濕”

內濕多因飲食不節制, 或在冬季時吃多了肥甘厚膩的食物, 讓體內濕氣內侵脾陽以至失運。 而外濕是由於春季雨水較多, 容易讓濕邪入侵。 內外因相互影響, 容易引發疾病。

中醫認為, “濕邪”是“六淫”之一。

當人體正氣不足, 抵抗力下降時, 濕氣就容易入侵而導致疾病的發生。 濕是最容易滲透的, 遇寒則成為寒濕, 遇熱則成為濕熱, 遇風則成為風濕, 發展為很難根治的慢性疾病;濕氣在皮下, 就形成肥胖, 也是一個不好處理的健康問題。

因此在初春既要做好保暖,

防止外界陰冷的刺激和寒氣的入侵。 也要注重祛濕健脾, 將身體裡面的濕邪驅走, 讓脾胃順利運轉起來。

濟南潤康中醫專家建議, 春天的飲食中可以加入茯苓、淮山、薏米等食材, 有健脾養胃的功效。 還可以將切成薄片的黨參用開水浸泡代茶飲, 有益氣補血、生津止渴、和胃健脾的功效。

如何判斷自己體內有濕?

如果最近兩周內常有以下表現, 就說明體內有濕需要治療了。

一、頭部沉重四肢乏:濕性重濁, 其特點就是沉重, 失眠, 記憶力下降, 易怒, 煩燥。

二、口中發黏舌苔膩:感受濕邪最典型的表現就是口中發黏。

三、胸腹脹滿小便不暢:濕為陰邪, 易滯留臟腑, 阻礙氣血運行致脘腹脹滿, 脾胃功能失常。 濕邪停于下焦, 則小便短少而不舒暢。

四、下肢浮腫便溏瀉:常表現為下肢浮腫, 朝輕暮重, 大便不成形, 而且粘滯難沖走, 便完後感覺不爽。

五、腳縫癢, 起水泡甚至潰爛。

祛濕有側重, 艾灸最見效!

若只出現輕度不適的人群, 屬於輕度濕症, 並不建議藥物調理。 可以在日常生活注意飲食加運動進行調節。 若濕症嚴重者不妨試試艾灸, 輔助按摩穴位。

艾葉味苦性辛溫,具有溫經止血、祛寒止痛之功效,“以之炙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因此,艾灸具有溫經通絡、行氣活血、散寒除濕及養生保健的作用。

1、關元穴:位於臍下3寸,為養生保健強壯的要穴。灸此穴位可以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用隨身灸灸20-30分鐘。長期施灸有調理氣血、補腎固精等功效。

2、命門穴:位於人體背後第二腰椎之下與臍相對,是人體生命力的中心,為元氣“住宿”的地方。

3、中脘穴: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處,相當於五指寬度。灸此穴位可以用艾條灸10-15分鐘,能有效緩解胃部疾病的各種症狀。

4、足三裡穴:外膝下3寸,脛骨外側月一橫指處。

5、豐隆穴:小腿外側的中點,肌肉較鼓起的地方,這個是祛濕較好的穴位。

6、解溪穴:腳背、踝關節活動的凹點。每日用艾條灸10-15分鐘,這個穴位是全身祛痰濕的穴位,對解除下肢的水腫效果較好。

飲食方面需多吃祛濕食物,如如薏米、冬瓜、赤小豆、白扁豆等等食物。儘量避免油膩、煎炸、辛辣刺激、生冷的食物,同時不要吃得過飽而傷脾胃。

在陽光較好的日子,可以多到戶外走走,有助於驅散體內的濕氣,提高身體抵抗力,維護自身的正氣。另外注意天氣變化防寒保暖。

艾葉味苦性辛溫,具有溫經止血、祛寒止痛之功效,“以之炙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因此,艾灸具有溫經通絡、行氣活血、散寒除濕及養生保健的作用。

1、關元穴:位於臍下3寸,為養生保健強壯的要穴。灸此穴位可以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用隨身灸灸20-30分鐘。長期施灸有調理氣血、補腎固精等功效。

2、命門穴:位於人體背後第二腰椎之下與臍相對,是人體生命力的中心,為元氣“住宿”的地方。

3、中脘穴: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處,相當於五指寬度。灸此穴位可以用艾條灸10-15分鐘,能有效緩解胃部疾病的各種症狀。

4、足三裡穴:外膝下3寸,脛骨外側月一橫指處。

5、豐隆穴:小腿外側的中點,肌肉較鼓起的地方,這個是祛濕較好的穴位。

6、解溪穴:腳背、踝關節活動的凹點。每日用艾條灸10-15分鐘,這個穴位是全身祛痰濕的穴位,對解除下肢的水腫效果較好。

飲食方面需多吃祛濕食物,如如薏米、冬瓜、赤小豆、白扁豆等等食物。儘量避免油膩、煎炸、辛辣刺激、生冷的食物,同時不要吃得過飽而傷脾胃。

在陽光較好的日子,可以多到戶外走走,有助於驅散體內的濕氣,提高身體抵抗力,維護自身的正氣。另外注意天氣變化防寒保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