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本來挖掘朱棣的長陵 為何改為神宗朱翊鈞定陵

位於北京昌平的“明十三陵”, 是明朝皇帝的墓葬群。 在這些皇陵之中, 最引人注目的當屬明神宗朱翊鈞定陵的“地下宮殿”了。 定陵是明朝第13位皇帝神宗朱翊鈞及兩位皇后的合葬墓,

始建于萬曆十二年(1584年), 萬曆十八年(1590年)竣工, 費時6年, 耗白銀800萬兩, 相當於當時全國兩年的賦稅總收入。 這座巨大的陵寢, 在當年是怎麼被開掘的呢?前前後後又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明朝的皇家陵園共有4處:埋葬朱元璋祖父母的盱眙祖陵, 埋葬朱元璋父母的鳳陽皇陵, 埋葬朱元璋的南京孝陵, 埋葬朱棣等13位皇帝的北京十三陵。 出乎意料的是, 在湖北省鐘祥市還有1處, 即明顯陵, 只不過陵主朱祜杬生前沒有做過皇帝。

就陵墓的規模而言, 在北京的十三陵中, 有三座陵墓規制比較大:一是成祖朱棣的長陵, 二是世宗皇帝朱厚熄的永陵, 三是神宗皇帝朱翊鈞的定陵。

根據目前已解密的相關文件,

當年發掘明皇陵的請示報告是《關於發掘明長陵的請示報告》, 根本就不是發掘定陵, 而是掘朱棣的長陵。 為什麼後來又成定陵了呢?

據說, 當時身為“長陵發掘委員會”委員的夏鼐負責發掘的具體技術指導, 他讓其學生、後任首都博物館館長的趙其昌做前期調研。 誰料, 當時去長陵時正好下大雪, 趙其昌帶著探工趙同海, 在長陵轉了兩三天, 也沒有找到可供發掘的線索。 最後專家們幾經商討, 決定先試掘朱棣的大兒子朱高熾的獻陵, 等積累經驗再發掘長陵。

獻陵是朱高熾的陵寢, 高熾可謂大器晚成, 他一直到47歲才繼承大位, 但僅當了10個月皇帝就死了。 由於在位時間太短, 其陵也不可能太大, 由長陵的規制簡化而來,

僅有基本的建築, 可以說是長陵的“精簡版”。 然而, 還沒有挖掘獻陵, 專家們在討論之後, 又認為挖掘獻陵意義不大, 即使開啟了獻陵, 也不可能給長陵的發掘帶來多少有價值的參考。

後來, 有專家提議試掘永陵, 但是這和挖長陵無異。 在專家經過幾番討論之後, 最終把目光移到了定陵上。 定陵的主人朱翊鈞, 於1573年即位做皇帝, 年僅10歲, 1620年病死, 在位長達48年。 朱翊鈞的定陵與朱厚熄的永陵是十三陵中的“變種”, 規制變化較大;景、裕、茂、泰、康、昭、德的規制與長陵相同, 地宮設計與地面建築齊全, 只是規模、比例變小, 是長陵的“簡化版”。

其實, 在今天看來, 如果從積累發掘長陵的經驗來看, 從景、裕、茂、泰、康、昭、德七陵中選擇最為合適。

可最後陰差陽錯, 朱翊鈞的陵寢“中標”了。

據《定陵地下玄宮洞開記》(楊仕、岳南合著)的說法, 吳、夏打定定陵主意的原因有兩個:

一方面, 定陵是十三陵中營建年代較晚的一個, 地面建築保存得比較完整, 將來修復起來也容易些。

另一方面, 萬曆是明朝統治時間最長的一個, 做了48年皇帝, 可能史料會多一些。

當然由於當事人均已過世, 吳、夏當年到底是怎麼想的, 也成了歷史懸案。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路, 非小編原創, 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 我們將儘快刪除相關內容。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