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文言文閱讀總丟分?80%的同學可能都忽略了它

于老師說

相信有不少同學會在文言文翻譯題上丟分, 也許你忽略了這樣一個很重要的考點: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主要有六種: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以及倒裝句中的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狀語(介賓短語)後置。 下面我們就來一一學習下。

1、判斷句

現代漢語的判斷句, 一般要在主語的謂語之間加判斷動詞“是”。 古代通常不用“是”來聯繫, 而是採用以下方式表示。

(1) 用語氣助詞來表示判斷

採用“……者, ……也”“……, ……也”“……, ……者也”“……者……”“……者……者也”等詞語用在謂語後面幫助判斷。

A:“……者, ……也”這是文言判斷句最常見的形式。 主語後用“者”,

表示提頓, 有舒緩語氣的作用, 謂語後用“也”結句, 對主語加以肯定的判斷或解說。

如:“陳涉者, 陽城人也。 ”(《史記.陳涉世家》;“夫戰, 勇氣也”。 (《左傳·曹判論戰》);“蓮, 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頤《愛蓮說》)

B: “......, ......也。 ”其常見方式為:主語+謂語+也, 在這種判斷句中, 有時“者”和“也”不一定同時出現, 一般省略“者”", 只用“也”表判斷。

如:“南陽劉子驥, 高尚士也”。 (陶淵明《桃花源記》);“操雖託名漢相, 其實漢賊也。 ”(《資治通鑒》)

C:“......者也。 ” 在句末連用語氣詞“者也”, 表示加強肯定語氣, 這時的“者”不表示提頓, 只起稱代作用。 這種判斷句, 在文言文中也比較常見。

如:“菊, 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頤《愛蓮說》)者也用在句尾加強語氣。

D:“......者, ......。 ”有的判斷句, 只在主語後用“者”表示停頓, 但這種情況不常見。

如“方柯者, 中國之人。

”(方柯, 是中國人)

E:省略“者”、“也”的句子, 有時也有者也均不用的句子

如:劉備天下梟雄。 可譯為:劉備是天下勇猛的人。

(2)用副詞加強判斷或構成否定判斷

用副詞“乃”“則”“即”“皆”“耳”等副詞加強判斷的語氣。 這種形式也較為多見。

例如:“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 (司馬遷《陳涉世家》), “乃”可以解釋為就是, 用來判斷當立者是誰。

“太丘舍去, 去後乃至”《世說新語》其中乃用來表示判斷。

“日初出大如車蓋, 及日中則如盤盂”《兩小兒辯日》用“則”來對日中時的形狀作出判斷。

“不可久居, 乃記之而去”《小石潭記》“不能久留, 就記下這些景色離開了。 ”

“狼亦黠矣, 而頃刻兩畢, 只曾笑耳!”(《狼》), “狼也很狡猾了, 可是一會兒兩隻狼都被殺死, 只是增加一點笑料罷了。 ”其中的“耳”為語助詞表判斷。

(3)以動詞“為”代詞“是”表示判斷

如“臣以王之攻宋也, 為與此同類。 ”可譯為:我認為大王攻打宋國。 這是和他們一樣的。

(4)採用否定副詞“非”表否定判斷

如:“非人哉!與人期行, 相委而去。 ”(《世說新語》)中的“非”解釋為不是, 做出否定的判斷。

“城非不高也, 池非不深也, 兵革非不堅利也……”(《孟子》)中的“非”也是否定的判斷詞。

2、被動句

(1)用“為”或“為……所”配合表示被動

A、“為”字句

如:吳廣素愛人, 士卒多為用者。 可譯為:吳廣平素很愛護士兵, 士兵大多願意替他出力。

其印為予群從輩所得。 可譯為:他的字模被我的侄子輩得到。

B、“為……所……”“為所”句

如:“舌一吐而二蟲為所吞”, “為所吞”是指兩隻小蟲被癩蛤蟆吞掉(《童趣》), 其中主動者“癩蛤蟆”沒有出現。

(2)用介詞“於”放在動詞後,

並引出施動者

如《孟子二章》“百里溪舉於市”說“百里溪從市場上被提拔起來, ”屬於被動意義, 而“介”詞於則介紹處所(名詞)“又留蚊於素帳中”。 其中的“於”表示被動的意思。

如“而君幸于趙王, 故燕王欲結於君。 ”可譯為:而您被趙王所看重, 所以燕王想和您結好。

(3)用“見”表示被動, 或“見”與“於”配合使用, 或“見”與“被”對舉使用。

如:秦城恐不可得, 徒見欺。 可譯為:秦國的城池恐怕不能得到, 白白地被欺騙。

(4)沒有任何表示被動詞語的被動句

如:帝感其誠。 可譯為:上帝被他的誠心所感動。

檣傾楫摧。 可譯為:船上的桅杆被吹倒了, 船槳被折斷了。

被動句需要仔細琢磨體會。

3、省略句

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 句子成分的省略, 是古今漢語都有的現象, 只是文言文省略的情況更加普遍,

幾乎所有的句子成分都有省略。

(1)主語省略

省略主語的現象在古今漢語中都有, 只是在古漢語中更多一些。

如:( )見漁人, 乃大驚, 問所從來。 這句中的主語就省略了。

永州之野產異蛇, ( )黑質而白章。 這句中的主語也省略了。 ( )表示是省略的主語。

(2)謂語省略

謂語是對主語加以就明, 是句子中的重要成分, 一般不省略, 但在有些情況下謂語也可以省略。

如, 一鼓作氣 再( )而衰, 三( )而竭。

“擇其善者而從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論語》六則)後一分句省略了謂語“擇”。 在譯成現代漢語時, 被省略的謂語一定要補充出來。

(3)賓語省略

賓語是動詞的受動物件, 我們要注意動詞謂語, 就能分析被省略的賓語。

如:尉劍挺, 廣起, 奪( )而殺尉。

余聞( )而愈悲。 這幾句( )中都是省略了的賓語。

(4)省略介詞“於”

介詞“於”、“以”在文言文中常被省略。

如:林盡( )水源;口技人坐( )屏障中。

這幾句( )中的就是省略的介詞。

省略句需要字字對照,句句明其意。

4、倒裝句

(1)謂語提前句

謂語:謂語是對主語動作或狀態的陳述或說明,指出“做什麼”“是什麼”或“怎麼樣”。 謂語動詞的位置一般在主語之後。

文言文中有的主語在前,謂語在後,這是句子的常式,但有時為了突出謂諫或表達某種感情,也可以把主語謂語的順序顛倒過來。

如:甚矣,汝之不惠(慧);美矣哉,我少年中國;甚矣哉,為欺也!

(2)賓語前置句

賓語:賓語,又稱受詞,是指一個動作(動詞)的接受者。

古漢語中的賓語,在一定的條件下要放在動詞或介詞的前面。具體條件是:以疑問代詞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賓語前置。

如:且焉置土石? 微斯人,吾誰與歸?

在否定句中,賓語為代詞,賓語放在動詞之前。如:城中皆不知覺。

一般句子中,如果賓語需要前置時,必須在前置的賓語和謂語間加“之”或“之為”、“是”等作標誌。

如:何陋之有?宋何罪之有?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3)定語後置句

定語:定語是用來修飾、限定、說明名詞或代詞的品質與特徵的。

現代漢語的定語一般都放在它所修飾的中心詞前,古文中有時為強調定語所表示的意義或使句子節奏短而鮮明,可以把較長的修飾語放在中心詞之後。

如: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馬之千里者。

定語後置句的翻譯,可在譯文中後置定語提到中心詞之前,使之合乎現代漢語的習慣。但也可仍按原句式翻譯,定語後置有兩種作用,一是突出修飾成分,一是避免定語太長。可根據哪種作用為主,選擇不同的對譯方法,或者選擇其它的對譯方法。

(4)狀語後置句

狀語:狀語是句子的重要修飾成分。狀語是謂語裡的另一個附加成分,它附加在謂語中心語的前面,從情況,時間,處所,方式,條件,物件,肯定,否定,範圍和程度等方面對謂語中心進行修飾或限制。

用“以”和“於”組成介詞短語,如果對譯成現代漢語一般放在謂語之前作狀語,而在文言文中可以放在謂語之後作補語。

如:屠懼,投之(以骨)。 … …用骨投之

為壇而盟,祭(以尉首)。… …用尉首祭祀

故臨崩寄臣(以大事)。… …把大事託付給臣

戰(於長勺)。… …在長勺戰

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在危難之間奉命

小尾

自白書

于老師,初中語文帳號運營者,致力於為廣大初中生打造一個長期高效語文學習的平臺,每天都會有乾貨放送給各位小夥伴,讓初中語文學習更簡單。

這幾句( )中都是省略了的賓語。

(4)省略介詞“於”

介詞“於”、“以”在文言文中常被省略。

如:林盡( )水源;口技人坐( )屏障中。

這幾句( )中的就是省略的介詞。

省略句需要字字對照,句句明其意。

4、倒裝句

(1)謂語提前句

謂語:謂語是對主語動作或狀態的陳述或說明,指出“做什麼”“是什麼”或“怎麼樣”。 謂語動詞的位置一般在主語之後。

文言文中有的主語在前,謂語在後,這是句子的常式,但有時為了突出謂諫或表達某種感情,也可以把主語謂語的順序顛倒過來。

如:甚矣,汝之不惠(慧);美矣哉,我少年中國;甚矣哉,為欺也!

(2)賓語前置句

賓語:賓語,又稱受詞,是指一個動作(動詞)的接受者。

古漢語中的賓語,在一定的條件下要放在動詞或介詞的前面。具體條件是:以疑問代詞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賓語前置。

如:且焉置土石? 微斯人,吾誰與歸?

在否定句中,賓語為代詞,賓語放在動詞之前。如:城中皆不知覺。

一般句子中,如果賓語需要前置時,必須在前置的賓語和謂語間加“之”或“之為”、“是”等作標誌。

如:何陋之有?宋何罪之有?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3)定語後置句

定語:定語是用來修飾、限定、說明名詞或代詞的品質與特徵的。

現代漢語的定語一般都放在它所修飾的中心詞前,古文中有時為強調定語所表示的意義或使句子節奏短而鮮明,可以把較長的修飾語放在中心詞之後。

如: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馬之千里者。

定語後置句的翻譯,可在譯文中後置定語提到中心詞之前,使之合乎現代漢語的習慣。但也可仍按原句式翻譯,定語後置有兩種作用,一是突出修飾成分,一是避免定語太長。可根據哪種作用為主,選擇不同的對譯方法,或者選擇其它的對譯方法。

(4)狀語後置句

狀語:狀語是句子的重要修飾成分。狀語是謂語裡的另一個附加成分,它附加在謂語中心語的前面,從情況,時間,處所,方式,條件,物件,肯定,否定,範圍和程度等方面對謂語中心進行修飾或限制。

用“以”和“於”組成介詞短語,如果對譯成現代漢語一般放在謂語之前作狀語,而在文言文中可以放在謂語之後作補語。

如:屠懼,投之(以骨)。 … …用骨投之

為壇而盟,祭(以尉首)。… …用尉首祭祀

故臨崩寄臣(以大事)。… …把大事託付給臣

戰(於長勺)。… …在長勺戰

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在危難之間奉命

小尾

自白書

于老師,初中語文帳號運營者,致力於為廣大初中生打造一個長期高效語文學習的平臺,每天都會有乾貨放送給各位小夥伴,讓初中語文學習更簡單。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