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兩會習語” ︳要堅持全方位對外開放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

3月5日, 習近平同志在參加兩會上海代表團審議時強調, “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上, 要堅持全方位對外開放,

繼續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 ”“開放”是習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的重量級關鍵字, 更是這幾年兩會期間習近平同志講話的高頻詞。 如何深入學習習近平同志關於堅持全方位對外開放的重要思想?思享者工作室今天特約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顧學明院長為您詳解。

理論宣講進行時

黨的十八大以來, 習近平同志在國際國內多個重要場合闡述了中國將堅持全方位對外開放的重要思想, 不僅指出中國將大力建設共同發展的對外開放格局, 而且指出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 要讓經濟全球化進程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續。 這些重要論述既為我國堅持開放發展指明了方向, 又撥開了籠罩在經濟全球化上空的陰霾, 表明中國將努力以開放發展引領經濟全球化步入新時代。

1.堅持在開放中發展, 讓經濟全球化更可持續

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 一些發達國家為了擺脫經濟社會困局, 錯誤地認為從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急流勇退是制勝法寶, 有的貿易大國甚至舉起了以鄰為壑的貿易保護主義大旗。 這些不同程度的逆全球化行為是不符合歷史潮流的。 當前, 困擾世界的很多問題, 如國際金融危機、難民潮、網路安全與治理等,

根源並不是經濟全球化;解決這些問題, 恰恰需要推進經濟全球化, 構建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促進各國合作共贏、共同發展。 經濟全球化的歷史潮流不可阻擋。

中國堅持開放發展, 為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改革開放以來, 中國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 積極推動自由貿易, 支持開放、透明、包容、非歧視性的多邊貿易體制, 構建互利共贏的全球價值鏈, 培育全球大市場, 對全球經濟、貿易、投資的帶動作用不斷增大, 成為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引擎。 2016年, 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越過30%。 中國已連續數年穩居世界第一大貨物貿易國地位, 成為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最大交易夥伴。

1982年—2015年,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年均增長達到28.83%, 為同期全球外國直接投資增速的近3倍。

中國積極推動更高層次的對外開放, 促進經濟全球化更可持續。 中國順應歷史潮流, 實行更高層次的對外開放, 努力引導經濟全球化持續健康發展。 為此, 中國不斷豐富對外開放的內涵, 主動提高服務業和製造業開放水準,拓寬開放廣度與深度;擴大內陸地區對外開放,構建沿邊地區開放新平臺,優化對外開放區域佈局;全面推進雙向開放,促進國內國際要素有序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大力發展更高水準的開放型經濟。

2.堅持在開放中創新,讓經濟全球化更有活力

經濟全球化亟須新的創新動力。當前,以數位資訊技術創新為核心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人工智慧、虛擬實境等新技術發展日新月異,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這些將給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帶來革命性變化。面對新形勢新機遇,推動各國和世界經濟增長,要向創新要動力,把各國促進創新的力量彙聚起來,把握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數字經濟發展的歷史性機遇,為世界經濟增長開拓新空間、增添新動力。同時,推動宏觀經濟政策創新,把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和結構性改革政策有效組合起來,努力擴大全球總需求,全面改善供給品質,鞏固經濟增長基礎。

中國堅持在開放中創新,努力為經濟全球化和世界經濟增長注入創新動力。創新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底色。今天的中國已經步入同世界深度互動、向世界深度開放的新階段。中國堅持在開放中創新,以制度創新為核心,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以業態創新為重點,積極發展新型貿易業態;以技術創新為動力,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在促進本國新動能發展壯大的同時,也為經濟全球化和世界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勁的創新動力。

3.堅持在開放中共用,讓經濟全球化更好聯動

中國在開放發展中實現與世界經濟的融合與互動,既造福中國人民,也造福世界人民。近30年來,“中國製造”促進了全球製造業迅速發展,深化了全球產業分工。上世紀90年代初期,中國製造業增加值占全球製造業增加值約1/40;如今,中國製造業增加值占比已接近1/4。開放的中國市場也為各國企業利潤增長提供了重要源泉。1998年,中國的外商投資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僅為212.5億元。到2014年,外商投資工業企業利潤總額達到1.06萬億元,年均增長27.7%,眾多外資企業分享到中國的開放紅利。

聯動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特徵,世界的發展需要聯動。今天的世界是利益高度融合的命運共同體。然而,在世界經濟持續低迷的情況下,一些發達經濟體不是與其他國家合作以共渡難關,而是忙於關自家的“院門”。英國經濟政策研究中心最新發佈的《全球貿易預警》報告顯示,作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的美國,2008年到2016年對其他國家採取了600多項貿易保護措施,僅2015年一年就採取了90項,位居各國之首。貿易保護主義行為害人害己。習近平同志指出:“搞保護主義如同把自己關進黑屋子,看似躲過了風吹雨打,但也隔絕了陽光和空氣。打貿易戰的結果只能是兩敗俱傷。”只有堅定不移發展全球自由貿易和投資,在開放中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堅持協調聯動,打造開放共贏的合作模式,經濟全球化和世界經濟才能持續健康發展。

中國把共用發展作為開放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努力讓經濟全球化更好惠及各個國家、各國人民。習近平同志強調,“我們要堅定不移發展開放型世界經濟,在開放中分享機會和利益、實現互利共贏”“要下大氣力發展全球互聯互通,讓世界各國實現聯動增長,走向共同繁榮”。中國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推進與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戰略、市場、產業、項目有效對接,建設境外經貿合作區,加強與相關國家互聯互通,推動基礎設施共建、資源技術共用、開放成果共用,努力引導全球經濟走向互聯互通的新時代。中國宣導和支持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新型多邊金融機構建設,這些金融機構已經開始在區域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發揮積極作用。中國以負責任大國姿態參與國際事務,致力於提供更多全球性公共產品,促進經濟全球化惠及更多國家和人民。

4.堅持在開放中擔當,讓經濟全球化更加平衡

實現經濟全球化進程再平衡,亟須推進全球經濟治理變革。隨著世界經濟深度融合和發展中國家實力不斷上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的問題和弊端越來越明顯,不僅有失公平,而且不能反映國際經濟力量對比新格局,代表性和包容性明顯不足。這與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方向不相容,對經濟全球化進程構成了嚴重阻礙。

中國的開放發展提高了發展中國家的地位,促進了全球經濟治理變革。當前,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經達到80%,中國的貢獻率達到約1/3。近年來,中國積極參與國際事務,成為多邊貿易體制的重要成員,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投票權排名提升至第三位。人民幣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納入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在國際經貿活動中被越來越廣泛地使用。中國在國際經貿規則和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影響力不斷提升,有力促進了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推動了經濟全球化朝著正確方向發展。

中國積極推動經濟全球化更加平衡。在全球經濟治理體系變革過程中,中國積極承擔國際責任和義務,幫助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構建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路,推進區域、次區域框架內貿易、投資、服務的便利化和自由化進程。維護世界貿易組織在全球貿易投資自由化中的主管道地位,增加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發言權,推動經濟全球化更加平衡。

習近平同志關於堅持全方位對外開放的重要思想

“大國要像居於江河下游那樣,擁有容納天下百川的胸懷。中國願意以開放包容心態加強同外界對話和溝通,虛心傾聽世界的聲音。”

——2014年3月,習近平在德國科爾伯基金會的演講

“中國利用外資的政策不會變,對外商投資企業合法權益的保護不會變,為各國企業在華投資興業提供更好服務的方向不會變。中國開放的大門永遠不會關上!”

——2015年11月,習近平在菲律賓馬尼拉出席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的演講

“中國對外開放,不是要一家唱獨角戲,而是要歡迎各方共同參與;不是要謀求勢力範圍,而是要支持各國共同發展;不是要營造自己的後花園,而是要建設各國共用的百花園。”

——2016年9月,習近平在杭州二十國集團工商峰會開幕式上的演講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思享者工作室出品)

主動提高服務業和製造業開放水準,拓寬開放廣度與深度;擴大內陸地區對外開放,構建沿邊地區開放新平臺,優化對外開放區域佈局;全面推進雙向開放,促進國內國際要素有序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大力發展更高水準的開放型經濟。

2.堅持在開放中創新,讓經濟全球化更有活力

經濟全球化亟須新的創新動力。當前,以數位資訊技術創新為核心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人工智慧、虛擬實境等新技術發展日新月異,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這些將給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帶來革命性變化。面對新形勢新機遇,推動各國和世界經濟增長,要向創新要動力,把各國促進創新的力量彙聚起來,把握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數字經濟發展的歷史性機遇,為世界經濟增長開拓新空間、增添新動力。同時,推動宏觀經濟政策創新,把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和結構性改革政策有效組合起來,努力擴大全球總需求,全面改善供給品質,鞏固經濟增長基礎。

中國堅持在開放中創新,努力為經濟全球化和世界經濟增長注入創新動力。創新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底色。今天的中國已經步入同世界深度互動、向世界深度開放的新階段。中國堅持在開放中創新,以制度創新為核心,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以業態創新為重點,積極發展新型貿易業態;以技術創新為動力,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在促進本國新動能發展壯大的同時,也為經濟全球化和世界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勁的創新動力。

3.堅持在開放中共用,讓經濟全球化更好聯動

中國在開放發展中實現與世界經濟的融合與互動,既造福中國人民,也造福世界人民。近30年來,“中國製造”促進了全球製造業迅速發展,深化了全球產業分工。上世紀90年代初期,中國製造業增加值占全球製造業增加值約1/40;如今,中國製造業增加值占比已接近1/4。開放的中國市場也為各國企業利潤增長提供了重要源泉。1998年,中國的外商投資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僅為212.5億元。到2014年,外商投資工業企業利潤總額達到1.06萬億元,年均增長27.7%,眾多外資企業分享到中國的開放紅利。

聯動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特徵,世界的發展需要聯動。今天的世界是利益高度融合的命運共同體。然而,在世界經濟持續低迷的情況下,一些發達經濟體不是與其他國家合作以共渡難關,而是忙於關自家的“院門”。英國經濟政策研究中心最新發佈的《全球貿易預警》報告顯示,作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的美國,2008年到2016年對其他國家採取了600多項貿易保護措施,僅2015年一年就採取了90項,位居各國之首。貿易保護主義行為害人害己。習近平同志指出:“搞保護主義如同把自己關進黑屋子,看似躲過了風吹雨打,但也隔絕了陽光和空氣。打貿易戰的結果只能是兩敗俱傷。”只有堅定不移發展全球自由貿易和投資,在開放中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堅持協調聯動,打造開放共贏的合作模式,經濟全球化和世界經濟才能持續健康發展。

中國把共用發展作為開放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努力讓經濟全球化更好惠及各個國家、各國人民。習近平同志強調,“我們要堅定不移發展開放型世界經濟,在開放中分享機會和利益、實現互利共贏”“要下大氣力發展全球互聯互通,讓世界各國實現聯動增長,走向共同繁榮”。中國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推進與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戰略、市場、產業、項目有效對接,建設境外經貿合作區,加強與相關國家互聯互通,推動基礎設施共建、資源技術共用、開放成果共用,努力引導全球經濟走向互聯互通的新時代。中國宣導和支持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新型多邊金融機構建設,這些金融機構已經開始在區域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發揮積極作用。中國以負責任大國姿態參與國際事務,致力於提供更多全球性公共產品,促進經濟全球化惠及更多國家和人民。

4.堅持在開放中擔當,讓經濟全球化更加平衡

實現經濟全球化進程再平衡,亟須推進全球經濟治理變革。隨著世界經濟深度融合和發展中國家實力不斷上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的問題和弊端越來越明顯,不僅有失公平,而且不能反映國際經濟力量對比新格局,代表性和包容性明顯不足。這與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方向不相容,對經濟全球化進程構成了嚴重阻礙。

中國的開放發展提高了發展中國家的地位,促進了全球經濟治理變革。當前,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經達到80%,中國的貢獻率達到約1/3。近年來,中國積極參與國際事務,成為多邊貿易體制的重要成員,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投票權排名提升至第三位。人民幣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納入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在國際經貿活動中被越來越廣泛地使用。中國在國際經貿規則和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影響力不斷提升,有力促進了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推動了經濟全球化朝著正確方向發展。

中國積極推動經濟全球化更加平衡。在全球經濟治理體系變革過程中,中國積極承擔國際責任和義務,幫助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構建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路,推進區域、次區域框架內貿易、投資、服務的便利化和自由化進程。維護世界貿易組織在全球貿易投資自由化中的主管道地位,增加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發言權,推動經濟全球化更加平衡。

習近平同志關於堅持全方位對外開放的重要思想

“大國要像居於江河下游那樣,擁有容納天下百川的胸懷。中國願意以開放包容心態加強同外界對話和溝通,虛心傾聽世界的聲音。”

——2014年3月,習近平在德國科爾伯基金會的演講

“中國利用外資的政策不會變,對外商投資企業合法權益的保護不會變,為各國企業在華投資興業提供更好服務的方向不會變。中國開放的大門永遠不會關上!”

——2015年11月,習近平在菲律賓馬尼拉出席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的演講

“中國對外開放,不是要一家唱獨角戲,而是要歡迎各方共同參與;不是要謀求勢力範圍,而是要支持各國共同發展;不是要營造自己的後花園,而是要建設各國共用的百花園。”

——2016年9月,習近平在杭州二十國集團工商峰會開幕式上的演講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思享者工作室出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