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首個國家級大資料流程通工程實驗室花落上海,將承擔哪些使命?

大資料已經成為一種戰略性的新型資源, 蘊藏著巨大的商業價值。 然而, 當前大量資料沉睡在各個機構和企業的伺服器中, 形成“割裂”狀態, 大資料應用普遍面臨著“資料孤島”問題, 嚴重制約其價值的獲取和效益的產生。

如何破解大資料流程通與交易中的難題, 讓大資料真正的流動起來, 實現價值的倍增效應, 成為當前行業發展亟待破解的問題。

作為國內大資料產業發展的前沿陣地, 上海在這方面再次擔起重任, 成為破解這一問題的“急先鋒”。 日前, 大資料流程通與交易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正式落戶上海,

該實驗室由國家發改委批復成立, 不僅是國家大資料產業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也是進一步落實國家“十三五”戰略佈局, 促進大資料產業健康發展的重要舉措。

為何花落上海?

這樣一個國家級的大資料實驗室落戶上海, 並非偶然。

作為全國的經濟、金融、航運和貿易中心, 上海有著雄厚的資料資源和深厚土壤, 多個領域積累的資料處於全國領先。 上海市經信委副主任邵志清給出以下資料:在醫療領域, 上海建立的全球最大醫聯資料共用系統已累積250億條資料記錄, 門急診病歷達到7億份;電子商務領域, 上海電商交易額達1.6萬億, 在跨境資料流通領域中, 80%的出境資料在上海彙聚;金融領域, 上海擁有全球第一的黃金現貨交易量,

全球第二大證券市場股票交易額。

可以說, 這些資料都是上海寶貴的“戰略資源”。 邵志清同時表示, 上海在籌畫大資料產業發展中, 率先建立了資料流程通與交易機構——上海資料交易中心, 並以交易中心為基礎向外擴展, 構築了“交易機構+創新基地+產業基金+發展聯盟+研究中心”五位元一體的上海大資料發展規劃。

大資料流程通與交易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承擔的主體單位正是上海資料交易中心。 這家以大資料產品為標的的交易中心到底是何來頭?公開資料顯示, 該中心是經上海市政府批准, 上海市經信委、上海市商務委聯合批復成立的國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業, 股東包括了上海信投公司、中國聯通、中國電子資訊產業集團、申能集團、上海儀電等國有大型企業和投資公司,

同時也有上海晶贊科技、萬達資訊、萬得資訊等民營資本參與其中。

“我國正在加緊進行國家級的資料資源再分配, 其核心就是促進資料的流動。 ”上海資料交易中心CEO湯奇峰說, 資料中心的任務就是讓資料能夠在一個“去中心化”的前提下合法合規的流動起來, 第一步就是先要讓政府資料內部共用完成, 第二步使得政府資料和企業之間的互融要完成, 第三步企業之間資料流程動, 產生新的環境。 “大資料流程通與交易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的目標使命與上海資料交易中心的使命一致。 ”

“實驗室的目標就是要解決我國大資料共用交換及交易流通不暢、標準不明、資料品質參差不齊等問題。

”湯奇峰說, 我們將與中國聯通、中國互聯網路資訊中心、復旦大學、中國信通院等共建單位一起, 以“創建流通規則、引領產業發展、突破關鍵技術、服務國家戰略”為目標, 建設面向應用的“大資料流程通與交易技術創新平臺”, 支撐開展政企資料資源分享交換、公共資料開放流通、雲上公共大資料分析與處理、跨系統公共大資料共用交換標準、大資料資源與服務確權估值建模等技術的研發和工程化。

流通交易障礙何在?

相關研究報告稱, 2017年國內大資料技術和服務市場的複合年增長率預計將達27%, 市場規模約320億美元。

資料流程通與交易是大資料產生社會效益和商業價值的基礎,

也是大資料技術研發、應用創新和產業發展的基礎。 “大資料資源流通和交易是指大資料資源的控制權從一方轉移到另一方, 使資料資源得以優化和有效配置, 從而實現價值的最大化。 ”湯奇峰說, 其主要方式有政府主導下的公共大資料資源開放和共用、市場主導下面向商業應用的大資料交易、政企之間大資料的交換和共用、以及企業之間大資料共用等。

但從國內看, 以國有資料資源和公共資料資源為主的大量資料像“冰塊”一樣無法流動。 據市場分析測算, 政府掌握的直接和間接資料占總數據量的70%, 其中大部分在公共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這塊, 比如醫院、公交體系等。

中科院院士梅宏在此前接受採訪時說, “一些掌握資料資源的機構或部門不願、不敢、不會開放共用資料。”不願,是因為覺得自己的資料很重要,要掌握在自己手上;不敢,是因為沒有法律、標準支撐,擔心資料安全;不會,則是受制於資料技術研發瓶頸。

標準就像是通用的語言, 統一的標準是流通的前提,連通各行各業。湯奇峰表示,當前大資料標準化工作處於起步階段,部門、行業間資料壁壘現象等嚴重制約著資料流程通,需要標準化統一資料介面,搭建資料流程通軌道。

同時,如何讓資料合法也制約著流通交易。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合法性就像是大資料的“暗礁”,資料自由流通中的隱私保護、產權歸屬、跨國交易可能危及國家安全等都是一個個陷阱,必須厘清其中的法律問題。

此外,大資料資源的確權方法和技術、大資料品質和潛在價值評估方法和技術的缺失等,也成為大資料資源流通與交易、大資料產業發展的瓶頸。

值得關注的是,由於沒有清晰的法律規定,大資料的行業發展也正處於野蠻生長的狀態,“黑市”交易猖獗。中國互聯網協會發佈的《中國線民權益保護調查報告(2015)》就顯示,78%的線民個人身份資訊被洩露過,63%的線民個人網上活動資訊被洩露過,82.3%的線民親身感受到個人資訊洩露對日常生活造成的影響。

另一方面,中國信通院《中國大資料發展調查報告(2015年)》顯示,我國32%的企業已通過外部購買獲得相關資料,64.7%企業迫切希望政府開放更多的公共資訊資源,63.6%的企業希望政府促進資料流程通交易。

將從哪裡突破?

“大資料流程通與交易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是國家在大資料流通領域部署的首個面向應用的創新型平臺。”中國聯通集團副總經理姜正新表示,該實驗室將有力支撐國家重大戰略任務和區域協同發展,提升大資料行業自主創新能力,解決我國大資料共用交換及交易流通不暢、標注不明、資料品質參差不齊等問題。

據記者瞭解,為順推進實驗室建設,實行理事會、指導委員會、專家委員會“三會”領導下的實驗室主任負責制,並聘請一批行業“大咖”加盟。

理事會由上海資料交易中心CEO湯奇峰先生擔任常務理事長,由中國互聯網路資訊中心副主任張曉,中國聯通資訊化部副總經理、國家千人計畫專家范濟安,復旦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金力,中國信通院技術與標準研究所副所何寶宏等擔任理事長;指導委員會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管理學部部長、上海市資訊化專家委員會主任吳啟迪擔任主任;專家委員會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互聯網協會理事長鄔賀銓先生擔任主任專家。實驗室主任由合肥工業大學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楊善林擔任。

楊善林透露,實驗室將實施“三大平臺”行動計畫。依託共建單位、上海資料交易中心股東單位及戰略合作單位、上海市政府開放資料等,建設樣本資料庫及其支撐服務系統、大資料人才培養、國際合作交流等三個公共服務平臺。

同時,實施“三個面向”的協同創新機構建設。一是面向大資料關鍵共性技術,建設資料治理、資料共用、資料交易、分散式處理、品質安全、融合分析等一批共性技術研究中心;二是面向垂直行業,建設金融、傳媒、能源、先進製造、醫療、教育等一批大資料行業創新應用研究中心;三是面向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政府公共服務,建設智慧城市、資料開放、社會輿情、經濟運行分析等一批政府公共服務研究中心。

楊善林說,實驗室將通過首批建設的政企資料共用交換研究中心、跨行業資料融合交換研究中心、可信資料交易標準研究中心等13個研究中心,實現對資料共用流通、資料資產管理、資料品質評估、流通技術標準、資料安全與隱私保護、商業智慧、政策法律等方向的研究。

此外,實驗室還將結合上海市等政府管理及其公共資料開發與共用、以及上海資料交易中心等機構的實際需求,開展政府資料開發和共用、電子政務應用、資料交易、智慧城市建設的示範應用。“通過國家工程實驗室的建設,引導資料源源不斷地進入到公共管理、民生服務、產業經濟等應用領域,提升公共管理與民生服務水準,助力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楊善林說。

文/劉錕

“一些掌握資料資源的機構或部門不願、不敢、不會開放共用資料。”不願,是因為覺得自己的資料很重要,要掌握在自己手上;不敢,是因為沒有法律、標準支撐,擔心資料安全;不會,則是受制於資料技術研發瓶頸。

標準就像是通用的語言, 統一的標準是流通的前提,連通各行各業。湯奇峰表示,當前大資料標準化工作處於起步階段,部門、行業間資料壁壘現象等嚴重制約著資料流程通,需要標準化統一資料介面,搭建資料流程通軌道。

同時,如何讓資料合法也制約著流通交易。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合法性就像是大資料的“暗礁”,資料自由流通中的隱私保護、產權歸屬、跨國交易可能危及國家安全等都是一個個陷阱,必須厘清其中的法律問題。

此外,大資料資源的確權方法和技術、大資料品質和潛在價值評估方法和技術的缺失等,也成為大資料資源流通與交易、大資料產業發展的瓶頸。

值得關注的是,由於沒有清晰的法律規定,大資料的行業發展也正處於野蠻生長的狀態,“黑市”交易猖獗。中國互聯網協會發佈的《中國線民權益保護調查報告(2015)》就顯示,78%的線民個人身份資訊被洩露過,63%的線民個人網上活動資訊被洩露過,82.3%的線民親身感受到個人資訊洩露對日常生活造成的影響。

另一方面,中國信通院《中國大資料發展調查報告(2015年)》顯示,我國32%的企業已通過外部購買獲得相關資料,64.7%企業迫切希望政府開放更多的公共資訊資源,63.6%的企業希望政府促進資料流程通交易。

將從哪裡突破?

“大資料流程通與交易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是國家在大資料流通領域部署的首個面向應用的創新型平臺。”中國聯通集團副總經理姜正新表示,該實驗室將有力支撐國家重大戰略任務和區域協同發展,提升大資料行業自主創新能力,解決我國大資料共用交換及交易流通不暢、標注不明、資料品質參差不齊等問題。

據記者瞭解,為順推進實驗室建設,實行理事會、指導委員會、專家委員會“三會”領導下的實驗室主任負責制,並聘請一批行業“大咖”加盟。

理事會由上海資料交易中心CEO湯奇峰先生擔任常務理事長,由中國互聯網路資訊中心副主任張曉,中國聯通資訊化部副總經理、國家千人計畫專家范濟安,復旦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金力,中國信通院技術與標準研究所副所何寶宏等擔任理事長;指導委員會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管理學部部長、上海市資訊化專家委員會主任吳啟迪擔任主任;專家委員會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互聯網協會理事長鄔賀銓先生擔任主任專家。實驗室主任由合肥工業大學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楊善林擔任。

楊善林透露,實驗室將實施“三大平臺”行動計畫。依託共建單位、上海資料交易中心股東單位及戰略合作單位、上海市政府開放資料等,建設樣本資料庫及其支撐服務系統、大資料人才培養、國際合作交流等三個公共服務平臺。

同時,實施“三個面向”的協同創新機構建設。一是面向大資料關鍵共性技術,建設資料治理、資料共用、資料交易、分散式處理、品質安全、融合分析等一批共性技術研究中心;二是面向垂直行業,建設金融、傳媒、能源、先進製造、醫療、教育等一批大資料行業創新應用研究中心;三是面向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政府公共服務,建設智慧城市、資料開放、社會輿情、經濟運行分析等一批政府公共服務研究中心。

楊善林說,實驗室將通過首批建設的政企資料共用交換研究中心、跨行業資料融合交換研究中心、可信資料交易標準研究中心等13個研究中心,實現對資料共用流通、資料資產管理、資料品質評估、流通技術標準、資料安全與隱私保護、商業智慧、政策法律等方向的研究。

此外,實驗室還將結合上海市等政府管理及其公共資料開發與共用、以及上海資料交易中心等機構的實際需求,開展政府資料開發和共用、電子政務應用、資料交易、智慧城市建設的示範應用。“通過國家工程實驗室的建設,引導資料源源不斷地進入到公共管理、民生服務、產業經濟等應用領域,提升公共管理與民生服務水準,助力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楊善林說。

文/劉錕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