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68歲森下洋子再演《白毛女》:我沒考慮過退休

謝幕的時候, 得知舞臺上扮演“喜兒”的森下洋子今年已經68歲, 觀眾一陣驚呼, 然後便是持續不斷的掌聲。 真是難以想像, 她的體態依然纖細, 舞步依然輕盈, 雖然臉上佈滿皺紋, 但眼神依然明亮動人。

森下洋子向觀眾謝幕。

熱情的觀眾擁到台前, 一個個爭著跟洋子握手, 久久不願離開。 等到終於散場, 已經晚上10點多, 在上海大劇院後臺,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問她:為這次演出準備了多久?她說:“從1971年開始, 至今40多年, 一直都在準備著。 ”

森下洋子是繼松山樹子之後, 日本松山芭蕾舞團第二代“喜兒”的扮演者,

1971年就曾在松山芭蕾舞團的訪華演出中亮相。 雖然已經68歲, 但她仍然每天在練功房花6個小時練功。 “我沒考慮過退休, 只是每天堅持跟大家一起練功, 踏踏實實, 不斷接受新事物。 舞團裡的年輕人練的時間更長, 比起他們我算短的。 ”

森下洋子接受記者採訪。


從1958年首次訪華後, 這已經是日本松山芭蕾舞團第15次來中國演《白毛女》了。 為紀念中日恢復邦交正常化45周年, 5月19日他們在人民大會堂演了一場, 第二天又去了周恩來總理的家鄉淮安。 5月23日晚, 他們在上海大劇院再演一場。 謝幕時, 全體演員在舞臺上唱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並向觀眾席久久鞠躬, 齊聲說:“謝謝中國!”

森下洋子偕松山芭蕾舞團演員謝幕。

許多個喜兒站在舞臺上

過去60年多年, 松山芭蕾舞團的《白毛女》經歷了數次版本的更替, 此次帶來的是全新版本。 松山芭蕾舞團總代表清水哲太郎說, 基於對近代史的學習和研究, 新的版本進行了全方位修改, 讓細節更加真實動人。 舞臺上不止有一個喜兒, 而是有許許多多個喜兒出現。 森下洋子曾說:“從很多個喜兒的苦難中, 誕生了人類的歷史。 又從很多個喜兒的夢想中, 誕生了人類的後代。


1971年訪華演出時,森下洋子第一次見到周恩來總理,那時她剛從松山樹子手中接過扮演喜兒的任務,周總理還叮囑她“吃水不忘挖井人”。此後,森下洋子一次又一次來到中國,對這個國家越來越熟悉。去年國慶期間,森下洋子帶著松山芭蕾舞團裡的年輕人去了延安,尋找《白毛女》的根。她覺得,只有理解延安精神,才能理解中國革命,只有理解中國革命;才能理解《白毛女》,才能把這種精神力量傳遞給觀眾,也傳遞給年輕人。


收到此次訪華演出邀請後,森下洋子傾盡全力投入排練,希望能將超越年齡的精彩舞姿呈現給中國觀眾。在人民大會堂,洋子穿著1971年周恩來總理送她的演出服登臺。對她來說,一樁心願實現了。在淮安,她把這套演出服捐給了周恩來紀念館。40多年過去了,洋子形容自己“就像第一次跳喜兒一樣”。

60年致力傳播中國故事

松山芭蕾舞團創建於1948年,以“上演古典芭蕾”和“創作具有民族特色的芭蕾舞”為藝術宗旨。1952年秋天,松山芭蕾舞團創始人清水正夫先生第一次看到了中國電影《白毛女》,深受感動,便萌生了將“白毛女”這個故事改編成芭蕾舞的想法。因為缺乏相關資料,他們給中國戲劇家協會寫了一封信請求支援。1953年底,清水正夫收到時任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田漢先生的回信,信中附有歌劇版《白毛女》的劇本、樂譜以及舞臺劇照,這才逐步開始了芭蕾《白毛女》的創作歷程。


1955年,清水正夫和松山樹子夫婦第一次創造性地將白毛女的故事搬上芭蕾舞台。在中日尚未恢復邦交的1958年,他們頂住各種壓力來華公演,獲得巨大成功。60多年來,松山芭蕾舞團的藝術家們一直傾情演繹著“白毛女”這個中國故事,觀眾看完常常飽含熱淚、起立鼓掌。


在松山芭蕾舞團的《白毛女》之後,上海成為中國芭蕾舞劇《白毛女》的誕生地。清水哲太郎告訴記者,松山芭蕾舞團此番就沿用了上海芭蕾舞團版《白毛女》的音樂,非常動人。“上海觀眾對《白毛女》太熟悉了,所以他們更挑剔,也更有情懷。”

森下洋子與上芭第一代“白毛女”扮演者石鐘琴台上相擁。


謝幕時,第一代中國“白毛女”的扮演者石鐘琴和第一代“大春”的扮演者淩桂明上臺向森下洋子獻花,感謝她這麼多年努力傳播這樣一個中國故事。而第二代“白毛女”、上海芭蕾舞團團長辛麗麗與森下洋子和松山芭蕾舞團有頗多淵源。辛麗麗在1987年參加紐約國際芭蕾舞比賽時,就是森下洋子擔任評委。2007年,他帶著吳虎生等人再赴紐約國際芭蕾舞比賽,森下洋子也恰好第二次擔任評委。1996年,上海芭蕾舞團想要複排《胡桃夾子》,清水哲太郎帶著他的舞團來到上海,無條件給予指導和支援。辛麗麗說:“他們很純粹,就是為了中日友誼,就是為了芭蕾,就認定了中國的每一個芭蕾舞團都是兄弟姐妹。他們對中國的感情,就如同同飲一江水,擁有同一個母親一樣。”

scljf@163.com)

文/吳桐


1971年訪華演出時,森下洋子第一次見到周恩來總理,那時她剛從松山樹子手中接過扮演喜兒的任務,周總理還叮囑她“吃水不忘挖井人”。此後,森下洋子一次又一次來到中國,對這個國家越來越熟悉。去年國慶期間,森下洋子帶著松山芭蕾舞團裡的年輕人去了延安,尋找《白毛女》的根。她覺得,只有理解延安精神,才能理解中國革命,只有理解中國革命;才能理解《白毛女》,才能把這種精神力量傳遞給觀眾,也傳遞給年輕人。


收到此次訪華演出邀請後,森下洋子傾盡全力投入排練,希望能將超越年齡的精彩舞姿呈現給中國觀眾。在人民大會堂,洋子穿著1971年周恩來總理送她的演出服登臺。對她來說,一樁心願實現了。在淮安,她把這套演出服捐給了周恩來紀念館。40多年過去了,洋子形容自己“就像第一次跳喜兒一樣”。

60年致力傳播中國故事

松山芭蕾舞團創建於1948年,以“上演古典芭蕾”和“創作具有民族特色的芭蕾舞”為藝術宗旨。1952年秋天,松山芭蕾舞團創始人清水正夫先生第一次看到了中國電影《白毛女》,深受感動,便萌生了將“白毛女”這個故事改編成芭蕾舞的想法。因為缺乏相關資料,他們給中國戲劇家協會寫了一封信請求支援。1953年底,清水正夫收到時任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田漢先生的回信,信中附有歌劇版《白毛女》的劇本、樂譜以及舞臺劇照,這才逐步開始了芭蕾《白毛女》的創作歷程。


1955年,清水正夫和松山樹子夫婦第一次創造性地將白毛女的故事搬上芭蕾舞台。在中日尚未恢復邦交的1958年,他們頂住各種壓力來華公演,獲得巨大成功。60多年來,松山芭蕾舞團的藝術家們一直傾情演繹著“白毛女”這個中國故事,觀眾看完常常飽含熱淚、起立鼓掌。


在松山芭蕾舞團的《白毛女》之後,上海成為中國芭蕾舞劇《白毛女》的誕生地。清水哲太郎告訴記者,松山芭蕾舞團此番就沿用了上海芭蕾舞團版《白毛女》的音樂,非常動人。“上海觀眾對《白毛女》太熟悉了,所以他們更挑剔,也更有情懷。”

森下洋子與上芭第一代“白毛女”扮演者石鐘琴台上相擁。


謝幕時,第一代中國“白毛女”的扮演者石鐘琴和第一代“大春”的扮演者淩桂明上臺向森下洋子獻花,感謝她這麼多年努力傳播這樣一個中國故事。而第二代“白毛女”、上海芭蕾舞團團長辛麗麗與森下洋子和松山芭蕾舞團有頗多淵源。辛麗麗在1987年參加紐約國際芭蕾舞比賽時,就是森下洋子擔任評委。2007年,他帶著吳虎生等人再赴紐約國際芭蕾舞比賽,森下洋子也恰好第二次擔任評委。1996年,上海芭蕾舞團想要複排《胡桃夾子》,清水哲太郎帶著他的舞團來到上海,無條件給予指導和支援。辛麗麗說:“他們很純粹,就是為了中日友誼,就是為了芭蕾,就認定了中國的每一個芭蕾舞團都是兄弟姐妹。他們對中國的感情,就如同同飲一江水,擁有同一個母親一樣。”

scljf@163.com)

文/吳桐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