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健哥說蘇|城南千年佛塔 瑞光塔

健哥

熱愛

蘇州

中年

文青

蘇州本地人

喜歡旅行

熱衷推廣蘇州文化

每週原創音訊《健哥說蘇》

蘇州十座塔

(四)

瑞光塔地址:蘇州市城西南的盤門內

建造年代: 始建: 247年 赤烏十年 重建: 宋代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

時任皇帝:始建: 孫權 重建: 宋真宗

塔高:始建:13層 重建: 7層 高:43米

【3月的瑞光塔】

01

佛教西元一世紀傳入中國隨之佛塔文化也一併傳入, 在歷經漢化而形成漢傳佛教後佛塔由原本的覆缽式塔漢化為樓閣式塔、亭閣式塔,

又由樓閣式塔衍生出密簷式塔等。

中國的佛塔種類

【瑞光塔屬】

按層級分:三十七重塔﹑十七重塔﹑十五重塔﹑十三重塔﹑九重塔﹑七重塔﹑五重塔﹑三重塔等。

按形狀分:方塔﹑圓塔﹑六角形塔﹑八角形塔等, 另有大塔﹑多寶塔﹑瑜祗塔﹑寶篋印塔﹑五輪塔﹑卵塔﹑無縫塔﹑密簷塔﹑金剛寶座塔﹑墓塔﹑板塔婆﹑角塔婆。

按所納藏之物分:舍利塔﹑發塔﹑爪塔﹑牙塔﹑衣塔﹑缽塔﹑真身塔﹑灰身塔﹑碎身塔﹑瓶塔﹑海會塔﹑三界萬靈塔﹑一字一石塔﹑籾塔等。

按建築材料分:磚塔﹑石塔﹑玉塔﹑沙塔﹑泥塔﹑土塔﹑糞塔﹑鐵塔﹑銅塔﹑金塔﹑銀塔﹑水晶塔﹑玻璃塔﹑琉璃塔﹑寶塔﹑香塔。

按性質意義分:祈福塔﹑報恩塔﹑法身塔﹑壽塔﹑功德塔。

按塔排列位置之樣態分:孤立塔﹑對立式塔﹑排立式塔﹑方立式塔﹑拱立式塔﹑分立式塔。

按樣式分:覆缽式塔﹑龕塔﹑柱塔﹑雁塔﹑屋塔﹑無壁塔﹑套筒式塔﹑喇嘛塔﹑樓閣式塔等。

瑞光塔的結構, 是一座七級八面磚木樓閣式塔。 磚砌的塔身由外壁、回廊和塔心三部分構成。 典型的宋塔, 外壁以磚木斗拱挑出木構腰簷和平座。

【瑞光塔里的佛龕 】

【瑞光塔的圓形磚柱】

瑞光塔的內外轉角處均砌出圓形帶卷刹的倚柱, 柱頭承闌額, 上施斗拱。 外壁轉角鋪作出華拱三縫, 補間鋪作三層以下每面兩朵, 四層以上減為一朵。

全塔腰簷、平座、副階、內壁面、塔心柱以及藻井、門道、佛龕諸處,

共有各種木、磚斗拱380餘朵。

【上世紀20年代美國出版瑞光塔照片】

瑞光塔的層高是逐層遞減的, 面積也相應收斂, 外輪廓微呈曲線, 顯得清秀柔和。

入塔門, 經過道即回廊, 回廊兩壁施木梁連結, 鋪設樓面, 第二、四層轉角鋪作上有月梁聯繫內外倚柱, 廊內置登塔木梯。

一至五層回廊當中砌八角形塔心磚柱,底層作須彌座式,第六、七兩層改用立柱、額枋和臥地對角梁組成的群柱框架木結構,對角梁中心與大柁上立刹杆木支承塔頂屋架和刹體。

【民國時期盤門瑞光塔】

瑞光塔的身底層,周匝副階,立廊柱24根,下承八角形基台,周邊為青石須彌座,對邊23米,鐫有獅獸、人物、如意、流雲,簡練流暢,生動自然,堪稱宋代石雕佳作。基台東邊有橫長方形月臺伸出,正面砌踏道。

【《姑蘇繁華圖》上的瑞光塔】

1978年4月,考古工作人員在瑞光塔的第三層塔心的磚龕內發現了一批五代和北宋初期的珍貴文物。有銅質鍍金塔兩座,地藏、觀音、如來佛菩薩像九尊,五代的手抄經卷、北宋的木刻《妙法蓮華經》和嵌螺甸藏經漆匣等。

尤其是一座“真珠舍利寶幢”,在所出文物中是最為精美的,幢高1.22米,用珠寶編成,集玉石雕刻、金銀工藝、木雕、描金、漆雕等藝術於一身,堪稱稀世珍寶。

這些文物對研究宋代的漢族社會發展情況和藝術成就具有很高的價值。也正是這些文物證實了現存磚砌的塔身是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的遺物。

【清末臺灣畫家 陳澄波 瑞光塔油畫】

02

【 古稱:蟠門 】

建造年代:初建:春秋吳國 姑蘇八大城門之一

現存城門: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修築

初建人:伍子胥

【民國時期的盤門】

【平江圖上的盤門】

盤門平江圖碑刻的左下角,《平江圖》碑刻是蘇州著名的四大宋碑之一,目前藏于姑蘇區人民路613號的蘇州文廟內。

盤門始建于春秋吳國的“闔閭大城”八城門之一。迄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雖歷經戰亂,盤門城樓卻屢毀屢建。

如今我們看到的盤門與南宋的《平江圖》碑刻所繪的盤門可以說是方位基本相符的,總體佈局和建築結構基本保持元末明初舊觀,水陸兩門南北交錯並列,總平面呈曲尺形並且朝向東偏南10度左右。

【清末上海國際圖片公司手繪瑞光塔】

盤門的陸門有內外兩重,期間為平面略成方形的甕城,內周長約177米,城牆高8.1米,下以條石為基,上砌城磚。

【盤門重修記碑刻】

盤門的內外兩門錯置,外門在甕城東北方向,由三道縱聯分節並列式石拱構成左右城牆亦花崗石砌築,均為近代改建。

盤門的內門偏於甕城西南,以三道磚拱構成,其中第二道拱轉換90度砌築,第一、三兩道各厚三層,採用二丁一順砌法。門洞縱深13米,寬3.9米,第三道拱高5.45米。

為增強穩固性,盤門的門外左右加築梯形護身牆。第一道拱上開有"品"字形小"井",是對敵方火攻的灌水口。此門年代較早。

【盤門步道登城坡道】

盤門的坡道在城牆的北側,可自東而西上至城台。

盤門現有城牆全長300多米,高5米多。從城垣北側石板坡道登上城牆,可以看到整個陸門、水門套城的佈置和結構全貌。城牆上的雉堞、垛口、射孔 、炮洞、閘口 、絞關石 、天井(防火用設施)均歷歷在目。 甕者,口小腹大,盤門陸城門兩門非軸線同朝向,中間為邊長約20米的方形空地,故稱甕城。

甕城是元末張士誠重建的,後來歷經明清兩代續修,仍具原有形制:水城門拱券有閘槽,有絞關石,城臺上從絞關口沿閘槽可落下和開啟水城門,既是防禦設施,也可控制城內河道水位,便於防洪洩洪。

【炮臺】

古代盤門乃兵家必爭之地。為重現昔日吳都風貌,城樓正前及東南方架有三尊清代製造的土炮,使人想起當年炮火紛飛,硝煙彌漫的攻戰場面。

土炮的炮身長度分別是120釐米、130釐米、160釐米,炮口直徑分別是8釐米、10釐米、12釐米。甕城四周城牆陡峭,一旦誘敵深入,閘斷退路,如同甕中捉鼈,可獲全殲之勝。

【城牆】

飄著的吳國旗幟不免會讓人想起當年的春秋霸主

【水關城樓上的“絞關石”】

盤門的水門由相距4.6米的內外兩重城門組成,縱深24.5米。外門石拱券作分節並列式構築,金剛牆高達7.25米,牆角各立方石柱,上架楣枋以承拱券。拱券矢高2.75米,開有閘槽。

內外水門之間,南北砌泊岸,東南隅城牆內辟有洞穴通道,可循石級登城台。內門由三道縱聯分節並列式石拱串連構成,三拱尺度不一,第三道最大,高9.7米,寬9.3米,深6米。內外兩水門建築結構不同,非同一時代遺存,外門顯然早於內門。

盤門水城門是國內外唯一保留完整的水陸並列古城門,具有極高的歷史文物價值。水城門由兩重拱式城門和水甕城貫穿而成。

水閘用絞關可隨時開閉,這種周到的戰備與防洪設計,是古代築城史上因地制宜的創舉。

【民國吳門橋東側商市碼頭】

盤門的陸城門分內外兩重,內外兩道城垣構成迷長約20米的方形甕城。古時戰守,誘敵至城下,從城上放箭、墜石,宛如“甕中捉鼈”,全殲入侵之敵人。

內城門北面左側有和條坡度約為20度的城牆跑馬道,直抵城牆頂上的一座由巨磚鋪鋪成的寬闊平臺。

整個陸門、水門、甕城面為適應古代防禦戰而設置的鋸齒形雉碟、女牆、射孔、閘口、關石、開井(防火用的設置)及眺望台俱在。

蘇州的水陸八門如蛇門也湮沒無考,其他的城門,如相門、婁門、齊門早已是無門,胥門是只剩下陸門,水門在春申君時就被填埋了。至於現在看到的閶門,雖是水陸門齊全,卻是新修的,只有盤門還是原來的格局。

【盤門內景】

如今我們所看到的盤門雖不是伍子胥時代的城門,但下部的構築基本上是元代遺構,只兩側城垣和上部城樓是1986年重修的。

【盤門內景】

從盤門看蘇州

這個城市歷經千年且傳承有序

盤門之秀 姑蘇繁華

從千年前的泰伯南遷到如今

一代又一代

今天的新蘇州人 明天的老蘇州人

【本文由蘇州色意文化供稿】

廊內置登塔木梯。

一至五層回廊當中砌八角形塔心磚柱,底層作須彌座式,第六、七兩層改用立柱、額枋和臥地對角梁組成的群柱框架木結構,對角梁中心與大柁上立刹杆木支承塔頂屋架和刹體。

【民國時期盤門瑞光塔】

瑞光塔的身底層,周匝副階,立廊柱24根,下承八角形基台,周邊為青石須彌座,對邊23米,鐫有獅獸、人物、如意、流雲,簡練流暢,生動自然,堪稱宋代石雕佳作。基台東邊有橫長方形月臺伸出,正面砌踏道。

【《姑蘇繁華圖》上的瑞光塔】

1978年4月,考古工作人員在瑞光塔的第三層塔心的磚龕內發現了一批五代和北宋初期的珍貴文物。有銅質鍍金塔兩座,地藏、觀音、如來佛菩薩像九尊,五代的手抄經卷、北宋的木刻《妙法蓮華經》和嵌螺甸藏經漆匣等。

尤其是一座“真珠舍利寶幢”,在所出文物中是最為精美的,幢高1.22米,用珠寶編成,集玉石雕刻、金銀工藝、木雕、描金、漆雕等藝術於一身,堪稱稀世珍寶。

這些文物對研究宋代的漢族社會發展情況和藝術成就具有很高的價值。也正是這些文物證實了現存磚砌的塔身是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的遺物。

【清末臺灣畫家 陳澄波 瑞光塔油畫】

02

【 古稱:蟠門 】

建造年代:初建:春秋吳國 姑蘇八大城門之一

現存城門: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修築

初建人:伍子胥

【民國時期的盤門】

【平江圖上的盤門】

盤門平江圖碑刻的左下角,《平江圖》碑刻是蘇州著名的四大宋碑之一,目前藏于姑蘇區人民路613號的蘇州文廟內。

盤門始建于春秋吳國的“闔閭大城”八城門之一。迄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雖歷經戰亂,盤門城樓卻屢毀屢建。

如今我們看到的盤門與南宋的《平江圖》碑刻所繪的盤門可以說是方位基本相符的,總體佈局和建築結構基本保持元末明初舊觀,水陸兩門南北交錯並列,總平面呈曲尺形並且朝向東偏南10度左右。

【清末上海國際圖片公司手繪瑞光塔】

盤門的陸門有內外兩重,期間為平面略成方形的甕城,內周長約177米,城牆高8.1米,下以條石為基,上砌城磚。

【盤門重修記碑刻】

盤門的內外兩門錯置,外門在甕城東北方向,由三道縱聯分節並列式石拱構成左右城牆亦花崗石砌築,均為近代改建。

盤門的內門偏於甕城西南,以三道磚拱構成,其中第二道拱轉換90度砌築,第一、三兩道各厚三層,採用二丁一順砌法。門洞縱深13米,寬3.9米,第三道拱高5.45米。

為增強穩固性,盤門的門外左右加築梯形護身牆。第一道拱上開有"品"字形小"井",是對敵方火攻的灌水口。此門年代較早。

【盤門步道登城坡道】

盤門的坡道在城牆的北側,可自東而西上至城台。

盤門現有城牆全長300多米,高5米多。從城垣北側石板坡道登上城牆,可以看到整個陸門、水門套城的佈置和結構全貌。城牆上的雉堞、垛口、射孔 、炮洞、閘口 、絞關石 、天井(防火用設施)均歷歷在目。 甕者,口小腹大,盤門陸城門兩門非軸線同朝向,中間為邊長約20米的方形空地,故稱甕城。

甕城是元末張士誠重建的,後來歷經明清兩代續修,仍具原有形制:水城門拱券有閘槽,有絞關石,城臺上從絞關口沿閘槽可落下和開啟水城門,既是防禦設施,也可控制城內河道水位,便於防洪洩洪。

【炮臺】

古代盤門乃兵家必爭之地。為重現昔日吳都風貌,城樓正前及東南方架有三尊清代製造的土炮,使人想起當年炮火紛飛,硝煙彌漫的攻戰場面。

土炮的炮身長度分別是120釐米、130釐米、160釐米,炮口直徑分別是8釐米、10釐米、12釐米。甕城四周城牆陡峭,一旦誘敵深入,閘斷退路,如同甕中捉鼈,可獲全殲之勝。

【城牆】

飄著的吳國旗幟不免會讓人想起當年的春秋霸主

【水關城樓上的“絞關石”】

盤門的水門由相距4.6米的內外兩重城門組成,縱深24.5米。外門石拱券作分節並列式構築,金剛牆高達7.25米,牆角各立方石柱,上架楣枋以承拱券。拱券矢高2.75米,開有閘槽。

內外水門之間,南北砌泊岸,東南隅城牆內辟有洞穴通道,可循石級登城台。內門由三道縱聯分節並列式石拱串連構成,三拱尺度不一,第三道最大,高9.7米,寬9.3米,深6米。內外兩水門建築結構不同,非同一時代遺存,外門顯然早於內門。

盤門水城門是國內外唯一保留完整的水陸並列古城門,具有極高的歷史文物價值。水城門由兩重拱式城門和水甕城貫穿而成。

水閘用絞關可隨時開閉,這種周到的戰備與防洪設計,是古代築城史上因地制宜的創舉。

【民國吳門橋東側商市碼頭】

盤門的陸城門分內外兩重,內外兩道城垣構成迷長約20米的方形甕城。古時戰守,誘敵至城下,從城上放箭、墜石,宛如“甕中捉鼈”,全殲入侵之敵人。

內城門北面左側有和條坡度約為20度的城牆跑馬道,直抵城牆頂上的一座由巨磚鋪鋪成的寬闊平臺。

整個陸門、水門、甕城面為適應古代防禦戰而設置的鋸齒形雉碟、女牆、射孔、閘口、關石、開井(防火用的設置)及眺望台俱在。

蘇州的水陸八門如蛇門也湮沒無考,其他的城門,如相門、婁門、齊門早已是無門,胥門是只剩下陸門,水門在春申君時就被填埋了。至於現在看到的閶門,雖是水陸門齊全,卻是新修的,只有盤門還是原來的格局。

【盤門內景】

如今我們所看到的盤門雖不是伍子胥時代的城門,但下部的構築基本上是元代遺構,只兩側城垣和上部城樓是1986年重修的。

【盤門內景】

從盤門看蘇州

這個城市歷經千年且傳承有序

盤門之秀 姑蘇繁華

從千年前的泰伯南遷到如今

一代又一代

今天的新蘇州人 明天的老蘇州人

【本文由蘇州色意文化供稿】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