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國民心理支撐了“抗日神劇”生意

八路軍戰士像撕魷魚片一樣徒手將敵人撕成了兩半, 一位女英雄被一群日軍侮辱後, 騰空躍起, 數箭連發, 幾十名“鬼子兵”接連斃命。

繡花針、鐵砂掌、鷹爪功、化骨綿掌、太極神功輪番出現, 取敵人首級如探囊取物。

這不是小孩子在做“過家家”的遊戲, 而是褒揚抗戰英雄的影視劇裡司空見慣的場景。 此類“抗日神劇”雷倒眾多網友之後, 也引來了嚴肅的思考, 人民日報為此發表的評論稱, “抗日神劇”不過是借助無與倫比的奇特想像和神乎其技的電視特效, 對“義和團舊夢”的一種重溫。

“抗日神劇”的危害顯而易見, 當意淫成為戰勝頑敵的最佳武器時, 一部創巨痛深的抗戰史幾乎就是一個笑話。 這不是對浴血奮戰的先烈們和歷史的雙重不敬嗎?

誠如人民日報評論所說, “抗日神劇”的大量登場, 究其實不過出於“精明的商業算計”。 影視編創當然是一門生意,

在商言商, 原本無可非議, 真正值得深思的是, 為什麼意淫式愛國、編織義和團舊夢也能創造出商機?可以肯定的是, 如果沒有編創者心目中一批理想的受眾, 缺乏適合“抗日神劇”生長的土壤, 這樣的商機在中國大地上出現的機會微乎其微。

“抗日神劇”雷則雷矣, 但其實並非始作俑者。 總是習慣於把心目中的敵人漫畫化、弱智化, 並從中獲得快感, 不自今日始, 其表現領域也遠不止於影視劇而已。 與其將板子全部打在“抗日神劇”的編創者身上, 不如反思某種奇特的民族心理。 這種心理之所以稱之為奇特, 那是因為它往往以自大虛驕的形式表現出來, 但骨子裡, 卻是根深蒂固的卑怯。 越缺乏信心, 越要裝出不可一世, 自大虛驕與弱勢受虐的心理就這樣奇妙地混合為一體,

以致既不能準確認識自己也無法透徹理解對方, 就這樣沉迷在自己臆想的世界裡, 而不知東方之既白。

應該欣慰的是, 這種靠臆想麻醉自己同時又讓別人齒冷的行為眼見越來越缺乏市場, 否則也無法解釋“抗日神劇”為什麼會引來眾多線民的嘲笑了。 然而需要警惕的是, 儘管壓根兒就是一門生意, 但因為這門生意裡包裹著讓一些國民亢奮的毒藥, 往往容易引來諸如“愛國”、“民族大義”等口水之爭, 可能無形中增加了明辨是非的難度。

世界都在進步, 包括我們曾經的敵人。 正確認識這個世界, 仰賴於我們自己的自信和成熟。 恒久保留對歷史的一份敬畏, 永遠存有對理性的一份尊重,

一個民族走向自信和成熟, 這兩者須臾不可或缺。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